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黄宗汉为核心访谈对象,回顾了北京市原宣武区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变迁。本书全面细致地梳理了黄宗汉作为宣武区干部在宣武区的亲身经历、对宣武区工业建设和文化建设所做的工作,同时穿插了另外几位宣武区老干部对相关事件、人物的回忆口述,从亲历者的角度,勾勒出北京市原宣武区从1949年接管街道、改造工业手工业,到“难忘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创建大观园、研究宣南文化等实践探索。[1]
定宜庄,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史、满学。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与人合作)、《中国知青史(初澜)》。近年致力于口述史的实践与研究,出版专著《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老北京人的口述史》以及《口述史读本》(与人合作)等。[1]
阮丹青,社会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1)社会网络研究,(2)社会阶层与流动,(3)教育与社会平等。论文发表于《社会网络》(美国)、《国际移民研究学刊》(美国)、《社会学》(法国)、《中国研究》(澳大利亚)、《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国)。著作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合著)、《重塑上海人——上海新老居民一体化研究》(主编)。[1]
杨原,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北京史、满学。[1]
前言(定宜庄)/1
黄宗汉简历/7
第一部分宣武区的政权初建(1949—1969)/
一、“北平和平解放”之前/
二、我在宣武区宣传部的日子(1949—1957)/
三、与李瀛、张宝泉等人的座谈记之一(1949—1957)/
四、难忘的1958/
五、“大跃进”之后/
第二部分《红楼梦》与“第一代文化企业家”(1982—1986)/
一、介入电视剧制作/
二、《红楼梦》和大观园/
三、“京都文丐”与天桥乐/
第三部分宣南文化(1986年以后)/
一、参与重建宣南文化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
二、再谈宣南/
参考书目/
附一北京外城的行政区划沿革/
附二中共宣武区委工作机构变迁一览表(1950—1967)/
附三略论北京天桥平民文化(黄宗汉)/
附四关于修复利用西城区会馆文物建筑的初步设想(黄宗汉)/
附记(黄宗汉)/
索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