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秦攻邯郸
作品作者:不详
作品出自:《战国策·秦策三》
作品体裁:历史散文
创作年代:战国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
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曰,‘其夕,某懦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睢。范睢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愚惑或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
王曰:“有之。”遂弗杀而善遇之。[1]
秦兵攻打邯郸,经过17个月的苦战也没攻下,秦国人佚庄对秦将王稽说:“您为什么不赏赐下级军官呢?”王稽说:“我和君王之间,彼此互相信赖,他人的进言起不了作用。”
佚庄反驳说:“我认为你不对,即使是父子关系,也有令在必行和不必行之分。假如说‘丢掉娇妻,卖掉爱妾’,这就是一道必行的命令,假如说‘想也不想自己的妻妾’,就是一道必然不能实行的命令。看守大门的老太太曾说闲话:‘那天晚上,那年轻媳妇召进一个野男人。’对父子关系来说,娇妻已经走了,爱妾也已经卖了,而父亲不应该说不许有思念之情。对老妇的闲话而言,她要控告小媳妇通奸,而思淫之心人皆有之。现在阁下虽然很得君王的宠信,但是君臣关系不能超过父子的骨肉至亲;而下级军官虽然身份微贱,总不会低于看门的老太婆。况且阁下仰仗君王的宠信,平日一直轻视属下。常言道:‘三个人说有虎,大家就会相信有虎;十个人说大力士可以折弯铁椎,大家也会相信是事实;众口一词,就可以使事物迁移变化、不翼而飞。’所以实在不如赏赐诸将加以优遇!”可是王稽不肯采纳这项建议。
不久诸将处在困境时,果然有人返回秦国,控告王稽和杜挚谋反。
结果秦昭王大怒,严厉的制裁了王稽和杜挚,甚至要把范睢一起处死。范睢说:“臣只不过是东方乡间一草民,由于在楚魏犯了法,才逃到秦国来。臣并没有诸侯的支援,同时也没有亲友在秦国朝中。可是大王即能在臣流浪时加以重用,托付以军国大任,天下的人都知道臣与大王的事。如今臣遇到谗言,有人认为臣和罪人同心,而大王要杀臣,就等于说大王以前重用臣是错误的,必然会招致天下诸侯的议论。所以臣愿意服毒自尽,并且恳请大王恩准以宰相之礼葬臣。这样,大王虽然处臣以死罪,也不会落得一个误用重臣之名。”
秦昭王说:“有道理!”于是秦王没有杀范睢,而且仍然厚待他。[1]
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祸患,并且提前想好应对策略,是做人成熟的标志。秦将王稽不纳善言、不安抚可能生变之人,结果使自己惨遭横祸。[1]
很具有智慧的佚庄对事情很有预见性,而且他运用类比的方法,用故事给王稽讲道理,要是常人,早就说服了,只怪王稽太过自信和自傲,没有采纳佚庄所献之计。其实防微杜渐、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智者所为,当事情有变化的苗头和可能,就应该采取措施。尤其对下属人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小河沟里容易翻船。对下属要尊重,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如果蔑视、虐待下属,而不是经常安抚下属的话,那么你的领导和自身安全就岌岌可危了。
范睢之所以能凭言辞救活自己,关键是挑明了处死自己对秦王你也毫无好处的事实。死到临头,任何对自己的辩解都没用,只有从秦王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指出事关秦王的切身利益,那么自私的君王为自己着想才会赦免范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不是一句贬语,而是毫无褒贬的客观陈述。[1]
范睢范睢,[3]在《史记》中本名为范雎(?—前255),也叫范且(这是汉代石刻中的错误),字叔。战国时魏人,他是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为丞相,封之于应城(今河南鲁山之东),故号为应侯。[2]
原文、译文、提要、评析相关人物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