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创办时间 1944年(2017年更名现名)
知名校友 傅伯杰、刘彦随、杨小平
学校属性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简称 陕师大地科院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大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历史变迁,于2017年6月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聂树人教授、刘胤汉教授等曾先后在本院任教。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31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91.9%,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为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水资源专家冯起研究员,交通地理专家曹小曙教授,大气环境研究专家段克勤教授,风沙地貌研究专家吕萍教授,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刘晓宏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旅游经济学专家张辉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区域环境学、自然灾害学和国土资源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专业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西部资源环境研究所、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污染暴露与生态环境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等平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依托学院设立“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

学院具有优良的科学研究传统和创新精神,在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拓展。学院开设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理学科与管理学、农学、工学交叉融合,先后建成《自然地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彩黄土高原》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测量与地图学》、《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遥感概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9部,省级教学名师3人,宝钢教育优秀教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科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形成地理科学、旅游管理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3个省级教学团队。学院为陕西省旅游企业经理培训定点单位,具有国家级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并获得陕西省土地规划乙级资质证书。

学院在教学改革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从1996到2017年,学院连续6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单位”称号,并被评为陕西省文明单位。

建院以来,学院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以推动区域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西北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协调、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土地资源开发与地价评估、风成过程动力学、人口与健康地理、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和城市与区域研究等为主题,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进展,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这些研究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学院的优势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课题和土地资源定级评价、旅游景点规划等共100多项,为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和教材近30部;近五年来,在国际SCI(E)期刊、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CSSCI、CSCD)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有10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在全国同类院系名列前茅。

学院现在拥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室、GIS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土壤与沉积分析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OSL/TL断代实验室、环境辐射实验室等大型综合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各种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主要有风洞、X荧光元素分析仪、TOC分析仪、OSL/TL断代系统、Arcinfo、Mapinfo等多种原版GIS软件,新建气象观测园、数字旅游模拟实验室、水资源与工程综合实验室。

学院资料室现有资料室面积180平方米,共有图书3.9万余册,生均图书达55.6册,生均年进书量达5.1册。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开通多种中文、外文期刊与图书数据库,可以满足我院广大师生借阅、阅览的要求。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显示,我校一级学科地理学排名第八(并列);学院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5年版)”;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科技时报》上,由武汉大学中国大学评估组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估报告显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名列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第四名;2007年,中国科学院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评估显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进入中国旅游管理学科专业A++行列,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2007年教育部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的专题篇《全国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统计》中,我院人文经济地理学科以发表学术论文18篇位列该学科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复旦大学(22篇),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机构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排序表》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学术论文以24次的被引次数位居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排序表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大学(被引次数36次)。

学院培养的毕业本科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地理科学、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企事业管理、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领军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做出了贡献。近五年来,学院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率100%,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保持在92%以上。[1]

办学历史

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历史变迁,于2017年6月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聂树人教授、刘胤汉教授等曾先后在本院任教。

1944年8月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成立;

1949年8月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成立;

1954年8月 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成立;

1955年7月 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成立;

1960年1月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

1979年 获得区域地理硕士授予权;

1988年 增设旅游教育专业;

1993年 旅游教育专业改设为旅游管理专业;

1996年 地理系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1996年 根据教育部学位调整政策,区域地理硕士点取消,增设自然地理、旅游管理硕士点;

1998年 获自然地理学博士授权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获批;

2000年 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获批,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获批;

2001年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2003年 获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旅游管理博士点,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第四纪地质学硕士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点获批;

2005年 自设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区域环境学通过审批,自然地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8年 自设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自然灾害学、国土资源学通过审批,地理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0年 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在陕西师范大学街拍,旅游管理硕士和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获批;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2年 工商管理、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学科体系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地理学、工商管理、生态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区域环境学、自然灾害学和国土资源学,旅游管理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地理教育、自然灾害学、区域环境学、国土资源学

本科专业: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学、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跨院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8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82%,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为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水资源专家冯起研究员,交通地理专家曹小曙教授,大气环境研究专家段克勤教授,风沙地貌研究专家吕萍教授,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刘晓宏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旅游经济学专家张辉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高层次人才

双聘院士:孙九林傅伯杰

三秦学者:张 辉

百人计划:冯 起 曹小曙段克勤刘晓宏 吕萍

教 授/研究员

赵景波 马耀峰 黄春长 任志远 延军平
董治宝 孙虎 孙根年 庞奖励 赵先贵
薛东前 陈瑛 卢新卫 葛淼 史兴民
赵振斌 吴晋峰 殷淑燕 岳大鹏 白建军
李剑超 段克勤 李君轶 白凯 李晶
周正朝 李小平 查小春 吕萍 刘晓宏

副教授/副研究员

肖舜 师谦友 白文新 董婕 卫海燕
张红 严艳 周亚利 王晓峰 周忠学
杨涛 张艳芳 魏峰群 李振亭 户清丽
苏惠敏 王玉如 李春越 严建武 陈志钢
薛亮 马蓓蓓 张福平 周毅 梁伟
王宁 吴冰 王利军 邵天杰

讲 师/助理研究员

许颖 李胜利 王斌 肖锋军 陈宝群
陈宏飞 李武斌 刘新颜 刘俊娥 李向农
朱冰冰 李瑜琴 李霄云 张旭 冯庆
郑伟 王景芝 郭芳 李双双 张春晖
薛志婧 程林 胡宁科 陈颢 李文赞
吉铮 张立伟 卢欢 董瑞杰 石培宏
李小妹 于江波 王浩 刘宪锋 焦磊
王艳华 南维鸽 曹立国

科学研究

赵景波 马耀峰 黄春长 任志远 延军平
董治宝 孙虎 孙根年 庞奖励 赵先贵
薛东前 陈瑛 卢新卫 葛淼 史兴民
赵振斌 吴晋峰 殷淑燕 岳大鹏 白建军
李剑超 段克勤 李君轶 白凯 李晶
周正朝 李小平 查小春 吕萍 刘晓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