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惟宁

丁惟宁

中文名 丁惟宁
字号 字汝安、号少滨,又字养静
本名 丁惟宁
其子 丁耀亢
别名(字) 字汝安、号少滨、又字养静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丁惟宁(1542年-1611年) 明代人。字汝安,号少滨,又字养静。祖籍 海州,父辈迁至 藏马山下(今 胶南市大村镇一带)定居。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科举人,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联捷进士,走上仕途,

  丁惟宁“性刚直激烈,不避强御”。为政“遇事敏练,无留牍。五弥谨举,行治第一”,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山西长治任职时,县内多有强势之家,平日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奴役百姓,上下苦之,官府也不敢说话。丁惟宁到任后,尽治以法,对势家先礼之,后法之,如有触犯,严惩不贷。并革出不合理的苛捐杂税,经过五年的治理,社会治安稳定,老百姓生活大有好转。因政绩好升官离任时,县内百姓,万民空巷、夹道送之,后长治百姓在县城内为丁惟宁立祠纪念,世代传颂。二百年后,丁惟宁的七代孙丁琰又来长治县任知县,地方父老还请他一起来拜谒丁公祠。丁惟宁任职御史巡按直隶时,当时白莲狱株连千余人,丁惟宁审理后,“悉为宽之”。有一地方上土豪,是京城内相国张居正的亲戚,持势稔恶。丁惟宁刚一到任,就有数百人告状,丁惟宁将土豪带之公堂与告状人对质,最终土豪服了,请求看在京城太师张居正之面,饶恕之。丁惟宁不应,并按照当时法律,将这土豪斩首示众,因而得罪了张居正,被免职,时年32岁。张败后,皇上起用丁惟宁郧襄兵备,当时的道巡抚李材挪用军饷,挥霍无度,激起兵变。丁惟宁事前劝阻之,李材不听。至事发,李材急请丁惟宁去安抚乱兵。为稳定大局,丁惟宁临危不惧,单身一人,“驰往开谕”,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苦口婆心,经过两天的劝解安抚,斗智斗勇,总算制止了一场大乱。可谁知巡抚李材不但不感恩加奖,反而上疏朝廷,说是因丁惟宁激起的兵变,将罪责全推给了丁惟宁,昏庸无能的明万历皇上,不辩黑白,竟将丁惟宁贬官三级,调湖广皋副,后又补凤翔,丁惟宁看到明末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遂心灰意冷,于是托病不就,退职还家,此时年刚过四十岁。

  丁惟宁性节俭,寡交游,服汗布衣,治家很严。三次任要职,但每次回家,随带行李,仅图书衣被而已,别无长物。这次以监察御史之身份告老还乡,仍不张扬。回家后,诸城县令派人送八百金给他,他大惊不受。公人说:这是按照惯例所送,应该接受,否则,不利于后来者。丁惟宁说:我辞官回家而受禄将何居?坚辞不受。丁惟宁自盖草房,西园种韭数十畦,收割后除自食,也拿到市场上去卖数十文自给。有人嘲笑他,辞千金不受而求利于几畦韭菜,有什么意思。他说:“官银非吾所有,圃蔬自食其力”,乡人皆叹服而敬之。他以朴素传家,虽做过高官,但仍居草房,不避风雨,后翻盖居室时,起堂稍高,已架上梁了,他看到了,严命匠人再低一点,说:“太豪华了,无示子孙侈也!”

  丁惟宁自小聪颖,年弱冠举于乡,刚过二十就中进士。既是嘉靖万历年间的大名士,又是文学创作的大手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但他虽能诗,不苦吟,亦不存稿,现在能见到的有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颜明府招游琅琊台海神庙》,《观海行》,《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张州倅左川招饮超然台同陈宪副后崖即席赋》,《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明历历三十一年(1603年)诸城县志《序言》等。

  多年来,因《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之殚精竭虑,各种推断与考证异彩纷呈,近年,有关专家学者以遗存在民间鲜为人知的明代字画、方志、族谱、碑刻等文物为依据,将确凿的史实与缜密的论证有机结合,并参照了丁惟宁一生的经历,首次推出《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