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中文名 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地点 特罗卡德罗广场夏洛特宫
国家 法国
主题展馆 科学发现展馆
目录导航

展会简介

19世纪的巴黎举办过多次世博会,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就是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专门建造的。同样,1937年的巴黎也在正对埃菲尔铁塔的特罗卡德罗广场上,专为世博会兴建了一座夏洛特宫。与埃菲尔铁塔不同,宏伟的夏洛特宫没有成为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最令人震撼的展品;与1900年在巴黎举办的那场全面回顾19世纪人类伟大成就的博览会也有所不同,1937年战争阴影笼罩下的特罗卡德罗广场,似乎更多地成了各国集中展示自己的秀场。尽管如此,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加之诸国出于外交目的的重视,还是使得这届世博会迎来了超过三千万参观者。

展会主题

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

产品展示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展馆是科学发现展馆,它包含若干个小展馆,其中的历史发明馆中陈列着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上最老的蒸汽机、世界上第一批电视机、第一个展示血液流动和人体主要器官工作情况的玻璃人体模型、世上第一辆自行车等;电影馆展示了电影制作加工的全过程;印刷馆里展示了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展览期间,主办方力图让展示更贴近民众口味的努力,也使“大众趣味至高无上”的理念再一次在世博会上得到验证。

各放异彩

1937年,44个国家接受了巴黎的邀请,在世博会上建立自己的展馆,集中展示本国的文化与资源。17至20世纪荷兰邮政事业的发展、波兰振兴本国工业的一系列计划、瑞典的新型农产品、葡萄牙的货物出口、瑞士独一无二的炼乳技术,这些五花八门的展示,均出自各个国家馆。法国馆则充分展示本国艺术风采,展出了华托《热尔尚画店》 、夏尔丹《封信的妇女》等名作。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主办方逐渐意识到,他们所要展示的世界正经历曲折。经济大萧条、失业状况加剧、通货膨胀、城乡矛盾及殖民地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主办方对这届世博会寄托了更多的期望。巴黎世博会力图在“推进经济复苏与对抗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一项举措是:为了扭转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颓势,改变艺术家们的贫困处境,巴黎城聘请了超过两千名艺术家,绘制了七百多幅壁画,以充实世博会各展馆。壁画由此成为1937年世博会各展馆包括各国家馆所共有的装饰,在世博会上风靡一时。

营销模式

1937年巴黎世博会成就了一个产业的兴起。博览会上,各国展馆发挥各自优势,介绍本国地理资源与人文特色,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法国更是建造了一座独立的旅游馆,展示法国多彩的风光。在政府的号召下,法国各省纷纷开设地方展馆推介本地特色。由此,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了“主办国地方馆”的项目形式,并在其后的历届世博会上得到沿用,旅游业是一种产业的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效应显著

1937年世博会在“和平与进步”的呼声中落下帷幕。最终有16,704个奖项被授予,展览期间超过六百场的论坛也可谓声势浩大。虽然国际环境并不乐观,但世博会带来的效应仍是振奋人心的:就在这一年,巴黎各类文艺演出的观众与上年相比,猛增了400万;卢浮宫与凡尔赛宫的参观人数增长了近一倍;巴黎地铁运营光票务一项就带来了5900万法郎的额外收益;火车运载量增长20%,巴黎城的旅馆入住率更是达到了112%;而诸多新建的展馆作为永久性的纪念馆与博物馆,其作用将持续显现。这样一届以各个国家馆的展示为特色的世博会,对主办国的贡献同样显著。

1937年巴黎世博会将国家作为主角,集中展示了技术与艺术在民众生活中的运用和发展。在社会矛盾突出、国际形势分化组合的当口,这届世博会仍然传达了主办方和民众对和平与进步的期盼。

历史见证

世界博览会是对当世文明的记录,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世博会上一些令人惊叹的展品往往成了永久性藏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物。除了众所周知的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与阿尔伯特亲王、“水晶宫”及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1900年巴黎世博会与印象派画家及奥塞美术馆,1937年巴黎世博会与毕加索、《格尔尼卡》及索非亚艺术中心,1970年大阪世博会与太阳塔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博会与当时的名人、名品、名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些博物馆中,世博会的许多展品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它促成了现代博物馆的形成,又以博物馆的藏品而传之后世。  

毕加索、《格尔尼卡》与索非亚艺术中心

毕加索(1881~1973年)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立体主义杰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1937年这一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

《格尔尼卡》对于现实的表现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在画中,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

索菲亚艺术中心是由医院改建成的现代艺术馆。它因搜集了达利、毕加索、米罗等巨匠的画作而闻名,此外还有代表超现实主义、唯美主义等画派的近代艺术家作品,它们在世界美术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堪称那里的镇馆之宝,这幅受巴黎世博会邀请所绘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纽约近代美术馆,直到1981年,才依照毕加索的遗愿回归马德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