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系成立于2004年7月,它的前身是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教育专业,创建于1993年。1993、1994年两届为二年全日制专科,从1995-2004年十届为三年全日制专科,已培养全日制专科毕业生515人。从2004年开始招4年全日制本科生,2004-2006年三届4年全日制本科生共230人(74、90、66人),加2004级专科生36人,目前全日制在校生共266人。2003年开始招收函授本科,2003-2006年四届共103人,已毕业函授生49人。毕业生已分往全省各地,为我省的地理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理系现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旅游管理、地信遥感4个教研室,1个地理实验中心(自然地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标本、生态地理工程、白城市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2005年成立了松嫩生态地理研究所,2006年与白城市气象局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在秦皇岛、阿尔山、向海、莫莫格等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为开展教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加强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2008年成立了白城市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通过笃实的科研态度,为白城地区盐碱地的治理作出贡献。
目前,我系教职工18人,其中教师16人,均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助教1人,特聘教授2人。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团结协作年轻化、富有战斗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现任地理系主任许清涛,党支部书记郭岩。
地理系自成立以来,遵照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及工作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和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定了地理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为适应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实行学年学分制,试行主辅修制,开课门类做了相应的调整。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四年制,开设公共必修课11门48学分,专业必修课14门53学分,专业限选课8门15学分,专业任选课17门10学分,公共选修课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体育等6类课程修满17学分(限修6学分,任修11学分),教育实习6学分,专业野外实习6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其它5学分,修满165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地理教育专业三年制,开设公共必修课9门37学分,专业必修课16门49学分,专业选修课9门12学分,公共选修课12学分,教育实习6学分,专业野外实习2学分,其它4学分,修满122学分毕业。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2004-2006年已建成省优秀课1门,院优秀课4门。即许清涛同志主讲的《水文与地貌》课被评为省优秀课和院优秀课,于秀丽同志主讲的《中国地理》课被评为院优秀课,孙晓东同志主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被评为院优秀课,卢晓玲同志主讲的《地球概论》课被评为院优秀课。
地理系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已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师,兼顾地理科学研究的“基础型”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 “专门型” 地理应用人才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适应21世纪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实行规范化管理。以为地理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松嫩生态地理环境建设和草原文化发展做贡献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教学是立系之本、科学研究是强系之本、依法办学是治系之本的治学方略,体现人才基础、知识是财富、技术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强基达标。创专业品牌,争学科一流,努力开创地理工作的新局面。在2004—2006年我系被评为院党务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先进系,系工会被评为院先进职工之家,系团总支被评为白城市和院先进团总支,人文地理教研室被评为院优秀教研室;许清涛同志被评为院教学名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刘凤冰同志被评为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崔艳辉同志被评为院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教学新秀和吉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崔红艳同志被评为院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赵明宇同志被评为吉林省优秀选派干部和院优秀党员,于秀丽同志被评为院青年拔尖人才、教学骨干和先进工作者,娄焱同志被评为院青年拔尖人才,卢晓玲同志被评为院教学骨干,李玉波同志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许清涛同志指导的地理创业团队在第三届“舒翔·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马立平、徐丽娜、杜苹原同学获国家奖学金和院十佳大学生,郭法宝、吴燕霞同学获院长奖学金;在其它各项评比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近年来,主持和参与教科研课题3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即崔红艳同志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瓶颈与对策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背景、机理和典型地区调控研究”,杨立杰同志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农村公众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研究”,孙晓东同志主持的中国职教学会职高委重点教研课题—“地理实践教学研究”。省级课题12项,即许清涛同志主持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白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和“GIS环境下土地盐碱化动态模拟预测研究”、省环保局科研项目—“洮儿河上游水环境恢复与治理对策研究”、承担的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教研课题—“提高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崔艳辉同志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高师地理教育专业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孙晓东同志主持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东北西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杨淑杰同志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吉林省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教育研究”,崔红艳同志主持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GIS的白城市投资环境研究”,赵明宇同志主持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吉林省西部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于秀丽同志主持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吉林省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卢晓玲同志主持的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自然地理学多媒体素材库及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王丽红同志参与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吉林老工业基地城镇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院级课题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10余部,编写教材7部。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实施质量工程,狠抓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规范化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稳步向前发展,逐步形成“敬业、修德、求是、创新”的优良作风。以思维教学论、发展教学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过程观,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基础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三者构成的学力观为教育理念,塑造创新型复合人才。毕业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踏实敬业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依托,积极拓展专业口径,适度发展新兴边缘学科及专业,逐步形成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举、基础与应用学科互补、本科与专科兼顾的专业结构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受欢迎、有特色、高素质人才。
总之,按照“师范性、综合化、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务实求发展,携手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