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集

作者 袁宏道袁中道
ISBN 9787805988917、7805988919
出版日期 2008年1月1日
定价 25.00
目录导航

前言介绍

明万历年间,以诗文著名,且影响并矫正一代文学风气的作家是公安三袁。他们是: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袁宏道(1568—1610),初字孺修,改字中郎,号石公、六休。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有明一代文学,在袁氏兄弟之前,是万口一词、万喙一音的僵化局面。开始是以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陈陈相因,互相模仿而缺乏生气;之后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他们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旗,反对“台阁体”的诗文风气,给文坛带来了一定的活力,但由于过分强调模仿秦汉、盛唐,出现了递相抄袭、失去创造活力的诗文风尚,严重阻碍了文学的正常健康发展。宗道以学李攀龙、王世贞人手,但觉得李、王诗文板重僵化,没有生气,认为“诗文之道不尽于是”,于是摆脱拘束,自辟蹊径。宏道继续乃兄的道路,中道同声相和,揭竿而起,一举形成全新的诗文新气象,四库馆臣说:“其诗文变板重为清巧,变粉饰为本色,天下耳目于是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

三袁诗文题材内容相对集中在个人生活方面,多表现他们生活纵恣放浪的适意,赏玩名山大川的乐趣,谈说修养心性的学问,以及他们对官场世态的厌恶等。所以三袁诗文艺术主要是求新、求变、求真,也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求新就是要突破一切成法,自为法度。“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答李元善》)。求变就是要随时代更替升降改变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模拟前人的陈词滥调。宏道说:“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言语之迹,而貌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之夏葛也。”诗文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求真就是要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真情感真心灵,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忧国忧民,都必须是来自真实情感。宏道曾经批评那些假忧国的人,“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因为在那些人的诗文里没有真实感情,因此他们强调向民歌学习,“间巷有真诗”,就是说那些民歌能够抒发真情。

《三袁集》分别以孟祥荣校注《袁宗道集笺校》、钱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共选诗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诗31篇,文12篇;袁宏道诗80篇,文15篇;袁中道诗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斗鸡记》,钱伯城笺校本未收,此次据《袁中郎十集》补出。其他字句异同均按上述笺校本为准。

本选本三袁诗文分配数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数量多少和诗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况。再是根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三注重收入反映这些诗人生平以及其诗歌主张、诗歌风格变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开风气人物,作品数量少,且高质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对收录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诗文风格变化也很明显,此次编选也以袁宏道作品为主要骨干。袁中道与其兄长互相应和,诗文作品也有矫正前期公安派溜滑的趋向,选录就稍多一些。

《三袁集》诗文“题解”、“新解”、“新评”部分既吸收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作品编年,多采用笺校本,一些特殊注释,诸如年号、职官、地名等也参照上述笺校本的说法,或者根据笺校本增益,在此特意致谢。“新解”、“新评”部分则更多注重创新性和知识性。

基本介绍

出版社:山西古藉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丛书名: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

平装: 235页

ISBN: 9787805988917, 7805988919

条形码: 9787805988917

商品尺寸: 22.6 x 16.8 x 1.4 cm

商品重量: 340 g

品牌:山西古籍出版社

ASIN: B001O0YGW8

内容简介

《三袁集》分别以孟祥荣校注《袁宗道集笺校》、钱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共选诗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诗31篇,文12篇;袁宏道诗80篇,文15篇;袁中道诗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斗鸡记》,钱伯城笺校本未收,此次据《袁中郎十集》补出。其他字句异同均按上述笺校本为准。 本选本三袁诗文分配数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数量多少和诗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况。再是根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三注重收入反映这些诗人生平以及其诗歌主张、诗歌风格变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开风气人物,作品数量少,且高质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对收录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诗文风格变化也很明显,此次编选也以袁宏道作品为主要骨干。袁中道与其兄长互相应和,诗文作品也有矫正前期公安派溜滑的趋向,选录就稍多一些。

图书目录

前言/001

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及其主体意识(代序)(陶应昌)/001

◎袁宗道

携馆中兄弟游东郊即事得东字/001

真定道中/002

鼓吹/003

憩有斐亭/004

游百丈泉/005

过黄河/006

寒食有感/008

咏怀效白/010

食鱼笋/012

寄无念/013

新春索居/014

荷花池/015

斋中独坐/015

偶成/016

北发/017

新野道中/018

保安驿道中/019

过旧城有感,是时两弟已行五六日矣,三弟留题荒亭/020

宿古驿/021

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022

晨起/023

夏日小斋杂兴/024

题唐元徵乃兄渔唱晚晴册(四首选一)/025

送刘都谏谪辽阳/026

月夜登楼偶成(其二)/028

新正三日雪窗早起/029

春日闲居/031

同惟长舅读唐诗有感/032

读李洞诗/033

偶得放翁集,快读数日志喜,因效其语/034

初春和陆放翁韵/035

葛医序/036

锦石滩/038

岳阳纪行/039

大别山/040

龙湖/041

游西山(一)/042

上方山(三)/043

小西天(一)/044

陶编修石篑/045

答王衷白太史/047

三圣庵记游/048

极乐寺纪游/049

◎袁宏道

古荆篇/051

夏日同龚散木能者、崔晦之、邹伯学、李子髯携妓泛舟和尚桥/057

江上(二首)/058

其一/058

其二/059

嘲王以明先生/060

万二酉老师有垂老之疾,感而赋此。万,里中老儒,余家父子兄弟祖孙皆从之游,其人可知。时丁亥九月也/061

送邹金吾游白下,时寓武昌/062

雀劳利歌/063

花朝即事/064

江涨/065

即事/066

道傍柳/067

社中/068

赠李子髯/069

江上送别/070

江行/071

紫骝马/072

感事/074

归来/075

狂歌/076

别洪子,兼寄吴临川/077

郊外水亭小集/078

怀龙湖/079

答李子髯(二首)/080

其一/080

其二/081

出郭/083

浩歌/084

寄散木/085

高唐道中/086

舟中/087

登焦山逢道人/088

曹以新/089

横塘渡/090

闲居杂题/091

憩法相/092

别王百谷/093

嘉兴道中/094

听朱先生说《水浒》/095

猛虎行/096

妾薄命/098

棹歌行/099

经下邳/101

柳枝词/101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四首选一)/102

宿朱仙镇(四首选一)/104

白门逢焦师坐主/105

竹枝词(十二首选一)/105

大堤女/106

月下偶成/107

舟行黄金口同散木、王回饮/108

和翠芳主人鲁印山韵/109

清明/110

竹香/111

闻省城急报/112

月下坐小阁/113

过田我在鹤墅/114

风林纤月落(四首选一)/115

甲辰初度(四首选一)/116

乙巳元日/117

又和龙君超韵/118

七夕偶成(二首选一)/119

登遨游冢有感作,示凡公、响泉道人/120

春分忽大雪,同小修赋/121

新晴/122

寄黄平倩庶子(二首选一)/123

雁字(十首选一)/124

余山居六年矣,丙午秋复北上,临发偶成/125

丽阳驿题壁/126

宜城饮王舍人家留别/128

邺城道/129

夏日城西园亭闻蝉,得阴字(三首选一)/130

沧州逢瞿太虚运使,问及近事,偶题/130

雪中投宿栖隐寺,寺瞿大冶五十里,在乱山中(三首选一)/131

江上见数舟为公卒所窘(二首选一)/132

元日登王章甫水明楼/133

登晴川阁望武昌/134

王郡丞邀饮阳和楼/135

登苏门山泛舟百泉/135

隆中/136

上方/137

与丘长孺书/139

雨后游六桥记/139

灵岩/140

虎丘记/143

晚游六桥待月记/145

五泄/146

莲花洞/147

叙陈正甫会心集/148

满井游记/149

拙效传/151

徐文长传/153

由水溪至水心崖记/156

游苏门山百泉记/159

山居斗鸡记/160

◎袁中道

晚过黑牛渡(二首选一)/163

村居喜社友李素心至/164

朝耕(二首选一)/165

夜泊/166

登虎丘戏为歌行变体示长孺/1 67

下第咏怀/170

风雨舟中示李谪星、崔晦之,时方下第(三首选一)/171

南阳道中/172

哭若霞/173

舟中偶成怀同学诸公,各成一诗/174

短歌/176

咏怀/177

徐州夜泊有怀/178

即事/179

读子瞻集书呈中郎/180

中郎生日同大兄/181

再游/184

述别为吾友丘长孺/184

人都迎伯修榇得诗十首效白/186

听泉/187

七夕同彭长卿、中郎/188

月夜同中郎至柳浪/189

裕州道中/190

邺城道中(十首选一)/191

署中闻蝉/192

晓/193

檀州书院有龙爪槐,枝叶婆娑,荫覆数亩,诗以记之/194

送方子公附中郎舟南归/195

澧阳晚泊/196

将至襄中/197

黄鹤楼/198

醉歌/199

澧州逢毛氏大姊以避盗至/200

德山闲步/201

病中漫兴/201

有感/203

途中怀先兄中郎/203

枝江道中/204

将赴新安任,出都门/205

由芜湖入新安道中/206

曹医序/207

程晋侯诗序/208

清荫台记/21O

游高梁桥记/211

西山十记(其四)/212

东游记(其十四)/213

卷雪楼记/215

书方平弟藏慎轩居士卷末/216

书黄筌花鸟册/217

《游居柿录》之一/218

《游居柿录》之二/219

楮亭记/221

书游山豪爽语/222

一瓢道人传/223

◎附录

公安三袁年表/225

三袁著作主要版本/231

三袁研究主要著述/231

《三袁集》名言警句/232

试读片断

寒食有感

题解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在北京作。这是一首悲伤的诗。诗人在寒食节时,思念逝去的亲人,百感交集,痛哭流涕,写下了这首愁苦之歌。

荒村鬼火烧枯树,照见一片伤心处。

古屋直西黑树林,暗风凄雨愁杀人。

堂上姑,堂下妇;短命儿,薄命母。

新魂旧魂一处所,老鸱呼风夜啼虎。

白日自寒天自黑,有子为官亦何益。

泉台缓急不得力,儿生三十亦良艰。

尔孙相见能传言,慎勿为儿伤心肝。

新解

荒村鬼火烧枯树,照见一片伤心处——这两句是说:荒芜的村落磷火闪烁,仿佛烧着焦枯的老树,照见那一片叫人痛心的地方。荒村:没有人烟的荒凉之地。鬼火:磷火的俗称。

古屋直西黑树林,暗风凄雨愁杀人——这两句是说:在老屋直向西的黑树林里,是暗风吹动,淋漓凄雨令人痛苦欲绝的地方。愁杀人:令人愁苦欲绝。

堂上姑,堂下妇;短命儿,薄命母——这四句是说:黑树林里葬着老母、妻子,埋着儿子呀。堂上姑:宗道之母亲龚安人,河南左布政使,龚大器女,生女一及宗道兄弟三人。于万历元年卒。时宗道十四岁,宏道六岁,中道四岁(参见黄辉《袁公圹志》)。堂下妇:指宗道妻曹氏。据袁中道《珂雪斋文集》卷十《曾登二侄圹记》谓:“伯修年十七(万历四年)得男……字日曾,年三十,复得一男日登……二儿生数年而母曹卒……至都门数月,大儿卒。”短命儿:即指宗道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薄命母,兼指宗道母亲,龚安人和曹氏。

新魂旧魂一处所,老鸱呼风夜啼虎——这两句是说:新魂旧魂葬在一个地方,夜晚就会听见鸱枭的怪叫,老虎的啼叫声音。老鸱:鹰鹞的一种。

白日自寒天自黑,有子为官亦何益——这两句是说:白天自然寒冷,夜晚黑暗如常,不管人世凄凉,生有儿子做官了,(母死)又有什么益处。

泉台缓急不得力,儿生三十亦良艰——这两句是说:你们在泉台有什么紧急事情也没有人帮助,我这三十几年过得也很艰难。泉台: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缓急:指在紧要关头需要帮助的时刻。

尔孙相见能传言,慎勿为儿伤心肝——这两句是说:你孙子见面后会告诉您这些事情,请您千万不要为我担心伤神。心肝:指最亲爱的人,也指最伤痛的感觉。唐·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诗:“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新评

这是一首抢天哭地、痛心悲伤的诗。诗中充满诗人情感。“人情有所不免,圣人弗禁”。何况面对亡母、丧妻、殇儿如此人生悲剧呢?诗中体谅亡母而露出的关爱之情,欲报母恩而无门的悔恨之情,现在读来,只觉得满纸都是泪,句句是哭声。先看诗人挂念的亲人的葬所,景物是“荒村鬼火”、“伤心处”,地点是“古屋直西”、“暗风凄雨”之地,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多么可怕令人不堪回首的地方呀。再看诗人怀念的亲人。以儿媳、婆婆口吻互言的“姑、妇”;以母子口吻言说的“短命儿,薄命母”,抢天呼地,言语似乎错乱,而切腹之痛,惨惨汩汩,不忍卒读。再看诗人自己痛心疾首的悔恨。母死无以报恩,因此“有子为官何益”,“泉台缓急不得力”,继而又体谅母亲,告诉她不要为在世的儿子“伤心肝”。结尾这一句让天下所有人子顿起孝心。(P8-10)

精彩内容

袁宗道 

携馆中兄弟游东郊即事得东字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一字无修,号石浦,湖北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及第,选庶吉士,任编修,历官春坊中允,终右庶子。宗道与其弟宏道、中道俱有文名,时称“公安三袁”。

宗道为人稳重,学习禅理,但以儒学为基本根基。李卓吾评价说:“伯也稳实,仲(宏道)也英特,皆天下名士也。”他是公安派特色的开山者。《白苏斋序言》评价:“盖不必以词翰盏(zh6u)名理,不必以名理碍性宗,又不必以词翰宗理规规合乎秦、汉、唐、宋,而惟必运我真,用诣万情。情契真,真生新,只见情情新来,笔笔新赴……”从中可以看出他诗歌的基本特色。

此诗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在北京作。诗人这一年会试拔得头筹,殿试又高中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诗人满怀豪气,抒写了与同馆兄弟游览京郊的愉陕心情,流露出年轻诗人的壮志豪情。后人评此诗“傲亢雄伟,藻思奔逸”。

芳草平原极远望,一尊绀殿与君同。

千畦醉踏松杉影,万马骄嘶苜蓿风。

白日悲歌徒似侠,青春说剑更谁雄。

聚星应识高阳侣,咫尺关门紫气东。

芳草平原极远望,一尊绀殿与君同——这两句是说:站在芳草满地的宽阔平原上,极目远望,意气风发,高兴之馀,又和同道朋友一起游览这巍峨的佛殿庙宇。绀殿:指佛殿。

千畦醉踏松杉影,万马骄嘶苜蓿风——这两句是说:酒醉骑马随意驰骋,穿过无数松杉树林;万马昂首嘶鸣,迎着骀荡的苜蓿花香。苜蓿:豆科植物名,西汉时从西域传人,可作牲畜饲料。《史记·大宛传》:“始种苜蓿。”

白日悲歌徒似侠,青春说剑更谁雄——这两句是说:大白天高声悲歌,装作侠客的样子,徒劳无益。在此大好青春年华之时,《说剑》称雄,谁是真正的天下豪杰雄英呢?说剑:《庄子·说剑》:“臣有三剑……日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诗人此处使用典故流露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这是青年诗人刚踏入仕途的情感的自然展现。

聚星应识高阳侣,咫尺关门紫气东——这两句是说:朋友相会应当能够辨认出那些像高阳酒徒一样的真正英雄,同样也要能辨出近在眼前,如关西像老聃一样带有紫气东来气象的高人大德。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人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紫气东:典出自《地志》:“地志尹喜,秦州人,函谷关令。见紫气东来,谓有真人过。果遇老子,授以《道德经》。后仙去,

这是一首与同事一起游玩唱和的诗歌。诗歌首联起句气势宏大,点明与诗人一起游览人的身份,表现出意气风发的愉快精神面貌。颔联继续上联的气势,写游览地域之宽广,人马气象之振奋。“千畦”与“万马”、“松杉影”与“苜蓿风”对仗工整,气象雄伟,人物意气飞扬的精神面貌,可以想见,在不经意问,显出非凡造语功力。颈联用典,似乎自我警戒,又在言说志向,低沉中见雄豪。尾联再用典故,“聚星”一词很占地步,点明在场同馆兄弟都如文星相聚。“高阳酒徒紫气东来”自然说明这些同馆兄弟的个性潇洒,却都是身怀绝学高才的英豪人物。诗人抬高对方身份,也显出自己的才能,唱和诗不显山露水地褒赞了在场的每一位同游者。全诗用典自然贴切,对仗工稳,意气飞扬,为宗道早期个性的写照。

真定道中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册封楚府便道归里途中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诗。诗中写了登高所见,并回答友人关心的问题:“问我年来兴,东溪足钓鱼。”宗道此次出使,京中很多友人赋赠,这是回答友人赋赠诗的一首。凭高聊引睇,草色上征裾。垣断暮山出,沙平江树疏。清斋甘苜蓿,适意任蘧?。问我年来兴,东溪足钓鱼。

凭高聊引睇,草色上征裾——这两句是说:登上高处远望四周,青青草色,映照着满是灰尘的衣服。征裾:本意是指战衣。此处意思是旅途上的穿着。裾:衣服的前后襟。

垣断暮山出,沙平江树疏——这两句是说:残垣断壁的缺口处,显出傍晚的山丘;远处平沙江畔,稀稀疏疏长着一些树木。江树:江边的树木。唐·宋之问《送杜审言》诗:“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清斋甘苜蓿,适意任蘧僚——这两句是说:持守斋戒,吃苜蓿也觉得甘甜,适意自恣就是睡粗席子也不错。苜蓿:一种多年生草本,多用来作饲料或者作肥田的植物。也可以食用。唐·唐彦谦《闻应德茂先离棠溪》:“苜蓿穷诗味,芭蕉醉墨痕。”蘧?(qfichO):蘧同“篷”,古代指用竹或苇子编制的粗席。

问我年来兴,东溪足钓鱼一这两句是说:(朋友)询问我来年的打算和兴致,在村东的小溪钓鱼就很满足了。

这首诗色彩淡雅,诗法谨严,是一首严整的格律诗。诗中景物色彩淡雅,情调平和而又有点淡淡的忧愁。恰如唐人孟浩然“H暮客愁新”的诗意。首联写登高。一句写自己,一句写景,而又显得景物亲人,用一字“上”,景中含情。颌联写远景,“垣断暮山”、“沙平树疏”,景物有稍微荒凉感,透出诗人日暮愁旅之情。颈联写诗人心思。宁愿在自家里守贫贱,也不愿像这样过常年奔波的生活。尾联水到渠成,以回答

朋友询问作结,干净利落。全诗对仗工稳,开合谨严,守诗法而有大胆的词语创新,景情结合自然,透出了冲破“模拟复古”论调的气息。

鼓吹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出使楚藩道中作。这首六言诗,写诗人在路中看见村民鼓吹欢乐的情形。

儿童村巷竞走,鼓吹驿路喧阗。

何似池塘两部,宫商渐近自然。

儿童村巷竞走,鼓吹驿路喧阗——这两旬是说:儿童在村子中间奔跑着看鼓吹,驿路上,充满了鼓吹的喧闹声。喧阗:充满喧哗的声音。唐·元稹《赛神》诗:“喧阗里闾隘,凶酗日夜频。”

何似池塘两部,宫商渐近自然——这两句是说:多么像池塘里的两部蛙鸣,高低和韵更接近自然音响。“池塘两部”:指蛙声。《南齐书·孔稚?传》:“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呜。或问之日:‘欲为陈蕃乎?’稚?笑日:‘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这首短诗自有妙处。一是刻画人物如画,一个“竞走”,将村童们追逐看热闹的神态传神写出,意到笔到,显出宗道精细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字功力。二是宗道提出的美学标准:“自然。”他从鼓吹的喧闹声中感悟出,这种人为的曲调,不能和池塘青草里蛙声相比美。元·元好问《论诗》:“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宗道暗用这个典故批评当时诗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抄袭风潮。诗短而有深意,含蓄味永。耐人寻昧。

憩有斐亭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册封楚王府便道归里途中过淇县作。有斐亭,在河南淇县。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六《南归日记》:“戊子,过子贡故里,渡淇水,水清澈见石子。源出于王屋,入黄河。憩有斐亭。”诗作借景抒情,将怀念友人的幽思淡淡写出,温雅可爱。

空亭堪徙倚,一水带疏林。乱石含芳草,危桥度远岑。

野垣还竹色,淇澳尚泉音。岂不怀君子,高踪何处寻?

空亭堪徙倚,一水带疏林——这两句是说:空空的古亭,也值得流连欣赏,外面美景如画,水清林疏。徙倚:彷徨,流连不去。《楚辞·哀时命》:“独徙倚而彷徉。”

乱石含芳草,危桥度远岑——这两句是说:错杂的石块缝隙里长满青青的嫩草,摇摇欲坠的小桥好似在跨越远处的山峦。远岑:远处的LLl岭。唐·刘禹锡《乐天是月长斋……》:“舍下环流水,窗中列远岑。”

野垣还竹色,淇澳尚泉音——这两句是说:废墙边依旧环绕着青青竹子,淇水也奏着泉水清音。淇澳:郦道元《水经注》称:“淇水,亦名澳水。”地有淇园,在县西北。此地多竹,也是《诗经·淇澳》的发源地。《淇澳》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此诗人在这首诗里特别强调竹子,暗含怀念友人的意蕴。

作者简介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七年(1589)礼部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一月四日(12月9日),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0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他的诗文创作无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发、率真自然之作。代表作有《戒坛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创作如袁宏道一样存在着内容贫乏的缺点,这也是由他的创作思想导致的。[1]

袁宗道

编辑推荐

《三袁集》是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之一。明万历年间,以诗文著名,且影响并矫正一代文学风气的作家是公安三袁。他们是: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袁宏道(1568—1610),初字孺修,改字中郎,号石公、六休。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
三袁诗文题材内容相对集中在个人生活方面,多表现他们生活纵恣放浪的适意,赏玩名山大川的乐趣,谈说修养心性的学问,以及他们对官场世态的厌恶等。所以三袁诗文艺术主要是求新、求变、求真,也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求新就是要突破一切成法,自为法度。“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求变就是要随时代更替升降改变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模拟前人的陈词滥调。宏道说:“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言语之迹,而貌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之夏葛也。”诗文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求真就是要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真情感真心灵,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忧国忧民,都必须是来自真实情感。宏道曾经批评那些假忧国的人,“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因为在那些人的诗文里没有真实感情,因此他们强调向民歌学习,“间巷有真诗”,就是说那些民歌能够抒发真情。

文摘

◎袁宗道
携馆中兄弟游东郊即事得东字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一字无修,号石浦,湖北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及第,选庶吉士,任编修,历官春坊中允,终右庶子。宗道与其弟宏道、中道俱有文名,时称“公安三袁”。
宗道为人稳重,学习禅理,但以儒学为基本根基。李卓吾评价说:“伯也稳实,仲(宏道)也英特,皆天下名士也。”他是公安派特色的开山者。《白苏斋序言》评价:“盖不必以词翰盏(zh6u)名理,不必以名理碍性宗,又不必以词翰宗理规规合乎秦、汉、唐、宋,而惟必运我真,用诣万情。情契真,真生新,只见情情新来,笔笔新赴……”从中可以看出他诗歌的基本特色。
此诗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在北京作。诗人这一年会试拔得头筹,殿试又高中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诗人满怀豪气,抒写了与同馆兄弟游览京郊的愉陕心情,流露出年轻诗人的壮志豪情。后人评此诗“傲亢雄伟,藻思奔逸”。
芳草平原极远望,一尊绀殿与君同。
千畦醉踏松杉影,万马骄嘶苜蓿风。
白日悲歌徒似侠,青春说剑更谁雄。
聚星应识高阳侣,咫尺关门紫气东。
芳草平原极远望,一尊绀殿与君同——这两句是说:站在芳草满地的宽阔平原上,极目远望,意气风发,高兴之馀,又和同道朋友一起游览这巍峨的佛殿庙宇。绀殿:指佛殿。
千畦醉踏松杉影,万马骄嘶苜蓿风——这两句是说:酒醉骑马随意驰骋,穿过无数松杉树林;万马昂首嘶鸣,迎着骀荡的苜蓿花香。苜蓿:豆科植物名,西汉时从西域传人,可作牲畜饲料。《史记·大宛传》:“始种苜蓿。”
白日悲歌徒似侠,青春说剑更谁雄——这两句是说:大白天高声悲歌,装作侠客的样子,徒劳无益。在此大好青春年华之时,《说剑》称雄,谁是真正的天下豪杰雄英呢·说剑:《庄子·说剑》:“臣有三剑……日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诗人此处使用典故流露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这是青年诗人刚踏入仕途的情感的自然展现。
聚星应识高阳侣,咫尺关门紫气东——这两句是说:朋友相会应当能够辨认出那些像高阳酒徒一样的真正英雄,同样也要能辨出近在眼前,如关西像老聃一样带有紫气东来气象的高人大德。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人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紫气东:典出自《地志》:“地志尹喜,秦州人,函谷关令。见紫气东来,谓有真人过。果遇老子,授以《道德经》。后仙去,
这是一首与同事一起游玩唱和的诗歌。诗歌首联起句气势宏大,点明与诗人一起游览人的身份,表现出意气风发的愉快精神面貌。颔联继续上联的气势,写游览地域之宽广,人马气象之振奋。“千畦”与“万马”、“松杉影”与“苜蓿风”对仗工整,气象雄伟,人物意气飞扬的精神面貌,可以想见,在不经意问,显出非凡造语功力。颈联用典,似乎自我警戒,又在言说志向,低沉中见雄豪。尾联再用典故,“聚星”一词很占地步,点明在场同馆兄弟都如文星相聚。“高阳酒徒紫气东来”自然说明这些同馆兄弟的个性潇洒,却都是身怀绝学高才的英豪人物。诗人抬高对方身份,也显出自己的才能,唱和诗不显山露水地褒赞了在场的每一位同游者。全诗用典自然贴切,对仗工稳,意气飞扬,为宗道早期个性的写照。
真定道中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册封楚府便道归里途中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诗。诗中写了登高所见,并回答友人关心的问题:“问我年来兴,东溪足钓鱼。”宗道此次出使,京中很多友人赋赠,这是回答友人赋赠诗的一首。凭高聊引睇,草色上征裾。垣断暮山出,沙平江树疏。清斋甘苜蓿,适意任蘧篨。问我年来兴,东溪足钓鱼。
凭高聊引睇,草色上征裾——这两句是说:登上高处远望四周,青青草色,映照着满是灰尘的衣服。征裾:本意是指战衣。此处意思是旅途上的穿着。裾:衣服的前后襟。
垣断暮山出,沙平江树疏——这两句是说:残垣断壁的缺口处,显出傍晚的山丘;远处平沙江畔,稀稀疏疏长着一些树木。江树:江边的树木。唐·宋之问《送杜审言》诗:“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清斋甘苜蓿,适意任蘧僚——这两句是说:持守斋戒,吃苜蓿也觉得甘甜,适意自恣就是睡粗席子也不错。苜蓿:一种多年生草本,多用来作饲料或者作肥田的植物。也可以食用。唐·唐彦谦《闻应德茂先离棠溪》:“苜蓿穷诗味,芭蕉醉墨痕。”蘧篨(qfichO):蘧同“篷”,古代指用竹或苇子编制的粗席。
问我年来兴,东溪足钓鱼一这两句是说:(朋友)询问我来年的打算和兴致,在村东的小溪钓鱼就很满足了。
这首诗色彩淡雅,诗法谨严,是一首严整的格律诗。诗中景物色彩淡雅,情调平和而又有点淡淡的忧愁。恰如唐人孟浩然“H暮客愁新”的诗意。首联写登高。一句写自己,一句写景,而又显得景物亲人,用一字“上”,景中含情。颌联写远景,“垣断暮山”、“沙平树疏”,景物有稍微荒凉感,透出诗人日暮愁旅之情。颈联写诗人心思。宁愿在自家里守贫贱,也不愿像这样过常年奔波的生活。尾联水到渠成,以回答
朋友询问作结,干净利落。全诗对仗工稳,开合谨严,守诗法而有大胆的词语创新,景情结合自然,透出了冲破“模拟复古”论调的气息。
鼓吹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出使楚藩道中作。这首六言诗,写诗人在路中看见村民鼓吹欢乐的情形。
儿童村巷竞走,鼓吹驿路喧阗。
何似池塘两部,宫商渐近自然。
儿童村巷竞走,鼓吹驿路喧阗——这两旬是说:儿童在村子中间奔跑着看鼓吹,驿路上,充满了鼓吹的喧闹声。喧阗:充满喧哗的声音。唐·元稹《赛神》诗:“喧阗里闾隘,凶酗日夜频。”
何似池塘两部,宫商渐近自然——这两句是说:多么像池塘里的两部蛙鸣,高低和韵更接近自然音响。“池塘两部”:指蛙声。《南齐书·孔稚珪传》:“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呜。或问之日:‘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日:‘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这首短诗自有妙处。一是刻画人物如画,一个“竞走”,将村童们追逐看热闹的神态传神写出,意到笔到,显出宗道精细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字功力。二是宗道提出的美学标准:“自然。”他从鼓吹的喧闹声中感悟出,这种人为的曲调,不能和池塘青草里蛙声相比美。元·元好问《论诗》:“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宗道暗用这个典故批评当时诗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抄袭风潮。诗短而有深意,含蓄味永。耐人寻昧。
憩有斐亭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册封楚王府便道归里途中过淇县作。有斐亭,在河南淇县。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六《南归日记》:“戊子,过子贡故里,渡淇水,水清澈见石子。源出于王屋,入黄河。憩有斐亭。”诗作借景抒情,将怀念友人的幽思淡淡写出,温雅可爱。
空亭堪徙倚,一水带疏林。乱石含芳草,危桥度远岑。
野垣还竹色,淇澳尚泉音。岂不怀君子,高踪何处寻·
空亭堪徙倚,一水带疏林——这两句是说:空空的古亭,也值得流连欣赏,外面美景如画,水清林疏。徙倚:彷徨,流连不去。《楚辞·哀时命》:“独徙倚而彷徉。”
乱石含芳草,危桥度远岑——这两句是说:错杂的石块缝隙里长满青青的嫩草,摇摇欲坠的小桥好似在跨越远处的山峦。远岑:远处的LLl岭。唐·刘禹锡《乐天是月长斋……》:“舍下环流水,窗中列远岑。”
野垣还竹色,淇澳尚泉音——这两句是说:废墙边依旧环绕着青青竹子,淇水也奏着泉水清音。淇澳:郦道元《水经注》称:“淇水,亦名澳水。”地有淇园,在县西北。此地多竹,也是《诗经·淇澳》的发源地。《淇澳》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此诗人在这首诗里特别强调竹子,暗含怀念友人的意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