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剧(7)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属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高腔: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
昆曲: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
乱弹: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其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二凡具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有人认为源出于西秦腔,也有人认为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调。三五七具有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属早期吹腔。有人认为其形成与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诸腔有关。芦花则源于吹腔一类,系徽戏遗响。
徽戏: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金华、衢州两府本地徽班达三十余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个。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赖、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今皮黄剧中较少见。
滩簧:
滩簧,相传源出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1936-1820),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孃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之分。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僧尼会》《断桥》在剧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时调: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金华婺剧花旦剧的角色行当,过去称为十三顶半网巾,即四白面:小生、老生(正生)、老外、副末;四花面: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净)、三花面(丑)、四花面(武净);五旦堂:花旦、正旦、作旦、老旦、武小旦,此为十三行。外加“三箱”(管砌末,兼演神仙、老虎、狗)兼杂脚,为“半个网巾”。后又增加了三梁旦(衢州一带称花旦为“大梁旦”,作旦为“二梁旦”,“三梁旦”意即第三位花旦角色)和小旦(又称“小包头”、“拜堂旦”,专演丫头、宫女等很少开口的角色),共十五行角色。一个班社,过去多为二十八人(尤其是徽班)。计班主(亦称“领班”,实为老板)一人,“承头”(即“戏蚂蚁”,组班时帮助邀角请人,组班后主要负责接洽演出场地,50年代已取消)一人,乐队五人,后台管头箱(衣箱)一人,盔箱(帽、盔、髯口)一人,三箱(砌末)一人,总务一人,伙头二人,加一十五行演员,共二十八人。
金华婺剧小生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它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即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如《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武戏《水擒庞德》,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
过去婺剧无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云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常曲腿亮靴底,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接近处。此外,角色上场时两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尽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同时,婺剧中还保存了许多特技表演,如《火烧子都》中通过筋斗带彩的三变脸,《滚灯》中的顶灯,《大补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龙头》中的红拳、舞叉,《僧尼会》中的耍佛珠,《水擒庞德》中的“倒插顺风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飞僵尸”等。
人物塑造上,有些剧目往往从农民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将相亦然。如《九锡宫》中已官填封九千岁的程咬金,在人们为他祝寿时,竟自顾自偷吃起枣子来。又如《三结义》中的刘备,却是个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
婺剧声腔是婺剧音乐最主要的部分,六大声腔既能独立存在,其中高、昆、徽、滩之间又有相互联系。这六种声腔中最古老的要算高腔,探其渊源,乃和古南戏民间山歌、道士腔一脉相承。南戏的唱腔均属村坊小调、里巷歌谣,曲调均是散板,具有山歌风味、法事色彩。婺剧的三种高腔均有这些余韵遗响,后来发展成曲牌联套体。所谓曲牌就是牌子,是元明以来南北曲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第一曲牌都 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都有基本套体。如婺剧西安高腔《合珠记》,共有二十场,唱四十余出曲牌,就拿第二场来说,就有锦堂月、出队子、什二时、桂枝香等四个曲牌。这种音乐结构形式继承了唐宋大曲、宋词、鼓子词、转踏、唱赚、诸宫调等所有歌舞和说唱音乐的艺术因素。如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也有不少由高速发展而来,许多高腔曲牌与词 牌名相同,如婺剧西安、西关、松阳高腔腔中的[桂枝香]以及侯阳高腔中的[鹊桥仙]与宋词中的词牌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婺剧高腔吸收了大量的昆曲曲调。山坡羊、锁南枝、锦堂月、浆水令、忆多姣等。到了解放前夕,西安、西吴高腔濒于绝迹,全靠解放后得以抢救,但有些曲牌名因年长日久也有混杂缪误之处,需要进一步核实订正。侯阳高腔虽比前两种高腔好些,但也有疏漏之处。综上所述,从散板体发展到曲牌联套体乃是婺剧高腔音乐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在此期间还有不少的衍变。如最早高腔是“不托管弦,锣鼓助节”的,后来在昆腔和乱弹的影响下,用上了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等管弦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高腔音乐的表现力。又如原先高腔音乐唱空无过门,使演员表演受到约束,后加入伴奏的管弦乐器 这后,增加了过门,解放后又发展为由演员组成的专业 帮唱队帮唱,其后气氛更浓烈。
大眼小眼
金华婺剧变脸 这是婺剧徽戏《火中练》(《湘子渡妻》)中韩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韩湘子到深山拜师学法,三年未归。一日,湘子下山,为试探其妻林氏有否变心,变为丑僧,偷偷潜入花园,时林氏在花园焚香祝告,祈夫早回,即上前用花言巧语挑逗调戏,林氏嘱婢女将他逐出,湘子放下了心,变回原身,嘱其妻说:“若要夫妻相会,再待三年。”说完隐身而去。湘子在乔装丑僧向林氏挑逗时,右眼睁得很大,左眼缩得很小,甚至连乌珠也看不到。这种神情,将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动表露无疑。婺百名丑应阿尧、徐东福都会表演。这种特技已后继无人。
蜻蜓点水
这是婺剧徽戏《探五阳》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阳城时,寻找水源,将右手直立撑地,全身平直,时而表演“吃水”,时而身子后翘。这一特技,显示王英的高超武艺和侦察时的神秘姿态。现已失传。
踢鞋穿鞋
这是婺剧滩簧《断桥》中许仙的表演。婺剧徽班著名小生范寿棋,能将脚上的平靴踢到头顶,然后又从头顶落到脚尖上,自动穿进。寿棋将这特技用于许仙身上。当许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赶时,落荒而逃,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坐地一跌,将鞋踢到头顶上,四处寻找,一无所获。到处抓摸,原来落在头上。然后将头一耸,鞋子准确无误套入脚尖。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许仙胆怯惊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现已失传。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共有传统剧700多出,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娟》、《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金华婺剧 挑水伯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观看了婺剧优秀传统小戏《牡丹对课》后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并接见郑兰香等优秀青年演员。1962年婺剧首次进京演出《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米栏敲窗》、《牡丹对课》、《僧尼会》、《断桥》等剧目,受到首都文艺专家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周恩来三次观看演出,并邀请部分演员到中南海住所,作长时间的亲切谈话。著名戏剧家田汉还特地为浙江婺剧团的演出题诗,以资鼓励。
在十年动乱中,婺剧倍受洗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婺剧又获新生。文革中砸烂的婺剧团又重新恢复演出。被禁锢多年的优秀传统剧目又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并新创作《西施泪》、《梨花狱》、《铁灵关》、《白鲞娘》、《讨饭国舅》、《商鞅变法》、《血剑》、《吃醋拜相》、《李渔别传》、《义虎案》。现代戏《心肝宝贝》、《雷锋啊雷锋》、《桃子风波》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西施泪》、《梨花狱》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农村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业余婺剧团如雨后春笋。1982年统计,金华地区就有554个,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景象,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永康县舟山乡婺剧团演出的《姐妹缘》(顾锡东编剧)拍摄成连环画在全国发行。 1985年,义乌义亭区婺剧团应北京市政协、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邀请,赴首都演出历史名剧《海瑞罢官》,受到好评。一个农村剧团上北京,不仅推动了婺剧的发展,也为浙江赢得了荣誉。
婺剧的名演员有江和义(擅老生)、徐东福(丑),徐锡贵(老生)、叶阿苟(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外)、郑兰香(旦)、徐凤仙(旦)、吴光煜(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