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第二中学校

中文名 旅顺第二中学校
设立方 日本殖民当局
类别 男子学校
目录导航

历史

所谓高公,即旅顺第二中学。1924年由日本人创建,将旅顺中学校的中国人班分出来,成立旅顺第二中学。学制五年。这是日本在“关东州”建立的唯一一所中国人男子普通中学。 1921年,日本殖民当局在这里筹建校舍。1924年4月校舍竣工,命名为“旅顺第二中学校”。 1942年之前学制都是5年,1942年之后改为4年。 1932年,“旅顺第二中学校”与“旅顺师范学堂”合并成立“旅顺高等公学校”。分为“中学部”和“师范部”,原校舍均不变。 1944年,高公中学部改为旅顺男子高等公学校,高公师范部改为旅顺师范公学校。 1945年,旅顺高等公学校解散。苏联红军接管了高公中学部校舍,在此创办了苏军子弟学校。1955年,解放军接防后,校舍改为部队营房 中学部招收高等公学堂毕业生的中国男学生,招生考试竞争激烈。当年旅顺高等公学堂的应届毕业生,只有分数排在年级前5名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每年整个关东州上千名考生,只录取90人。而与之在同一条大街上,相距不足300米的 “旅顺中学校”,又名“日本男子学校”。只要是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人,经济条件允许就可以读书。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统治时期,在教育上重视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高公宿舍平均每年有住宿生320多人,走读生仅有80多人。高公历届毕业生约1600人,未毕业生400余人。“五卅”惨案发生后,高公学生上街游行,曾遭到日本警察的镇压。高公有许多去关内流亡的学生,就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不做日本的“州民”或“满人”,更不做日本天皇的“御民”。由于高公是日本开办的学校,中国学生私下里坚决不说日语,不唱日本军歌,只唱学校历届传下来的《应援歌》、《行军歌》以及《满江红》、《松花江上》、《苏武牧羊》等。在这座由殖民者办的壁垒坚固的校园里,旅顺高公学生谱写过自己的青春之歌,即使在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之下,这一群跳动着中国心的青年学生仍坚守民族气节,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

旅顺第二中学校(旅顺高公中学部)的沿革使

旅顺第二中学校位于旅顺太阳沟斯大林路西段2号,日本统治时期叫明治町。校舍建筑面积3488平方米。 1921年,日本殖民当局在这里筹建校舍。1924年4月校舍竣工,命名为“旅顺第二中学校”。 1942年之前学制都是5年,1942年之后改为4年。 1932年,“旅顺第二中学校”与“旅顺师范学堂”合并成立“旅顺高等公学校”。分为“中学部”和“师范部”,原校舍均不变。中学部招收高等公学堂毕业生的中国男学生,招生考试竞争激烈。当年旅顺高等公学堂的应届毕业生,只有分数排在年级前5名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每年整个关东州上千名考生,只录取90人。而与之在同一条大街上,相距不足300米的 “旅顺中学校”,又名“日本男子学校”。只要是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人,经济条件允许就可以读书。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统治时期,在教育上重视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44年,旅顺高等公学校的“中学部”,改为旅顺男子高等公学校。1945年,旅顺高等公学校解散。苏联红军接管了高公中学部校舍,在此创办了苏军子弟学校。1955年,解放军接防后,校舍改为部队营房。

地址

它坐落在今旅顺口区斯大林路西段2号,建于1902年,建筑面积3488平方米。这是一组别致的俄罗斯风格的小建筑群。主体为两层洋楼,中间局部三层,四周却是独立式平房。 该楼原为沙俄旅顺陆军医院。日本侵占之后,自1924年至1945年为旅顺高公宿舍。

旅顺第二中学校(旅顺高公中学部)

《行军歌》 (一) 暖日和风遍五洲,青年壮士快偕游。 况夫童冠三五人,莫教书册空埋头。 悠悠世宙茫茫神州,几倍英雄今尚留。 巍巍壮志泰山高,虎啸龙骧意气豪。 大野风云盖未合,横流沧海何滔滔。 君不见哥舒夜带刀,牧马不敢窥临洮。 十里熏风野草香,清和天气日初长。 丈夫生来志孤矢,远游天地近四方。 君不见辞家张子房,椎秦灭楚恢天纲。 花草精神晓日融,祖国山水胜辽东。 中原大梦谁先觉,起弄星斗回天功。 君不见挥戈鲁阳公,至今名誉驰无穷。 (二) 五月边关风物新,花如锦绣草如茵。 眼前美景君须记,莫教山川空笑人。 誓凭双手挽江河,蛟蜃何妨做巨波。 腰下荧荧三尺剑,为清宇宙扫妖魔。 壮哉壮哉真壮哉,如蹴五岳挟蓬莱。 长缨直系越王颈,青史常留汉云台。 如山浩气满边城,血染征袍轻死生。 等是男儿好身手,肯教射虎占先声。 《应援歌》 五洲万国各逞强权,势力多膨胀。 东狼西虎南豹北蟒,睡狮万兽王。 大梦惊醒精神奋起,不做降王长。 只手擎天山河整顿,日月双肩上。 堂堂黄种好男儿,精神齐抖起。 风去叱咤太平洋,英雄数第一。 法律平等教育平等,和平求公理。 欧洲亚洲两国相遇,道德即权力。 《凯旋歌》 边风卷地吹黄埃,辽东多奇才。 士马精强跨今古,英年滚滚来。 兴高采烈占优胜,壮哉真壮哉。 果然夺得锦标归,欢声呼如雷。 欢声如雷气如河,百折曾不回。 一时英雄齐推倒,夺得锦标归。 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几首歌是旅顺高等公学校前身旅顺第二中学校(1924——1932年)建校后为了参加“关东州”中学校联合运动会,由教古文的中国教师高起元老师作词。谱曲后在校内传唱,歌曲充满了爱国激情。一届一届传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殖民统治愈加疯狂,这些歌曲反日抗敌的战斗作用愈加显示其威力。1943年,日本殖民当局明令禁唱。学生在背地传唱,一直唱到日本投降。2011年11月,我采访了几位1941年在旅顺高公读书老人,虽然他们都是85岁的老人,但对这几首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歌曲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想像当年学生爱国激情是多么高涨。 当年在旅顺高公(中学部)的校园里流传的进步歌曲有:满江红、松花江上、夜半歌声、大路歌、苏武牧羊、荧光曲等等。其中荧光曲表达师生离别之情,今天读来仍感到很亲切。歌词如下:囊萤照我勤学习,窗前映雪明,诵读文章日月复,一去不返回,不知不觉又一年,年复一年去,告别母校离校门,今朝要分离。 师生朝夕在一起,今日要分离,相互怀念忆往昔,师生情谊深,千言万语一句话,歌声表心意,尽情幸福把歌唱,歌声表心意。

旅顺第二中学校光荣的斗争史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于上海,对此商人举行罢市,学生停学罢课。一致对外声讨帝国主义罪行,对内反抗封建势力压制,遂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当时旅顺工大、旅顺二中联合起来,不顾校方劝阻疏导,强行举行游行示威。游行队伍途径关东厅、东洋桥、市役所、抵达上沟商民两会会址。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市民同情和支持,纷纷走上街头。统治当局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嗣后,学生们不顾校方训诫,拒接悔改,返乡罢课,以示抗议。最后统治当局与校方,不得不委派各地区警务部门与学校教官们,逐户劝导家长与学生,要求早日返校复课。一场轰轰烈烈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运动,到此宣告结束。为此,几个组织者,被剥开除学籍。 1941年6月,旅顺高等公学校中学部的四年级学生,因不满学校压榨和迫害,举行罢课。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之后,为适应所谓“大东亚圣战”的需要,对学生实施法西斯教育。他们对学生进行政治迫害,生活克扣,学生用罢课的方式作斗争。日本警察署出动警察监视罢课学生的行踪。这次罢课迫使日本殖民当局将校长村井荣藏撤职。 日本殖民者为了表示效忠天皇和悼念前方战死的将士,经常强迫学生在校内外举行“东方遥拜”、“默祷等仪式”。学生心里都明白:“东方遥拜”就是东方要败。每逢日本教师喝令遥拜和默哀时,学生就不约而同地发出长长的鼻音:嗯——以示反抗。气得日本教师哇啦哇啦骂个不停。因为这种发音办法不把耳朵放在鼻子旁边根本无法判断声音是谁发出来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失一种好的斗争方式。起初也有的学生挺着脖子不低头默祷或低头不到位的,等待他们就是体罚。有的学生在关东神宫工地不向日本遥拜,宪兵就用刀库砍伤学生。这种“拉鼻音”的斗争方式也是被逼迫的。

深受学生爱戴的樱井武男老师

在走访1941年在旅顺高公中学部读书的学生得知,日本老师大都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大和民族的优越感,打骂中国学生是家常便饭,校长仓本也动辄扇学生耳光。今年86岁的离休的老教师田荣尧清楚地记得,1943年,在旅顺关东神宫工地劳动,因为他们班学生“消极怠工”,校长仓本命令学生对面站齐,互相扇脸蛋,遭到学生坚决抵制。气急败坏的仓本就甩开膀子每个学生扇两个耳光子。日本教师中也有好的,从不打骂学生,关心爱护中国学生,英语老师樱井武男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们怀念樱井武男老师就像鲁迅先生怀念藤野严九郎先生一样。 樱井老师从小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他的父亲樱井忠温,曾参加日俄战争,在攻击旅顺的战役中负伤。他用左手写出了17万字的《肉弹》一书,被译成16国文字,广为流传。书中批判军国主义,流露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受到当局的特别“关照”。母亲生下他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一生不知道母亲长得什么样。不久,他父亲再婚,他有父亲的朋友轮流抚养。9岁时,独自一人去松山市很远的继母的农村里去生活。边劳动边读书,在别人的冷眼和歧视下艰难度日。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中学毕业后考入东京青山学院英文科。毕业后又通过大学英语教员国家考试。1930年来旅顺博物馆任英语翻译。1939年他到旅顺高公任英语教员。 樱井武男老师性格沉静,好像经常都在思索什么。他英语词典不离手,有时走路也在背字典,他这种刻苦治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他教英语课,讲完课本知识,亲自动手刻蜡板印教材,从世界名著《天方夜谈》选出一些文章作补充教材,这样既有故事情节,又学习了语法知识。 樱井老师为人正直,态度和蔼,从不打骂学生。这在日本教师中是很少见的。学生们至今还记得他训话和表情,他每讲几句就要眨眨眼睛,声音既细又底,每句话都是深思熟虑的。他说:“你们在上千名的考生中被录取入学了,应该说都是一些优秀的学生,要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但要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不下功夫,没有恒心和毅力是办不到的。此外,还要锻炼身体、、、、、、。” 1944年太平洋战争后期,学校基本上停课劳动,同学们被强迫参加“勤劳奉仕”(义务劳动)。樱井老师对停课劳动不满,认为这样做耽误课程进度,影响教学成绩。有一次去土城子参加修飞机场劳动。学生们顶着三伏天的火辣辣的太阳,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吃的是橡子面窝窝头,喝的是盐碱水。学生们采用破坏劳动工具的办法发泄不满,反抗虐待。而在同一个工地上劳动的“旅顺中学校”的日本学生却吃大米,白面,干轻快活,有的还经常向中国学生挑斗。有一天晚上,日本学生又来挑衅,中国学生决定向他们反击,双方扔石头瓦块就打了起来。有个叫金德敏的,膀大腰粗很有力气,在“战斗”是主力队员。日本宪兵抓捕他时,一刀没劈着,跳窗逃走。事后,有的被勒令退学了,有被学校开除了,也有的被宪兵队抓去,唯有金德敏下落不明。多年后,大家才知道,是樱井老师救了他。原来在和日本学生打斗时,他的学生证被日本学生抢去了,日本学生告到宪兵队,宪兵就要来抓人。樱井老师知道后,连夜通知金德敏同学,让他立即逃离旅大。他同情爱护被奴役的中国学生,凡是有学生“闹事”,日本宪兵队来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樱井老师缄默不语,而后冒着生命的危险,及时地将一些紧急情况偷偷告诉有关同学,让他们赶快逃走。先后共有数名学生在他的关怀援救下逃离了虎口。1994年5月30日,原旅顺高公中学部举行建校70周年联谊会,筹备联谊会邀请樱井先生参加集会,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87岁高龄樱井老先生寄来一封信,信中还回忆他当年冒着受极刑的危险救助中国学生逃离虎口的事情,信中写道:那都是关乎学生生命攸关的大事,我作为一个教师,保护自己的学生就像保护自己孩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多么质朴的话语,多么正直善良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啊!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母校 旅顺第二中学校(旅顺高公中学部)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很多人都考入高等院校。后来,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投身革命牺牲在抗战前线,有的担任驻外大使,也有的参加革命工作担任部级领导。令人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25年就读于旅顺第二中学校,1928年特招进入东北大学。他是一位短跑奇才。30年代,张学良将军培养他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伪满洲国也要让他做代表,却被刘长春严词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能代表“满洲国”。他代表中国乘船漂洋过海,辗转到了在美国洛杉矶,由于旅途疲劳,他的成绩10秒7,未被录取。但是他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来了。刘长春在沙河口中心小学读书的学校改为刘长春小学。在旅顺第二中学校读书却鲜为人知。1929年刘长春就读的东北大学设有刘长春体育馆和塑像,东北大学毕业后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30余载,学校建有刘长春体育馆和半身塑像。而在旅顺第二中学校(旅顺高公中学部)没有留下一点标志性的东西。究其原因,毫不奇怪,日本殖民当局不可能在校园里为爱国学生塑像。加之1945年苏军在此办学和1955年后这里不再办学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这里现在这里还是学校,那至少可以看到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塑像。 面对有着爱国反帝光荣传统的学校,面对即将逝去的老校舍,写下以上文字和留下几副照片,为后人留下一点资料。

1925年旅顺第二中学校(中国男子学校)校舍和部分学生

现存弃管的旅顺第二中学校舍本部(斯大林路西段2号)

1936—— 1940年住宿生全体合影(学生寝室斯大林路1号)

著名校友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旅顺第二中学校(旅顺高公中学部)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很多人都考入高等院校。后来,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投身革命牺牲在抗战前线,有的担任驻外大使,也有的参加革命工作担任部级领导。 令人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25年就读于旅顺第二中学校,1928年特招进入东北大学。他是一位短跑奇才。30年代,张学良将军培养他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伪满洲国也要让他做代表,却被刘长春严词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能代表“满洲国”。他代表中国乘船漂洋过海,辗转到了在美国洛杉矶,由于旅途疲劳,他的成绩10秒7,未被录取。但是他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来了。刘长春在沙河口中心小学读书的学校改为刘长春小学。在旅顺第二中学校读书却鲜为人知。1929年刘长春就读的东北大学设有刘长春体育馆和塑像,东北大学毕业后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30余载,学校建有刘长春体育馆和半身塑像。而在旅顺第二中学校(旅顺高公中学部)没有留下一点标志性的东西。究其原因,毫不奇怪,日本殖民当局不可能在校园里为爱国学生塑像。加之1945年苏军在此办学和1955年后这里不再办学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这里现在这里还是学校,那至少可以看到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塑像。 面对有着爱国反帝光荣传统的学校,面对即将逝去的老校舍,写下以上文字和留下几副照片,为后人留下一点资料。 董秋农(1910-1939) 原名董万丰 1945年6月17日,毛主席、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和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各界人士在延安隆重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董秋农是被追悼的革命烈士之一。 日本反战同盟领导人森健曾回忆道:“1944年11月15日该盟在延安召开大会时“首先向对日军工作中光荣牺牲的(日、中、朝方)同志默哀”。其中所列名单的头一位,就是董秋农同志。董秋农的名字分别载入党和军队的名录中。 出生于金县二十里堡韩家村(今大连市保税区)。少年时曾在二十里堡私立小学、南金书院读书;1926年于旅顺第二中学校就读。中学时代,他经常问道:“大连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何日本人来统治?”“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何过着牛马不如的贫穷生活?”“中国人和中国学生总是受日本宪兵的监视和压迫?”在青年时代,忧国忧民,反抗压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里深深的扎下根来。1928年在旅顺二中读书时,为反对日本统治,他组织同学教训欺压中国学生的日本校役; 1929年,为了抗议校方随便开除中国学生等暴行,董万丰再次组织领导学生罢课,他坚持把斗争进行到底,拒不响应校方的“返校复课”劝说,继而被迫转学"北平弘达中学"(今北京二龙路中学)学习。1933年怀着“科学救国,经济救国”的理想,考入日本神户商业大学经济系。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有了理性认识。 1937年1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商学士”学位毕业,但放弃了校方分配,毅然回到家乡。摆在他面前的出路何在?走向何方?当时,东北三省沦于日本帝国主义之手,凭董万丰的学历和一口流利的日语,只要愿意出卖灵魂,甘心做亡国奴,是不难谋个一官半职,飞黄腾达的。然而,当他回到家乡后,看到家乡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下,人民依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位忧国忧民的热血男儿,决心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之路。光明在哪里?在中国的大西北。延安的红星,照亮了黑暗的中国大地,召唤着董万丰追求真理的心。董万丰毕业回来只在其二姐董万青家小住3天后,便在二姐的支持和资助下,带着二姐给他的50元日本票和一床新的俄国毛毯,瞒着年迈的父母,毅然绝别了相识多年的热恋女友秘密出走,矢志不移地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1937年3月,当董秋农千辛万苦地来到了山西太原时,他已身无分文,无法再继续前进。于是,他就寄身山西省太原西北实业公司当雇员,边工作边等待时机去延安。 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官办的。经营煤矿和工厂,实力还算雄厚,待遇也不错,每月100多元山西票子,并和旅顺二中的同窗学友张有萱两人合租一座五间正房的小院,还雇了一位厨师。但是,仰人鼻息做一个公司雇员,混进于小市民中间,过浑浑噩噩的生活,不是董万丰的愿望。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北父老乡亲,他不愿这样碌碌无为的生活,他把这里只作为暂时的栖身之所。董万丰在政治上是敏感的。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参加八路军把日寇逐出中国,才能拯救故乡的土地和人民。他经常给好友张有萱讲有关共产党的事,经常带他到太原街头去听八路军干部讲演,看抗战文艺演出。每当看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演出,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时,他们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董万丰对张有萱说:“西北实业公司虽是栖身之地,但决非久留之地。他们不能忘记东北大好河山还在敌人手里!不能忘记故乡旅大的父老同胞! ” “三找八路”,踏上革命征途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董万丰义无反顾,下定决心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于是,他带着同窗好友张有萱去找八路军,也便有了三找八路军的感人事迹。 第一次,董万丰2人去听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同志的讲演。讲演之后,他求见彭雪枫同志,提出参加八路军的要求。彭雪枫同志要我们去找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但办事处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董万丰没有因受到挫折而灰心,还要继续要求参加八路军。为了活动方便,他们2人暂时离开西北实业公司,住到一个旅店里,不上班,也没有请假。他们2人再次找到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要求参加八路军。这次见到了南汉宸同志,当听说2人是旅大人,东北籍的大学生,就建议他们先参加太原的东北救亡总会。对他们参加八路军的要求,还是婉言拒绝。 没想到参加八路军还这样难。但是,虽然一再被拒绝,董万丰的决心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同时他理解,在当时非常时期,象他们这样出自日本官办大学里的毕业生,西装革履的打扮,冒冒失失地要求参加八路军是难免引起疑虑的。于是,他把分头长发剪成光头,脱掉西装革履,换一身粗衣布鞋,又第三次一起走进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见到南汉宸同志后董万丰慷慨陈词,诉说了他们追求真理的艰难曲折的经历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并表明,自己虽是日本留学生,但个人是东北沦陷区青年,身受日寇迫害,心向抗日的共产党,千辛万苦来到太原,目的就是参加八路军打日寇。“你们为什么一再不接收。难道一个青年留学日本,就是汉奸卖国贼吗?”他说到这里痛哭不止。 南汉宸被董秋农的情真意切,声泪俱下的陈词感动了,也相信了2人的陈述,立即向正在太原的周恩来副主席请示。周恩来副主席当即批准他们2人入伍并给他们开具了去中国共产党抗日前线的第一个军事指挥中心——山西五台县河头镇南茹村的介绍信。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董万丰入伍后,组织上根据董万丰2人学业专长,分配到八路军总部敌工部从事搜集、翻译日文资料工作,出于工作需要,改名为董秋农。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董万丰一旦找到真理,走上革命道路,就以忘我的精神拼命的工作,不管工作条件怎样艰苦,他都是愉快地完成任务。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夜以继日,将搜集和查阅的大量日文资料,及时准确地翻译出来,并加以个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做出判断,为总部领导研究分析敌情、指挥作战部署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所获的日文情报和资料的翻译,就有董秋农等的功劳。为了瓦解敌军士气,他呕心沥血,细心推敲,编写了大量针对日军的宣传品。还经常亲自刻版、印刷、散发和张贴传单。行军时,他在墙壁上涂写大标语,然后赶上队伍;到了宿营地,为了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他又不顾疲劳经常一个人翻山 越岭,披星戴月,步行到几十里外的村庄去搜集资料。董秋农专心致志的工作精神,在部队中传为美谈。有一次,朱总司令来到他们工作的房间,为了不惊动他们,他把警卫员留在门外,一个人悄悄进屋,靠铺盖卷上静静地等着他们。2人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没有发觉,直到他无意中抬头,才发现总司令。朱总司令看了我们翻译的材料,点头称赞。 为此,朱总司令向全军通报,对他进行了嘉奖。董秋农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朱德总司令的称赞。 1938年初,在朱德,彭德怀的介绍下,董秋农光荣地加如了中国共产党。 战地攻心,独创喊话见成效 1938年,八路军总部决定“挑选得力的政治工作干部组成巡视团,深入部队检查工作”。董秋农被组织选派到冀南平原,深入部队检查工作,重点是检查党的工作、干部学习、部队的政治教育、对统一战线的认识和执行情况、总结部队政治工作经验等。并追随当地领导在前线与日寇作战。董秋农发现,八路军的对敌喊话内容“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虽是正确的,但瓦解军心的力量不够。 董秋农从前线回来后,向朱总司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把个人在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的日本反战诗人与谢野晶子的有名诗句,应用在对敌作战前沿阵地,向日军用日语喊话,以此配合我军对敌的“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话。 朱总听后,认为这套办法很新奇,可以试一下,立即批准他召集一个对敌喊话小组,人数在一个班左右,由他负责领导,让这些人练习日语,向日军喊话。喊话的方式,由我军士兵用日语朗诵与谢野晶子反战经典名诗《你不能这样死去》------“啊,弟弟啊!在战争中你不要死去!去年秋,你父亲有病死了,留下你的母亲,痛苦地把亲儿送到前线,而她独身空居。 有谁在门帘后,暗暗涕泣,竟是燕尔婚媳。梦魂不忘音容在。相伴十月两相离,清冷少女这颗心,如有此生独有你。呜呼!又有的谁可依?劝君健在莫死去!” “日本士兵们,原文的诗很话长。我们只说重要的几句,就是‘劝君健在莫死去’。请你们不要再为日本军阀卖命了。赶快把枪口向天上放,寻机会到我们这里来,活下去,以后和你们全家团聚!” 董秋农这套对敌喊话的内容与方式一经在前线实验,效果非常好----对方阵地一下子枪声没有了,日本士兵都不放枪了,阵地一片沉寂。 董秋农的战场喊话成功,经总部研究批准,向全军推广,从各地送上来的汇报,说明效果明显,并已有不少敌军士兵在战场上逃跑前来投诚,总部又根据董秋农的请求,组织投诚的日军士兵进行对敌喊话训练。以后,阵前喊话,全用日本士兵来做,由日本人来对付日本人,其效果更好。 挺进冀鲁边,健全“敌工部”1938年夏,董秋农完成八路军总部巡视团检查工作以后,他随肖华所率三四三旅政治部和教导队的百余干部,于同年9月27日到达敌我争夺激烈的冀鲁边地区。于10月,经统一整编的抗日武装力量,组成以肖华为司令员兼政委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师级建制),董秋农被任命为政治部敌工部长。董秋农到达冀鲁边后,从敌工部门只有他一个人开始,在建立“挺纵”过程中逐步健全了组织。当时冀鲁边地区发生旱灾,日军又即将开始“扫荡”,环境十分险恶。但他斗志昂扬,不怕艰难困苦,始终和战士同甘共苦。看到部队条件艰苦,他就经常写信给在家乡他最信任的二姐,让她回信时多带点东西来还有钱,说他“这里的朋友多,总是不够用。”而他的二姐也始终冒着残酷殖民统治的危险,默默的满足他每个要求:毛毯、钱甚至还有吃的都源源不断的送往了不知名的每个地方。他享受旅长待遇,但却把配给他的勤务员主动辞去,送到部队需要的岗位,帮助挖交通沟。他生活俭朴,从不摆知识分子架子,战斗时身先士卒,作战时宣传我军政策,瓦解敌军斗志。他率先建议部队官兵学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日语短句,得到了挺纵领导的大力支持。“挺纵”的学喊话活动,是全军开展较早的,也是较好的。为了使部队迅速学会对敌喊话,使其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他下连队亲自任教,亲自上战场对敌喊话。有的老同志至今能将学习的歌诀一字不差的默写下来;有位老将军,当年是董秋农亲自教的,现在虽不知是什么意思了,但能清晰准确地喊出来。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他采取到作战前沿领喊,甚至抵近敌人喊活的办法,使战场对敌喊话的效果大大提高,产生了动摇敌军士气,瓦解破坏敌伪军战斗力的作用,为部队夺取战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董秋农不仅亲自下连队教喊,而且亲自上战场领喊。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条件下,必须抵近敌人,这是需要牺牲精神的。而他“一听到打仗,就带着几个人跑上去。”他采取各种灵活有效办法,持续地、积极地组织对敌展开政治攻势,以动摇敌伪军心士气、破坏削弱敌伪军战斗力。当时,敌军上级为了应对我军的战场喊话,阵前不让我军有喊话的时间,一对阵就是猛打猛冲,以枪声、炮声压住我方的喊话。 董秋农针对上述情况,亲自领导喊话小组刻写、印刷、散发、张贴反战材料,包括我军优待俘虏政策、国内外形势等等。他还印发了“特别通告证”,凡日军士兵手中持有此证者,可以立即受到我军及地方政府的欢迎和收留。并派人把这种“特别通告证”散发在日军行军途中、宿营地、碉堡以及日军常驻地的大街、小巷。 我军对敌的各种措施,把日军上上下下的关系闹得非常紧的张,上级军官不准下级士兵阅读我方宣传材料,不准私藏我军散发的“特通证”。日军士兵就背地里看,私下把“特通证”藏于夹层衣服中,很多伪军官兵也照此办理,敌军的士气非常低落。 对此,日军高层设置督战队,一经查到日军士兵作战不力,或私藏我军宣传单和“特通证”者,必遭到当场枪杀的严厉处分。董秋农又做了补救措施, 在日军驻地城镇,农村房舍,所有建筑物的醒目处书写反战诗歌,书写我军优待俘虏政策,书写如何到我军阵地主动投诚的简单办法。这样,日军官兵在行军途中,在宿营地都能看到。这些宣传内容,在日军官兵脑海中翻腾,其效果其杀伤力,不亚于战场上枪弹大抱和刺刀肉搏。 董秋农对主动来投诚的日军士兵,妥善安排其工作和生活,对于俘虏按八路军总部规定,从生活上、思想上慢慢地感化教育这些军国主义思想很深的日俘。我们官兵吃小米咸菜,日俘则是细粮鱼肉。白天一起参观生产活动,晚上一同观看我方演出的反战话剧,然后释放他们回去;不愿回去的俘虏,我们则把他们留下,董秋农一一谈话、转化,耐心宣传我军的政策,并已有1名觉醒。在驻地召开群众大会时,他上台现身说法。用日语讲:“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战争,坚决拥护八路军。”并号召其他战俘早日觉醒,此举在日俘当中反应强烈。 身先士卒,血染沙场 据《陵县志》记载:“1939年8月,八路军五支队一部,在糜镇西截击日军汽车四辆,毙日军多名。” 1939年夏秋间,董秋农同“挺纵”政治部符竹庭主任奉命伏击途经山东德州陵县与王举村一带的日军。 当日军汽车驶到东边的解孟村边时,狡猾的日军怕有埋伏,都跳下车来,打了一阵子枪试探,见没有动静,这才上车继续前行。 日军汽车终于进入了伏击圈,突然,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炸断了前面的道路。日军慌忙下车,用汽车作掩体,向我军猛烈射击起来,火力很强。紧急关头,我军一战士机智地转到车队的后面,把几颗手榴弹投向开枪的鬼子,随着一声声巨响,鬼子血肉横飞。八路军战士越战越勇,不一会儿,鬼子的汽车冒起了股股黑烟…… 在我指战员勇猛打击下,十几个鬼子被消灭,剩下的几个鬼子见事不妙,跳进路边的苇湾想逃命。为了能争取日军投诚,董秋农亲自抵近前线向残军高声喊话,确有一名叫“小岛”(音译)的日军因其喊话而投降。在这次战斗中,我军消灭了二十来个日军,缴获了十余支枪和一些弹药,抓获一个日俘,炸坏了敌人的汽车。我军速战速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然后就迅速撤离了村子,然而董秋农却被藏在汽车底下的一个鬼子开枪击中了他的头部,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他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第一个留学生,也是八路军728位团以上干部烈士中,在前线为国捐躯的唯一一位敌工部长,时年离29岁生日不到一个月。肖华将军1940年元旦向挺纵各部参加“同乐会”的同志们发表过一篇《艰苦坚持的冀鲁边》的讲话。 讲话回顾挺纵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战绩。缅怀了牺牲的烈士,其中也提到董秋农烈士高度赞扬了他的工作方式和战斗精神;讲话谈到与敌工活动密切相关的日俘问题,说:“俘虏日军9名(因伤死了的不算)。这大大超过我们前报的3名,伪军1365名(班长到司令95名)”。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同志在董秋农牺牲后,在教育敌工干事的讲话中“多次讲到他的功绩,用来勉励敌工干部”说他“工作中贡献很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