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塔寺

中文名 普彤塔寺
历史 已有2000多年历史
目录导航

简介

西汉初置县,因西周“八士”之一“南宫适”曾隐居此地,取名南宫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为南宫市。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坐落于翼洲,即现代的河北省石家庄两百里的南宫市。普彤寺是河北乃至全国最早的寺庙,它比号称“中国第一寺”的洛阳白马寺的建寺时间还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河北省南宫市有座举世闻名的佛塔———普彤塔(见图),它坐落在南宫市普彤寺内,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落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比河南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一年。

人文历史

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谴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高僧传》卷一记载:“明帝刘庄永平中,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寻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摄摩腾、竺法兰,邀二人来中国……”相传,建佛塔选址南宫城内,是因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曾在南宫驻跸并在大风亭下,对灶燎衣、吃饭歇息。刘秀言此地是风水宝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回洛阳途中,明帝刘庄命其在南宫大风亭附近修建佛塔。

建筑特点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砖井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在风雨剥蚀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塔经过魏(三国)、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维修。明嘉靖十五年维修时筹集资金甚多,动工规模较大,按明代建筑风格修塔一新。1966年邢台地震,塔顶震掉铜佛3尊,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观音菩萨安详地坐于“海天佛国”(东海小岛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经、口念经语、衣着佛珠、一足蹬着海岸,足下蹬莲,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莲一株,海水波涛滚滚,上浮海马、鱼、海螺等海生动物和佛经、元宝等物,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庄严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铭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腾建竺法兰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经《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朱色,叫“彤庭”,因为塔后普彤寺内供奉着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八次修葺

历经沧桑,风雨侵蚀,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了八次较大的修葺。[1]

第一次在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修,并以大铁锔子连合上层裂檐(后海和尚住普彤寺,卒于魏景初三年)。

第二次在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耳禅师主持修。(当时大耳禅师己住普彤寺,曾建浮屠并着有经文——见县志,圆寂后火化于苍岩山)

第三次在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正月修,铁指禅师主持。修完即离去。

第四次在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二人主持修。此次重修募缘人贾世保等八众 人筹集资金甚多,动工规模较大,按明代建筑风格修塔一新,塔貌亦留明代色彩,并增置“仰莲钻首”塔刹,四枚声音各异的角铃,第七层正面置小玉碑一座,盲窗内各置石莲盘。本邑铜匠崔通铸佛四十四尊。

第五次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修、塔、寺修葺一新,光绪十一年立重修普彤塔、寺碑,今尚存。

第六次在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正月,县长黄容惠主持修。为防大水冲基,在塔底层增宽围墙,并修了弥勒殿。置刻石一块,记载了建塔和这次修塔。

第七次1982年李建勋、刘明沐主办,申请河北省政府拨款并烧砖备料;后于1984年由文教局主办,维修塔基一、二层。这次维修用水泥包角,失去了文物的原韵。

第八次维修1992年,文化局主办,申请省政府拨款,历经年余,对三至八层进行了统修,并对上四层进行了落架维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