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研究[1]作 者: 杨泽波 著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300115993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古代哲学
定价:¥33.00
性善论研究素以困难著称,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儒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本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交了自己的答案。作者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区分这两个不同方面,特别是理解伦理心境如何是后天而先在的,是破解性善论之谜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作者特别强调,儒家性善论与西方道德哲学有很大差异,以康德道德哲学来研究性善论,只能将其掩盖在西方哲学的阴影之下,不可能准确把握孟子的基本精神,弘扬其独特价值,彰显其特有光彩。
杨泽波,1953年6月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参军,长年坚持自学。1986年以同等学力考取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直升攻读博士,1992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回部队继续从事教学工作,2001年正式到复旦大学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孟子研究,主要著作有《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近十年来转向现代新儒家研究,著有《牟宗三三系论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一版 冯契序
第一版 潘富恩序
韩文版自序
前言
导论 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及其意义
一、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
二、孔子心性之学结构的意义
第一部分 性善论的涵义
第一章 性善论的基本进路
一、心、性、情、才释义
二、孟子论性善的基本进路
第二章 性善论的基本原则
一、存心养性
二、先立其大
三、无愧于心
四、知之必行
第三章 良心本心与伦理心境
一、良心本心的特点
二、伦理心境的涵义
三、良心本心是一种伦理心境
第四章 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二、关于人性中自然生长倾向的哲学证明
三、对人性中的两个不同部分必须严加分辨
第五章 仁性伦理之发现
一、仁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分野
二、仁性伦理与情感伦理的分野
小结 关于“唯心的”
第二部分 性善论的方法
第一章 性善论的发明
一、思、反、诚、约释义
二、关于性善论发明的一种推测
第二章 性善论的立论
一、驳倒论敌:性善论立论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生命体验:性善论立论的命脉
三、形上之天:性善论立论的终极根据
第三章 性善论的践履
一、始于思
二、达于诚
第四章 性善论自反方法之短长
一、自反:性善论的基本方法
二、自反方法的优点
三、自反方法的缺点
小结关于“先天的”
第三部分 性善论的道德形上学建构
第一章 孔子不曾自觉建构道德形上学
一、西方传统的形上学与儒家的道德形上学
二、孔子不曾自觉建构道德形上学的证明
第二章 性善论关于道德形上学的初建
一、建立道德的本体论
二、寻找道德的终极根源
小结关于“形上学”
第四部分 性善论的影响
第一章 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孟荀朱王之争
一、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
二、荀子对智性的弘扬
三、朱子的兼糅并蓄与暗中偏斜
四、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
第二章 孟子幸福观与后世去欲主义的产生
一、利欲幸福
二、道德幸福
三、利欲幸福和道德幸福的关系
四、后世去欲主义的产生
第三章 性善论的正面意义与负面意义
一、性善论的正面意义
二、性善论的负面意义
第四章 牟宗三性善论研究的贡献与缺失
一、以道德自律点化性善论
二、以性善论建构道德形上学
三、重新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
四、由性善论进至圆善论
五、一个方法的思考
小结性善论展望
附录一 性的困惑——以西方哲学研究儒学所遇困难的一个例证——《孟子心性之学》读后
附录二 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再论康德道德哲学与孟子性善论的差异
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
杨泽波同志此书,无流俗市侩之气,亦非经生诵习教条之作,而力求自辟蹊径,谈自己的真切见解,所以使读者感到新颖可喜。 ——冯契 杨泽波在这部书中较具创见的是他自创的“伦理心境”这个名词……颇有新意,不失为解释孟子性善论极具启发的概念。 ——黄俊杰
图书《孟子性善论研究》
《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一、康德学理中的“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
李明辉首先从道德思考的论证方法说起。他指出,就一般的哲学意义而言,当有人要求我们为一项论断提出论证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两种办法,要么是指出这项论断在逻辑上的前提,要么是指出这项论断是双方共同承认的某项事实,从而为论证确立一个起点,而不能无限制地追问下去。道德思考也是这样。在道德论证过程中如果不断追问下一步的根据,就意味着论证根据的无穷回溯,这样的话,论证就无法进行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为整个论证寻找一个逻辑上的绝对起点,即笛卡儿所说的“阿基米得支点”,从而达到中止论证的目的。中止论证并不是独断论,而只是独断程序,康德反对独断论,但并不反对独断程序。
李明辉认为,在康德道德思考中作为论证绝对起点的,便是理性事实。“理性事实”一词出自《实践理性批判》,在那里康德写道:“我们可以把这个基本法则的意识称之为理性的一个事实……必须十分注意一点:它不是任何经验性的事实,而是纯粹理性的惟一事实,纯粹理性借此而宣布自己是原始地立法的。”①李明辉指出,这个“理f生事实”在康德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理性底事实”、“纯粹理性底事实”、“道德的纯粹理性底事实”。这些不同的说法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一种并非经验的而是纯粹理性的事实。
“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是紧密相连的。李明辉认为,康德之所以将这种基本的道德法则称为“理性事实”,是因为它是既与的,可以直接呈现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实首先是指可直接呈现于经验之前的东西,这是经验的事实。康德在此依据假借义将这种基本的道德法则称为“理性事实”,因为道德法则虽然直接呈现于我们的意识中,但并非以经验为根据。
修订版清样连着看了两遍,虽然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也只能如此了,它已经达到我现在的思想极限了。为破解性善论之谜,我写了这本书,加上正式出版前的完善整理,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书出版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困惑,不断冒出新的想法,于是有了这个修订版,这又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要想真的解决一个有意义的理论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拼上一生的心血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关于性善论今后一定还会有不同的诠释意见,还会有争论,但我毕竟提交了自己的答案,一个认认真真的答案,这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各种答案都要交给历史去检验,看看哪一个更合理,更可信,更愿意为人们接受。检验是残酷的,如果有谁能成为那极少数有幸者中的一员,那就是历史对他最大的恩典了。理论研究就是这样向前发展的,一步接着一步,只要人类存在,永远没有终点。
最后必须感谢梁涛先生,是他的积极联系,使本书有了这次出修订版的机会。人大出版社的余海先生和胡明峰先生为本书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此也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杨泽波同志此书,无流俗市侩之气,亦非经生诵习教条之作,而力求自辟蹊径,谈自己的真切见解,所以使读者感到新颖可喜。
——冯契
杨泽波在这部书中较具创见的是他自创的“伦理心境”这个名词……颇有新意,不失为解释孟子性善论极具启发的概念。
——黄俊杰
一部名称如此冷僻的学术专著,在相隔十多年之后,能够再出修订版,对作者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肯定。这至少说明,本书现在还有学术价值,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而被淘汰。
本书于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学术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认真的作品,有很强的创新性,也常常征引其中的材料;甚至还常听说有研究生将本书作为撰写博士论文的范文来读。但对于本书某些最为重要的观点,大家则褒贬不一。比如,本书的核心是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本心进而说明人性何以为善,学界似乎一时还难以接受这一看法,至少现在看是如此。又如,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是本书的另一大创见,人们对此也常常不置可否,尽管本书出版后学界已很少有人再将孔孟视为一体。再如,本书在方法上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道德哲学范围内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所谓三分方法,大家对此更是躲躲闪闪,不置可否。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时间还不够。在历史上,大凡一个重要的观点或方法,不经过一段沉寂的折磨,是很难得到人们承认的,而这段时间有时可能会长得令人难以忍受。从主观方面说,本书对于某些重要观点的阐述还不够准确清晰,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我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对本书加以修改。刚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准备出“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丛书,将近些年来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为一个大的学术系列集中再版,本书有幸忝列其中,我就趁着这个机会进行了一次修订。本次修订除改正具体表述以及引证资料方面的问题之外,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的变动。
其一,调整了三分方法的次序。我一直认为,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在道德哲学范围内提出了三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