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外地工程人员来到了一个山区小村并作短暂停留,村民们觉得很好奇,但对客人还算友好。其中一个工程师,对村里的一切都挺有兴趣,他跟随着一个小孩,饶有兴致地打听村里的情况,窥视着小村的一举一动。工程师对两件事情比较关注,一是一个生病的老妇人,一为在山上独自挖坑的村民。他每每向小孩打听老妇人的病情,并因常常到山上接收电话而与坑底下的村民聊天。直到某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坑塌陷,把村民埋在地下;医生抢救被活埋的村民时顺便去医治病危的老妇人。 老妇人最终死去,工程师怅然若失,把以前挖坑村民送给他的一根人骨头扔到小河里顺流而下。
片名: 风会带着我们走 Bad ma ra khahad bord (1999)
其它译名:随风而逝,风带着我来,风再起时,风儿将带着我们飘风会带着我们走(5)
更多外文片名:The Wind Will Carry Us .....(Canada: English title) (USA)
Vent nous emportera, Le .....(France)
国家/地区:法国,伊朗
对白语言:波斯语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级别:Australia:PG Argentina:Atp Australia:G Sweden:Btl UK:U Hong Kong:I Switzerland:7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16 mm,35 mm
导演 Director: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风会带着我们走 截图(5)编剧 Writer: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演员 Actor:Behzad Dourani .....Engineer
Noghre Asadi
Roushan Karam Elmi
巴赫曼·戈巴迪 Bahman Ghobadi
Shahpour Ghobadi
Reihan Heidari
Masood Mansouri
Ali Reza Naderi
Frangis Rahsepar
Masoameh Salimi
Farzad Sohrabi
Lida Soltani
制作人 Produced by:Marin Karmitz .....producer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producer
英文片名为《The Wind Will Carry Us》,来自一首探索生与死的诗词,这又是阿巴斯提出问题的一部作品。生死有命,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影片以一位外乡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原始的村落,带着一种猎奇与偷窥的感觉。极其单纯的影像,仿佛只是实打实地记录工程师在村庄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影片遍布象征符号,比如在山上艰难爬行的山龟,必须到山上接听的电话,在坑低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村民,都暗示了一种交流的艰难。在艰难的状态里,生命依然美好,其中工程师到黑暗的地窖买牛奶这一段落简直就是一首诗:穿着红色衣服不肯露面的女孩在微弱的灯光下宛如油画,工程师有感而发为其念诗,淡淡的温馨在地窖里弥漫,堪称最不着痕迹的华彩段落。看似简约的纪录式画面暗藏心机,可以说,是“刻意”地保持记录风格,所以,镜头多采用中远景拍摄,观众们被强制成纯旁观者的身份,也扮演了一回偷窥的角色。
制作公司:MK2 Productions [法国]
发行公司:MK2 Diffusion [法国] ..... (2007) (France) (all media)
New Yorker Films [美国] ..... (2000) (USA) (subtitled)
Primer Plano Film Group S.A. [阿根廷] ..... (Argentina)
Slovenska Kinoteka [斯洛文尼亚] ..... (Slovenia) (theatrical)
意大利 Italy 1999年9月6日 ..... (Venice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1999年9月12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意大利 Italy 1999年10月1日
法国 France 1999年11月24日
比利时 Belgium 1999年12月1日
日本 Japan 1999年12月4日 ..... (Tokyo)
日本 Japan 1999年12月11日
西班牙 Spain 2000年1月5日
德国 Germany 2000年3月30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0年4月9日 ..... (Buenos Aire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Independent Cinema)
瑞士 Switzerland 2000年4月13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新加坡 Singapore 2000年4月15日 .....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国香港 Hong Kong 2000年4月23日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0年7月 ..... (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美国 USA 2000年7月28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荷兰 Netherlands 2000年8月3日
美国 USA 2000年9月15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英国 UK 2000年9月22日
中国香港 Hong Kong 2000年11月2日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2000年11月10日 ..... (Jakar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匈牙利 Hungary 2001年4月5日
波兰 Poland 2001年4月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1年9月6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2年11月22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8月6日 ..... (TV premiere)
威尼斯电影节 1999
最佳影片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Grand Special Jury Prize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Golden Lion (提名)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01
最佳外语片 (提名)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9
Golden Spike (提名)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Camerimage(Golden Frog) 1999
(提名) Mahmoud Kalari
接触阿巴斯的时间不长,却疯狂地爱上了他的电影和他的诗。让人意外的是,他的电影平静地让人不得不摒住呼吸,生怕打扰了那些自在的人们,而他的诗却灵动地像精灵一般,活跃、敏捷,顿悟中蕴含着生活的滋味。然而细想,似乎二者又能共通,阿巴斯是个捕捉者,不论借用的是镜头,还是文字。他的电影镜头是舒缓的,悠长的,人物远远的,融入景物之间,自在地呈现着,似乎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只有阿巴斯一人在观看着这所有一切,像个画家在野外写生,画上淡山远水,流露出来的尽是画家的情趣;他的诗极其短小,甚至比俳句还精炼,永远只描绘一瞬间,但却能将这一瞬间的发现变成隽永的状态,诗中的动物、植物、生活,都以进行时的时态存在着,没有外物的打扰,只有诗人在远远地观看,从中悟出自然的万般滋味。
在阿巴斯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随风而逝》,第一眼看到海报就迷得不行,金黄的麦田,泛白的坡路夹在中间,一个摩托车载着模糊的背影上坡,油画的质感让我误以为是一幅法国乡村风情画,一股诗意泛起在心头。我的观影心态很平静,近两个小时我都没有多少的感触,却在看过之后的一个周都在细细回味那舒缓的镜头和悠长的韵味。
风会带着我们走 剧照这可能是阿巴斯最没有情节的一部电影,好多人看完后甚至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这当然有翻译上的原因,能找到的版本很稀少,翻译得不文不白,理解起来颇费力气。然而最主要是因为阿巴斯的电影从来不注重叙事,像所有惯于使用长镜头的导演一样,他钟情的是用摄影机关注生活的原生态,用平淡的细节来做生命最深刻的注解。他的电影颠覆了自格里菲斯以来给电影强加的叙事包袱,摒弃了因果关系和情节结构,将电影的故事化降至最低,在散文式的影像组合中,给了我们一个开放的意义空间,让人去思考,去追问,去自省。
几个工程师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其中一个成为支撑全片频繁露面的主角,他名叫巴扎,频频开车上山顶的坟地接电话,和小男孩聊天,关注百岁垂死的老人,借牛奶,刮胡子。某一天,他救了被埋在坑里的挖坑人,忽然领悟到什么,就在决定要走的清晨,垂死的老人去世了,他拍了几张送葬妇女的照片,掉头离开。
似乎每件事和每件事之间毫无关联,无法聚合在一起给人一个明白的剧情。我在观看时一直试图猜测巴扎的职业和他此行的目的,似乎不了解这些就失去了解读电影的基石,就不知从何出发去将整个电影阐释成一个意义相对完满的圆。可是想来想去,我发现我错了,阿巴斯他并没有要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只是用他的眼睛捕捉了一段生活,这段生活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就是在时间长河里撷取了那么一段,呈现出来,让人们去感悟。
如果说他有什么要告诉我们,我想那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无法穷尽。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剧情不成为阿巴斯的关注对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有了故事自然而然就有故事的结局与意义,既然人生的意义无法穷尽,那又怎能用一个故事就涵盖了它的所有内涵呢?与其将意义紧紧地束缚在剧情的框架里,还不如就四散地张扬开,让人生自在地存在着呈现,让观众自己去寻找意义所在。就像有人在文章里说的那样:“电影像杯纯净水,就那么清楚清晰的摆在那儿,每个人透过它看到的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存态度。”
在他的镜头里,除了主角,所有的人物都是远远地融入背景,成为自然的一分子,大景深的镜头就随着主角的移动而移动,远处的人们模糊可见,构成画面的另一极。阿巴斯从来没有因为注重主角而忽略那些与主角同时在场的群众,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没有孤立的人,即使那些群众与主角没有关系,他们的存在也包含着一定的意义,这意义同样不可忽视。
相比《樱桃的滋味》里那跟随男主角似乎永远不动的长镜头,《随风而逝》里阿巴斯的镜头掌控力变得流畅许多。他的长镜头不是塔尔科夫斯基式的诗意,不是小津安二郎式的凝驻,而是一种以生活常态的步调舒缓的流动。山村的人们从容地生活着,老人在街上从容的晒太阳,房东妻子在阳台从容的晾衣服,麦田里的人从容的耕作,连病危老人的儿子也只是在门外静静地坐着,他们不期待什么,只是在生活。长镜头就以从容的步调来附和村民的从容生活,与真实生活保持高度的一致。
巴扎与村民一起的时候,他也是从容的,可是他的内心明显地浮躁,他有所期待,因而无法心静如水。每次他接到电话,都会急匆匆地驱车赶往山顶,当车子疾驶过麦田间的山路,留下从容耕作的人们和一骑土尘时,这种浮躁更加明显。他显然不属于这个山村,一再地展现出自己的虚无:打完电话后无聊地看屎壳郎和小乌龟,这种无聊是空虚带来的,而空虚是由于一直得不到期待的东西带来的。
究竟他在期待什么?在影片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他三番两次地问小男孩那个垂危的老人情况怎样,似乎在期待她的死亡。巴扎等得越来越不耐烦,电话那端的人物催得也越来越急,对于这些村民们毫不知情,依旧自足自乐地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有所求,一种无所求,二者孰优孰劣一望便知,有人说阿巴斯熟谙波斯哲学,我倒有点感觉这“无欲无求“似乎很像中国的道家哲学,心勿为形所役,则不会患得患失,活得也自在逍遥。
巴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是在挖坑人被埋在坑底时,他慌了,原来死亡来得如此毫无征兆,人的生命随时都可能被硬生生掐断。他开车四窜找村民来救人,比任何一天地等待老人死亡都急切,人被送到医院了,他如释重负。原来靠近死亡是如此地沉重,连他这样一个期待死亡事件发生的人都承受不住。他开始动摇。
巴扎的最终变化应该在和医生谈话之后,那也是我整部影片印象最深的长镜头。医生骑着摩托车载着巴扎,在土黄的山路上慢慢地颠簸,由远而近,由近及远,道旁的麦子熟透了,泛着金黄的光泽,麦浪一滚一滚。阿巴斯的镜头就那么若即若离地跟着二人,看他们随着小坡起伏,时而隐没时而出现,就像在麦田里航行,整个镜头唯美地像一首诗。再听听医生的话语:“如果我对别人没用的话,至少我的生活获得了大部分的时间去观察自然。”“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当你闭上眼睛时,这个世界美妙的风景你将永远看不到了。”我们忽然间就会感受到人生最简单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活着去感悟自然,感悟美。
我想巴扎也一定感觉到了麦田的美丽,活着是如此幸福,自己有什么理由去期待一个生命的消逝呢?终于,他请求医生去给老人看病,彻底消灭了自己的期待,并决定离开村子,带着对百岁老人的祈祷离开,带着对生命的美好想象离开。可是他最后看到的景象却是老人的葬礼,他草草拍了几张送葬妇女悲痛的照片,忽然间也明白了死亡的严肃,死亡对于生命来说是种终结,除非是真的来到眼前,否则不要去亵渎它。生时生,死时死,珍爱生命,尊重死亡。
看多了复杂的善恶剖析,人们心里都投射了生存艰难的阴影,再看《随风而逝》,灵台忽然一片澄澈,生与死的人生哲学在阿巴斯的电影里饱满而简单,就像电影的名字《The wind will carry us》带给我们的感觉:风带着我们轻盈地飞翔,我们不知道风何时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何时坠落。
张国荣告别乐坛纪念歌曲,也是张国荣写给自己的旋律,
收录在1989年告别前最后一张大碟《Final Encounter》中,
1996年末在香港红馆,重返舞台举办的“张国荣跨越97演唱会”中他也是在这首曲子中登场。
03年张国荣出殡,守候道旁的歌迷们在灵车驶出时肃穆鼓掌,只因他有这句“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
另有国语版《风再吹起》,童安格演唱,收在童安格1992年大碟《现在以后》中。
制作人
演唱:张国荣
曲:张国荣 词:陈少琪 专辑:《Final Encounter》
我回头再望某年
象失色照片乍现眼前
这个茫然困惑少年
愿一生以歌投入每天永不变
任旧日路上风声取笑我
任旧日万念俱灰也经过
我最爱的歌最后总算唱过
毋用再争取更多
风再起时默默地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
我纵要依依带泪归去也愿意
珍贵岁月里寻觅我心中的诗
风再起时寂静夜深中想到你对我支持
再听见吹呼里在泣诉我谢意
虽已告别了仍是有一丝暖意
我浮沉了十数年
在星空里闪带着惘然
请你容我别去前
赠出这阙歌来日某天再相见
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
在日后淡淡一生也不错
那暖暖双手最后可永远伴我
何用再得到更多
仍没有一丝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