王仲清1924年,王仲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姓之家,从儿时起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1943年,王仲清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师范科,师从名家丁忠瑛。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接受了较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回忆说:“丁老师不但中西画艺非常出众,而且通音律,擅词曲。故而先生笔下秀作,极富内涵。我随师学习西画水彩画,通过水彩和素描之写生来建立西画水彩画之基础。这方面得益于先生巨大。” 抗战期间,天府之国四川是大后方,许多书画名家云集于此。在王仲清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的三年中,成都经常举办高水平的书画展,他在参观完 张大千、 徐悲鸿及其弟子们的画展后,从中得到启迪,受益良多。 张大千清丽的画风,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之大成于一身的宽广画路征服了青年王仲清。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幸亲聆 张大千和 徐悲鸿两位大师的谆谆教诲。 张大千鼓励王仲清说:“要不怕苦,要立志出名,冲出夔门,集众家之长,方可成器。” 徐悲鸿则强调说:“中国画要发展,一定要借鉴西方绘画的长处,倘若因循守旧,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两位大师的绘画理论和艺术风格,对青年时代的王仲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自此之后,他渐渐确立了以 张大千作品为蓝本,借鉴岭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 赵望云、 关山月旅行写生之法,来实现 徐悲鸿倡导的融贯中西、开拓新国画之路的艺术目标。
王仲清画路十分宽广,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但是,不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最能反映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的还是他的山水画。其原因并不难深究,王仲清解释说:“从成都师范毕业后,曾随丁师到峨眉山下任教。峨眉山云山深邃,雾霭氤氲,我有幸能朝夕感受这天下秀的山灵神髓,成了我迷恋山水画并准备为之献身的内在原因。”在饱餐了巴山蜀水的清新、秀丽和雄伟之余,他须臾不忘去实现 张大千先生要他“冲出夔门”的期望,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1947年,王仲清从峨眉山经乐山到重庆,顺流东下,奔赴他向往已久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对于这段旅程,王仲清一直将其视为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艺术之旅。即使到了现在,步入晚年生活的他仍常饱含深情地回忆道:“船进三峡后,壮丽无比的自然山水图卷迎面展开,置身其中,真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目不暇接的立体图卷中,全神贯注,不停地一张接一张地速写下去。突然,主船上传来一片惊叫声,我这才发现船过险滩,水手正举起斧子砍断缚木船的粗绳,同时感到我的双脚已被涌上木船油布的急浪所淹没,待我站起身往主船上逃命时,速写夹子已滑开,所有的画稿均随急流漂去,只有挂在脖子上的空夹随我逃到了安华轮上,所幸险情没有进一步恶化,顺利闯过了险滩。”王仲清很快就为那场几乎使自己葬身于三峡急流的危难感到欣慰了,因为没有它,恐怕也就不能领略到何谓真正的“三峡天下雄”。 到南京后,他以社会为课堂,以行人为对象进行绘画速写。及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招生,王仲清应试录取,到苏州入学,多年的大学艺术深造之梦一朝得以实现,这使得王仲清特别珍视在校园画室中的分分秒秒,从此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的技巧,沉浸在艺术的殿堂之中。1949年底,王仲清应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之邀到上海工作,从此揭开了他艺术人生最重要的一页。1954年,王仲清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的创作组长,迎来了他艺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