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神明 五灵公,福州民间俗称“五帝”。他们分别是显灵公张元伯、应灵公钟仕贵、宣灵公刘元达、杨灵公史文业、振灵公赵公明。他们是为了提倡饮水卫生,防止瘟疫扩散而光荣献身的英雄。 五灵公的先进事迹传到台湾。在台湾,五灵公又被称作“五福大帝”。意思即五位来自福州的“大帝”,传说是“由於五灵公对当时的民众来说是相当的灵验”,於是有人便奏请明朝皇帝将其敕封为“五福大帝”。 这就对了。当初,五灵公只是五位举人,没有官职。没有官职的人怎么能够让他封勋授爵,享受荣华富贵?那还不反了! 中国是官本位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官位高。以前有人胡扯蛋,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忽悠了中国几千年。读书怎么能高呢?读书人绝大多数是穷光蛋。所谓十年寒窗,苦寒得很。害得读书人误入歧途,整天做白日梦,衣带渐宽,焦头烂额。读书还争夺了无数劳力,一人当官,成千上万人赔书,读八股文,造就废品,生产垃圾,无效劳动,污染环境,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民不聊生,真是害人害己,祸患无穷。读书人只是为了当官。当了官,就荣华富贵,就不必读书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读书就富贵了。傻瓜蛋才当官了还读书。所以读书是一回事,当官是另外一回事,贵贱两重天,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五灵公富贵了,显赫了,皇帝就一定要敕封,才压得住平民百姓。不然平民百姓也能富贵,也能显赫,当官的脸上无光,皇帝老儿也不好受。毕竟现在讲的就是“和谐”社会嘛。 仅有皇帝的敕封是不够的。五灵公来到天庭,玉皇大帝也认为此五人成仁取义的风范值得嘉许,便派遣五灵公专为阳界驱瘟除疫,故又称“逐疫之神”。又因为五灵公的面色特征和服饰各不相同。五神分别着黄、绿、红、黑、白五色袍服,五色分别代表五个方位,青色代表东方,红色代表南方,黑色代表北方,白色代表西方,黄色代表中央,这与我国传统的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的地域观念相吻合。有五位大帝把守五方,天下就不会发生瘟疫,邪恶被铲除得一干二净,国泰民安,好一个“和谐”生活。这也是他们成为“五方瘟神”的由来。
由“逐疫之神”转为“五方瘟神”
五灵公一举获得成功,地位显赫,足迹遍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享尽八方信众香火。 早先,他们却不怎么发达,落魄得很。唐朝元和七年(812年),他们已经是第二次进京考试了,不知怎么搞的,或许是阴差阳错,或许是命运使然,他们又名落孙山了。 回到家乡,福州正流行瘟疫,他们急群众之所急,担当起扶危定乱的重任。奔赴疫区,四处考查,多方取证,发现瘟疫是从五口受污染含毒的水井传播开来的。于是五人分赴五井,力劝当地民众,不要汲取有毒的井水。当地居民可不信这一套,说他们祖祖辈辈几百年来都吃这口井的水,为什么以前吃不死人,现在就有毒了?凭什么你说有毒就有毒?在人类还没发现病菌的唐朝,要说清瘟疫的来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说不清,中医就有“毒”的说法,不过得慢慢说来。有的人就不耐烦了,也听不进耳朵里去。见他们碍手碍脚,有的人骂他们得了疯癫症,吃饱了撑着,来这里“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有的人甚至动手来粗的。 这不是我胡诌的,有根有据,有历史档案可查。即使到了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要在中国的大地上重新上演当年的这一幕,也不觉得怎么稀罕。 国人从来认为“水过三清”,水是最干净的,不但水,就连水洗过的东西,也绝对是干净的。如果人人都这么认为,那天下就太平了。问题是更多的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另有一套验证方法,那就是“眼不见为净”。所以卖馒头的人不吃自己的馒头,自己的馒头是在垃圾堆旁边蒸出来的。要买别人的馒头吃,别人的馒头,不知道是哪里蒸的,就是干净的了。想不到买来的馒头是放在厕所里加工的。 以上两类,第一类不数“卫生之家”,也应该列为“有识之士”。第二类眼睛不看怎么识别?糊涂是糊涂了点,并非无药可救。尚有一类,“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崇尚的是哲学思辨,是是,是非,大道理还在争辩之中,结论未可早下。 面对不相信的群众,举人别无他法,只能以身试毒了。他们不得不一个个吃下了有毒的水!有的书上说,尸体是从水井下面捞上来的。说明情急之下,不得不跳水,以防止群众急不可待误服毒水。也不排除在动武的时候,被跌入水井。 五位举人的尸体全都变色了,僵硬了,群众这才心服口服。 可见“服”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当然,不服不行。不服,群众工作就不能开展。有时候,“服”比生命更重要。五位知识分子的宝贵生命就这样搭上了。 瘟疫平息了。人心总是肉长的,包括不服的群众的心,他们感动了,筹措大量资金,建祠纪念五位举人,奉之为“五灵公”。多少也是让自己的良心有一个安慰。 今日的五灵公,拥有了众多的信徒,已形成了一门信仰。相信在百姓危难时刻,将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五灵公式英雄。但愿今日的五灵公式英雄,不要被今日的平民百姓逼上绝路。 早年的“破除迷信”,不相信神祇,总认为那是迷信,不讲科学,妖言惑众,低三下四。万不得已,刀架在脖子上,该破就得破。实在要信,也该“信奉宗教”,不搞“迷信”。
因人类社会存在多元文化,人们的生活才显得异彩纷呈、充满乐趣。在科学不发达、不普及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无能为力,只好把自身各种愿望的实现,寄托于某种神力。所以才有许多民间信仰的产生。从福州地区民众对“五灵公”的虔诚信仰,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缘文化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福州有“九庵十一涧”之说,流传至今。这里的“庵”与尼姑庵不同,乃道教神庙。“九庵”即崇圣、复初、明真、蛤埕、广慧、九福、茶亭、路通、龙津;“涧”原系两高地中的水沟,后衍变为地名,也建有神庙。“十一涧”即东、西、南、北、汤、井、芝山、钟山、嵩山、大西、玉山。这些庵、涧多在近水沿江的南台地区,奉祀的是“显、应、宣、扬、振”五位灵公。他们分别姓张、钟、刘、史、赵,因头戴金冠,俨如帝王,俗称“五帝”,是福州地区特有的、信众广泛的神祇。
“五帝”的传说有两种。一为清何逑撰的《闽都别记》中说:宋元之际,台江有水猴、水鸟、蛤蚌、鲈鱼、水蛙五怪作祟。后变为“五神通”,脸分红、绿、黄、白、青五色,衣亦穿五色,皆戴金冠,时常出游于江面。人们以为天上“五帝”下降,行灾布病,传播瘟疫。民众慑于对五帝的畏惧,不论有病无病,无不备大礼当日祭禳,以祈平安,遂于江滨建“五帝庙”,一年四季,祭祀不断。
另一传说,据清施鸿保的《闽杂记》载:当年,里中有秀才五人,赴省试,至一处见有恶魔向井中投毒。五人叱之,不见。共议守井,勿令人汲。人们以为妄也。由于不能自明,有张姓者曰:“吾等当舍身救人。”乃汲水吞服,果中毒死亡。“阖城感之,塑像以祀”。
在此两种传说中,前者,因五帝行灾布病,传播瘟疫,纯属荒诞无稽,应归入“邪神”、“淫神”之列,予以批判,对这种“神”的崇拜不可取;后者,因五帝为桑梓祛灾灭病,舍身救人,当属“驱瘟之神”。用今天的话说,“五灵公”就是环境卫生的保护神,值得崇拜。这一传说,福州地区的民众把崇贤文化与神缘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并赋予新意。这是个独特的创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古时近水沿江的民众,因无视饮水清洁和环境卫生的保护,所以疫疬时常肆虐,传染病流行。民众对此束手无策,对“驱瘟之神”五灵公的偶像崇拜,势所必然。人世间本没有“神”,神是在科学知识不发达、不普及的情况下,民众为祈求有某种所谓超自然的神力来惩恶扬善、祛灾灭病、驱瘟除疫,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而创造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饮水卫生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神”也会不断被人们所淡化,最终消失在社会生活的舞台。
根据党中央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的指示,福州道教界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曾举行五灵公信仰文化学术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神缘文化应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纯正并规范对“五灵公”的信仰,使之与保护环境卫生结合起来。每年定期在各神庙的所在地,发动信众进行打扫卫生、爱护水源、保护环境、扶贫助困、赈灾捐物等活动。将神缘文化纳入现代文明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轨道,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