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豇豆

云南野豇豆

拉丁学名 Vignavexillata(Linn.)Rich.
菜豆族
中文学名 云南野豇豆
蝶形花科
亚纲 蔷薇亚纲
豇豆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3出复叶,互生;叶柄长2.5~3厘米,被毛;中间叶菱状卵形,长21~24毫米,宽约13毫米,端尖,基部阔楔形,全缘,小叶柄长约4毫米;两侧小叶阔卵形,不对称,小叶柄长约1.5毫米;托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近心形,被毛。花2~3朵组戊总状花序,腋生,总梗长约10厘米;苞片小,线形;花冠蝶形,紫红色。荚果线状圆柱形,长约6厘米;种子10事枚,矩状椭圆形,黑色。 自生山坡、路旁、草丛中。分布云南。

多年生缠绕草本。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外皮橙黄色。茎有棕色粗毛,成熟后几无毛。小叶3,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8厘米,宽2.5—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有淡黄白色贴生柔毛;小叶柄极短,有棕褐色粗毛;花2—4朵着生于总花梗上端,花梗短,有棕褐色粗毛;花萼钟形,萼齿与萼管几等长;花冠淡红紫色,长约2厘米。荚果圆柱形,长9一11厘米,径约5毫米,顶端有喙,有棕褐色粗毛;种子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攀援或蔓生草本。根纺锤形,木质;茎被开展的棕色刚毛,老时渐变为无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着,长3-5毫米,基部心形或耳状,被缘毛;小叶膜质,形状变化较大,卵形至披针形,长4-9(-1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通常全缘,少数微具3裂片,两面被棕色或灰色柔毛;叶柄长1-11厘米;叶轴长0.4-3厘米;小叶柄长2-4毫米。花序腋生,有2-4朵生于花序轴顶部的花,使花序近伞形;总花梗长5-20厘米;小苞片钻状,长约3毫米,早落;花萼被棕色或白色刚毛,稀变无毛,萼管长5-7毫米,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上方的2枚基部合生;旗瓣黄色、粉红或紫色,有时在基部内面具黄色或紫红斑点,长2-3.5厘米,宽2-4厘米,顶端凹缺,无毛,翼瓣紫色,基部稍淡,龙骨瓣白色或淡紫,镰状,喙部呈180°弯曲,左侧具明显的袋状附属物。荚果直立,线状圆柱形,长4-14厘米,宽2.5-4毫米,被刚毛;种子10-18颗,浅黄至黑色,无斑点或棕色至深红而有黑色之溅点,长圆形或长圆状肾形,长2-4.5毫米。花期7-9月。

生长环境

江苏南部野生,生于山坡、林缘相山麓草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江西等省。

主要价值

民间以根假充人参用的。

本种的根或全株作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的功效。因本种的根常非木质,在江苏、浙江地区偶有将其根蒸熟后充作人参,但并无人参的功效,应注意鉴别。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腮腺炎,疮疖,小儿麻疹余毒不尽,胃痛,腹胀,便秘,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本品之变种云南野豇豆Vigna vexillata (L.) Ben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又称山马豆、山豆根、野汤豆、野萝卜、细活血。亦以根入药,效用类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来源】豆科豇豆属植物野豇豆Vigna vexillata (L.)Benth.,以根入药。秋季采,洗净晒干。

云南野豇豆云南野豇豆(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