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中文名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主要特点 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的区别
目录导航

研制经历

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周边不少国家开始装备先进的二代主战坦克,而当时中国陆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却不容乐观。陆军合成作战部队普遍装备是85毫米牵引式反坦克炮、HJ一73反坦克导弹、82毫米和120毫米无坐力炮,以及大量的40毫米火箭筒等。这些反坦克武器已经难以有效抗击二代以上主战坦克。为尽快改变中国军队反坦克能力薄弱的问题,1978年初,解放军总部机关迅速组织了两炮研制工程——二代反坦克炮和自行反坦克炮的技术论证工作。

论证工作进展顺利。到l978年4月,参研的科技人员就向总部机关提交了论证方案。方案得到了总部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决定同步研制l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同时指出两炮的研发应有统一的药室,统一的弹种,火力系统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协同技术攻关。由于经费等种种原因,自行反坦克炮研制进展迟缓,而120毫米反坦克炮及弹药的研制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初,兵器工业部就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问题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根据会议的有关精神,某兵工厂于1983年开始承担l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为了加快研制进程,该厂充分利用120毫米反坦克炮前期研制已经取得的成果,对其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很快就设计出第一轮论证性样炮(车)。新样炮保留了与120毫米反坦克炮相同的药室结构,但身管加长至6.25米,并重新设计了热护套、抽气装置,新研制了尾舱供弹机、炮控系统,新增了火控系统、通信系统,并改用了新型的履带式中型改进通用底盘。

1984年底,第一轮样车送到北京参加“七五”期间反坦克武器展览。由于该车配备了当时国产坦克装甲车辆中口径最大的加农炮和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因此,它一亮相就引起各方面专家的高度关注,同时受到了参观者的广泛好评。该样车还于1985年4月和1985年5月,在北京某靶场向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进行了两次射击表演,受到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军委和总部机关的充分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参研的广大科技人员。他们干劲倍增,再接再厉,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改进意见迅速改进设计和工艺,很快就研制出第二轮样车。1986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该武器系统为“七五”计划重点型号,并确定为参加国庆40周年庆典受阅新装备。

外观结构

从外观上和总体布置上看,履带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整个外形显得清秀和简洁。从外观上和总体布置上看,该车与坦克几乎是别无二致,只是炮塔比一般坦克的要高一些,同时棱角分明,显得周周正正的,可以说就是—辆“准坦克”,但它毕竟是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还是有区别的。记得几年前,一家重量级新闻媒体的几位记者就一部关于介绍装备的专题片座谈。交流中一位记者问笔者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有什么区别。由于没有什么准备,一时语塞。这时一位专家连忙解围,解释说如今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从外观上与坦克很难区别,但有一条,三代主战坦克可以实施行进间高精度射击,而 自行火炮却做不到这点。

其实,可以看到自行火炮时起,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心头。说来话长。当兵的部队存放了几辆破旧的自行火炮(还别说,所在部队的“老古董”还真不少,像T-34坦克、自行火炮、试验用的超轻型战车等等)。就经常利用车场日的机会,拉着老兵到这些古董车里问个没完。老兵说,自行火炮与坦克的最大区别是没有旋转炮塔(如果按这个标准分类,法国“雷诺”坦克问世之前的早期的坦克实际上也是自行火炮)。现在看来,用这个标准来解释二战及战后一段时间的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还有道理,但如今就行不通了。后来与不少装备专家进行了探讨,最终的结论是现代主战坦克与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主要区别,是在总体战术技术性能上前者高于后者。专家的结论当然是最权威的了,但总是显得笼统了一点。既然广大坦克爱好者对坦克能如数家珍,那就从分析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的区别切入,谈谈这款国产自行火炮的主要特点吧。

到1987年,工厂共生产出5辆正样车,并于1987年9月开始进行全面定型试验。到次年的8月,科研人员战严寒、斗酷暑,先后对样车进行了寒区、热区,火炮、火控、底盘等几十个项目的试验,耗弹2000多发,行程2万多千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199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随后不久,该型自行火炮装备装甲机械化部队,有效地提高了陆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并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装备先进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国家之一;1999年10月,该车参加了盛大的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自行火炮发展的最新成就。[2]

未来发展

不可否认,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反坦克导弹以其高精度、远射程、高智能和可控性好的特点,而跃居坦克杀手榜榜首,对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自行反坦克炮的火炮威力大、价廉物美等固有优势,也由于一代坦克的技术改造而被逐渐弱化。如今,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了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发展。在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向何处去,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中国自行反坦克炮,应当向弹炮结合、轮式化、通用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弹炮结合。以远制胜。由于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因此,还有较长的技术寿命,但要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充分发挥其“冷面杀手”的作用,形成坦克不可替代的反坦克作战优势,则应当重点考虑实现弹炮结合,或以弹为主。可以考虑充分利用 120毫米大口径火炮的特有优势,重点发展射程在五六千米以上的炮射导弹,以远制胜;或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将现役远程反坦克导弹嫁接到自行火炮上。法国的AMX 1 3轻型坦克就装有SS—ll反坦克导弹;中国也在122试验性坦克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二是轮履结合,以轮为主。如今国外主要是发展装有大口径火炮的轮式坦克歼击车。如德国RKW90轮式重型试验型坦克歼击车(重达36吨),直接采用了“豹”2的炮塔。这一点值得借鉴。说实在的,由于主战坦克的发展,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地位和作用在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轮式坦克歼击车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在以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为主的轻型机械化部队中,其作用是主战坦克难以取代的。所以,研发轮式坦克歼击车,应当成为中国自行反坦克炮发展的主攻方向。新研的轮式坦克歼击车,最好采用通用轮式装甲底盘,低后坐力坦克炮,坦克的火控系统、炮控系统和坦克标准弹药,并采用通用的数字化系统,实现通用化、系列和标准化,以增强其可保障性。毕竟,当成为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惟一”时,对于“特别特别的你”,装备保障的咏叹调就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