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故此,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红色文化(5)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以上杂七杂八地搜罗了一些古今中外与红色有关联的东西,其目的就是要更合理、更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红色文化。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归纳各种资料对红色文化定义的界定,有如下六个方面。
①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②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③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④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
⑤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⑥综合各种理解,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 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红色文化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而“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越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呼唤,“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河北省安平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革命历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提振自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气神,让红色文化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干事成事的强大精神动力。
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1923年8月,当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全国多地陆续点燃之时,安平籍的弓仲韬受李大钊同志的派遣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受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直接领导,次年建立了中共安平县委。这样的优良革命传统成为安平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安平人前赴后继,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当前,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安平县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摆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请老党员、老干部现身说法讲传统,组织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使优良革命传统入脑入心,促进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
把弘扬红色文化与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结合起来。为深入宣传台城特别支部的历史,安平县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内的资料和实物记录了这段历史,再现了革命时期党群一家亲、齐心协力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行免费开放,到馆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达30多万人次。纪念馆还组织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做合格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让他们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好本领,争做国家的有用之材。现在,纪念馆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成为河北省及周边省市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把弘扬红色文化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安平县以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为支撑,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将其转化为当下艰苦奋斗、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比如,在党员中广泛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广大党员认真学理论、钻业务、争先进、创优秀,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安平县还以纪念馆为核心,将安平县南王庄展览馆、烈士陵园、孙犁故里、丝网博物馆等教育旅游资源连点成片,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现代成就展示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底蕴。[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红色文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会消解红色文化的崇高性,造成红色文化话语权的缺失,最终导致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
第一个挑战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红色文化的精髓——优良革命传统、革命精神被世俗功利需求所消解,感召力遭到削弱。部分红色文化产业主体片面追求“卖点”、捏造红色故事、随意演绎历史、乱建红色景区,致使严肃的革命历史走向庸俗、媚俗,严重曲解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红色资源也因为缺乏文化保护意识而遭到损毁、破坏,多头管理、职能分割、各行其是,工作推进往往站位不高、视野狭窄、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
第二个挑战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有的虚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肆意夸大其中的一些错误、失误和问题,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的大做“翻案文章”,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所谓“重新评价”,对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人物进行戏说、抹黑,对历史上已经定案的历史罪人进行美化和洗白。有的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刻意导演和假设历史,追求所谓的“价值中立”和“纯客观”,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人为地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把一切曲折和问题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错误,抹黑、甩锅中国共产党。
第三个挑战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敌对势力企图用西方话语体系瓦解中华文化,冲击红色文化自信,达到“和平演变”目的。在经济上主张全面自由化、完全私有化、绝对市场化,在政治上鼓吹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宣扬私有制才是唯一合理的制度。还散布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不负责任论,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泛滥、理想信念淡化、社会思想混乱。
第四个挑战是网络不良文化冲击。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为红色文化带来发展良机的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的传播特点为不良思潮的迅速扩散和发酵提供了土壤,在不熟悉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不懂得革命精神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受众很容易断章取义,曲解红色文化。互联网一些“娱乐至死”的信息产品也使得严肃话语丧失、理性人格消弭。[3]
红色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生价值,以及传承、记载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历史过程的文化形态(本文论述的是广义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六个方面。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锤炼党性修养、推进党的建设,三是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四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是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理论根由,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则是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的实践依据。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需要。在未来中国特色文化的构建中,红色文化将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状态,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