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1战斗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针对美国开展的第四代战斗机计划,苏联于1983年提出了一个庞大的、极具针对性的截击防空兵战斗机发展计划,主力防空机型将以点防御的苏-15和面防御的米格-31为主,以后将逐步以改进型米格-31M全面替代现役飞机,此后还计划开发新型远程、高速截击机,同时以此为平台开发具备侦察能力的新机型。按照苏联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问将以改进米格-31为重点目标,2010年至2015年左右则用新型截击机来代替米格-31。
米格-31BM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一代截击战斗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交付部队试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队。1984年,苏联防空兵正式确定改进米格-31,计划分三次完成米格-31的改进工程:第一阶段改进型为米格-31M,第二次阶段改进型称作米格-31BM。第三阶段改进型为米格-31SM。 米格-31M改进目地是加大飞机的作战半径、全面提升航电水平,增强多目标交战和远程高速侦察能力;1988年已开始研制的米格-31BM是米格-31M的进一步改进型,其改进重点是改善飞机的座舱系统,使其具备拦截隐身超低空超声速巡航导弹的能力。
米格31SM原计划1995年开始研制并在1999年开始服役的米格-31SM由于苏联解体而搁置。为保持空军的战斗力,俄罗斯将米格-31再次被列入俄空军改良装备的名单。第一阶段改进内容包括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在第一阶段改进基础上,莫斯科航空军工综合体还将对米格-31SM进行第二阶段改进,以使其在未来的10~15年内仍能保持较高的作战能力。第二阶段改进内容主要包括进一步提高航程、加装新式机载设备和武器以及进一步降低维护费用等几个方面。
2007年11月,俄罗斯“空军30中央科学研究所”所长尤里·巴雷科宣布,武器系统更新将能够使米格-31打击高超音速飞行器。俄罗斯航空武器完善的基础是制定和实施长期的国家计划,其中包括研制新一代“空-空”制导导弹。经现代化改造的米格-31将能够配备远距空对空导弹。其打击隐形飞机、巡航导弹以及未来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能力将会增长。与基础型飞机相比,其作战效率大体上能够提高50%以上。
苏联曾装备过可执行反卫星任务的米格-31D,具体数据不详。
米格-31战斗机(14)米格-31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后掠上单翼、双垂尾常规布局,全金属机身。米格-31采用三梁结构悬臂上单翼,前缘后掠角41°,下反角4°,翼根前缘边条后掠角70°。前缘装有4段液压操纵钛合金前缘缝翼,最大偏角为10°。兼有低速增升装置和机动襟翼的功能。后缘襟翼最大偏转角30°,副翼偏转角为±20°,机翼半翼展上表面正对挂架处装有翼刀。机身有50%的材料是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轻质合金。采用楔形进气口,下唇由铰接板组成,有大的辅助进气门,可自动控制激波的最佳位置和进气量。因此发动机较为不易发生喘振和熄火,克服了在亚音速范围内耗油率大的缺点。[2]结构强度有所加强,适应于低空超音速飞行,具有截拦包括巡航导弹在内的多种入侵目标的能力。
机身下方装有液压操纵的减速板,尾罩内有两个减速伞。大后掠双垂尾略向外倾,垂尾根部装有向前延伸的整流片,插入型方向舵。大后掠全动平尾,机身腹部有向外倾斜的腹鳍,垂尾及腹鳍上有埋入天线。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向后收起。主起落架为小车形,装有2个前后左右均错开、成阶梯排列的轮胎,向前收入进气道下方。[2]
两台彼尔姆发动机设计局的D-30F6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
米格-31战斗机
主要武器
米格-31有8个外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R-33(北约代号AA-9“阿摩斯”)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或4枚R-37(北约代号AA-13"暗箭长空“)远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R37发展自R-33,是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远程空对空导弹,拥有着6马赫的速度和300千米的超远射程[3];两侧机翼下各有两个外侧挂架,可以挂2枚R-40T中距红外导弹,四枚R-60红外空对空导弹成对挂在翼下两个外侧挂架上。[2]
辅助武器
米格-31战斗机米格-31的辅助武器为前机身右侧下部整流罩内安装的1门23毫米Gsh-6-23六管机炮(最高射速10000发一分钟)或30毫米Gsh-6-30六管机炮(最高射速6000发一分钟),均备弹260发。
机头装有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距离可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中远距导航系统,雷达告警接收机,APD-578数据链路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等。
米格-31 的设计思想和传统的苏联战斗机有所不同。苏联战斗机一般是按紧密的地面指挥设计的,地面雷达搜索和跟踪战场上的状况,地面指挥管全面掌握战局,引导空中的飞行员接敌作战。苏联从米格-23时代开始就开始鼓励飞行员在空中自主作战,但米格-31 就是第一架在按自主作战概念设计的战斗机。为了实现自主作战,米格-31 的火控和通信系统比通常的苏联战斗机要强大和先进得多,因此也需要一个专职的雷达和系统操纵员,这就是米格-31 采用双座的最大原因。为了为雷达和系统操作员提供一个较暗的工作环境,后座差不多是密闭的,只有两个小小的窗可供后座向外张望。后座不仅操作雷达,也负责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末端雷达照射。米格-31 强大的雷达和专职的雷达操作员使它可以充当简易预警机,和其他战斗机协同作战,但这和真正的预警机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米格-31 也可以用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发现和攻击敌机。
米格-31战斗机米格-31是第一种装有SBE-16“掩体”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战斗机,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天线直径1.1米,频带9~9.5千兆赫,跟踪距离90千米(目标为战斗机)。该雷达的北约绰号为“闪舞”,由潘左特龙公司研制,编号И007或С800。有“自动截获”和“手动截获”两种工作状态,波段9~9.5GHz,跳频抗干扰。其电子扫描的相控阵装有3000个铁氧体移相器,天线直径1.1米,搜索距离200千米,对预警机120千米,对战斗机(后半球)上视90千米、下视69千米,扫描范围方位140°或240°,高低-60°~+70°,扫描范围垂直方向+70°/-60°,水平方向120°(最大240°)。以边跟踪边扫描方式同时跟踪10个目标,由火控计算机选择出4个威胁最大的目标予以攻击。该雷达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APD-578数字式数据传输装置可将雷达截获的目标信息传给地面指挥系统和邻近的飞机。机头下部安装了可收放式红外搜索跟踪仪,探测角为±60°,垂直探测角为+6°~-13°。上述系统与任务计算机及雷达交联,可提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和武器系统的命中率。[2]
米格-31战斗机如果4架米格-31编队飞行,间距200公里,则组合雷达的扫描覆盖面宽度可达800--965公里,可起到空中预警机的作用,并可以不依赖地面指挥系统的引导,独立在雷达盲区内搜索,截获目标。1983年后装备了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完全可以在缺乏空中预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并可以充当空中指挥机使用。其数据链能将雷达等设备获得的敌机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送给其他关闭了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战斗机。多架米格-31之间还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逻时几架米格-31的探测范围就可以覆盖宽阔的正面。
米格-31战斗机性能数据 | ||
---|---|---|
乘员 | 2 人 | |
长度 | 22.688米 | |
翼展 | 13.464米 | |
高度 | 6.15米 | |
机翼面积 | 61.6平方米 | |
空重 | 21800千克 | |
最大起飞重量 | 46200千克 | |
动力系统 | 2×D-30F-6加力涡扇发动机 | |
加力推力 | 2×151.9千牛 | |
载油量 | 16350千克 | |
最大飞行速度 | 2.83马赫 | |
实用升限 | 24000米 | |
航程 | 3300千米 | |
作战半径 | 720千米 | |
爬升率 | 208米/秒 | |
翼载荷 | 750千克/平方米 | |
推重比 | 0.67 | |
起飞滑跑距离 | 1200米 | |
着陆滑跑距离 | 800米 | |
续航时间 | (无空中加油)3小时36分 | |
(空中加油1次)6-7小时 | ||
限制过载 | (超音速)+5.0g | |
外挂架(8个) | 机身下 4 个 | 4枚R-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4枚R-37远程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4枚R-77中程空对空导弹 |
两侧机翼 | 2 组复合挂架,2 个固定挂架 | |
武器系统 | 主要武器 | 4枚AA-9中距空对空导弹(机身外挂架) |
2枚AA-8空对空导弹(两翼) | ||
辅助武器 | 1门23mm GSH-6-23 六管机炮(260发)或30毫米GSH-6-30 六管机炮,备弹260发(前机身右侧下部整流罩内)[4][5] |
米格-31战斗机性能数据 | ||
---|---|---|
乘员 | 2 人 | |
长度 | 22.688米 | |
翼展 | 13.464米 | |
高度 | 6.15米 | |
机翼面积 | 61.6平方米 | |
空重 | 21800千克 | |
最大起飞重量 | 46200千克 | |
动力系统 | 2×D-30F-6加力涡扇发动机 | |
加力推力 | 2×151.9千牛 | |
载油量 | 16350千克 | |
最大飞行速度 | 2.83马赫 | |
实用升限 | 24000米 | |
航程 | 3300千米 | |
作战半径 | 720千米 | |
爬升率 | 208米/秒 | |
翼载荷 | 750千克/平方米 | |
推重比 | 0.67 | |
起飞滑跑距离 | 1200米 | |
着陆滑跑距离 | 800米 | |
续航时间 | (无空中加油)3小时36分 | |
(空中加油1次)6-7小时 | ||
限制过载 | (超音速)+5.0g | |
外挂架(8个) | 机身下 4 个 | 4枚R-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4枚R-37远程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4枚R-77中程空对空导弹 |
两侧机翼 | 2 组复合挂架,2 个固定挂架 | |
武器系统 | 主要武器 | 4枚AA-9中距空对空导弹(机身外挂架) |
2枚AA-8空对空导弹(两翼) | ||
辅助武器 | 1门23mm GSH-6-23 六管机炮(260发)或30毫米GSH-6-30 六管机炮,备弹260发(前机身右侧下部整流罩内)[4][5] |
2011年9月6日6时41分,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局长科纳申科夫确认俄罗斯空军一架米格-31战斗机当天在彼尔姆边疆区坠毁,两名飞行员遇难。这架战斗机在执行例行飞行任务时,在距“大萨维诺”机场11公里处从雷达屏幕上消失。7时34分,进行搜救的米-8直升机在距彼尔姆边疆区布科雷镇东南600公里处发现了坠毁的飞机。搜救小组已赶到坠机现场,并确认两名飞行员罹难。初步信息显示,坠毁飞机没有造成地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同时表示,当时战斗机并没有携带武器弹药。
俄国防部已成立专门委员会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同时下令在原因查清之前所有米格-31战斗机暂停飞行。
俄罗斯可能取消了原定在北极地区的罗加乔沃空军基地永久部署米格-31截击机的计划。该计划由俄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的前任谢尔久科夫于2012年9月宣布,如今,外界批评该计划不切实际,是在为政治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作战需要。
部署计划原本旨在为俄罗斯潜艇从科拉半岛的基地向外海部署护航,并保护北方舰队的反潜作战资源。
《消息报》2013年2月4日援引多名俄空军消息人士的话说,尽管米格-31BM配备了强大的“掩体”阵列雷达,但严寒的天气还是令它们“很受伤”,这给军方带来了大量修理工作。
该报还称,尽管进行了升级,但位于新地岛的罗加乔沃空军基地还是无法供米格-31BM以全负荷状态安全起降。冷战时期米格-31使用该基地2500米的跑道没有任何问题,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尚不清楚。
由于该区域地面雷达支持设备不足,而且为了保证足够的雷达辐射范围,需要多架飞机同时在空中协助它,这将进一步影响飞机维护时间。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5日的相关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鲍里索夫表示,俄军已经有10架配备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米格31截击机在执行试验性战斗值勤任务。根据相关的信息显示,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速可达10马赫的水平。[6]
《世界战争VX》中的米格-31
【精英】Mig-31 | |||
---|---|---|---|
生命 | 1000 | 护甲 | 1 + 2 |
速度 | 400 飞行 | 攻击 | 300 + 100 * KJ |
目标 | 600 范围内小规模杀伤 DM,JZ,CH,KZ,WP,SW | ||
技能 | 【米格】隐身巡航,【米格】加速。【快速】导弹群 |
设计思路:后现代Mig-31战斗机,除了经典的型号外,其性能早已大为改观,使用新型流线防弹钢板,使存活度大大提高,即使已经被打得即将散架,只要油箱未爆即可继续飞行与攻击。新的引擎支持悬停系统,可以挂载更多武器,独有的隐身巡航技术,可以欺骗许多单位的侦测设备,进行埋伏或者突袭,加速技能可以使攻击速度提高100%,移动速度提高100%,导弹群可以对一地区进行火箭弹100连发的轰炸。[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