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伏蚜在棉株上呈整株密布,主要在叶背及嫩茎嫩梢刺吸为害并分泌粘液,严重时每个叶片甚至茎秆、叶柄上都可发生,可造成叶片发黄、变黑和蕾铃脱落,甚至导致落叶而严重减产。
伏蚜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对温、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日平均气温在24℃~27℃,相对湿度在55%~90%时,利于繁殖为害(日增长率达50%~100%,一般4~5天就可繁殖一代,而一头蚜虫一生可生60~70头)。干旱气候或时晴时雨、阴天、雨量适中对其发生有利,暴雨或者阴雨连绵则有明显抑制作用。地形地貌对蚜虫迁飞影响很大,如遇障碍物易形成发生中心。氮肥用量大、磷钾肥使用不足的棉田,由于棉株相对幼嫩而受害严重。
选择高效低毒、性价比较高的药剂,合理混用、交替使用关键。可选用5%啶虫脒1000倍+48%乐斯本1000倍、或20%丁硫威1500倍+5%吡蚜酮1500倍、或20%吡虫啉1000倍+48%乐斯本1500倍等进行“1+1”混合用药,或者选用高效低毒的“邯科140”无公害农药每桶水10毫升或者“亩旺特”新型农药每桶水10毫升“单打一”喷雾防治。
伏蚜繁殖速度极快、世代重叠,且由于棉花植株生长量大、枝繁叶茂,再加上棉农在用药上较普遍存在“用药量大、用水量小”的误区,往往造成杀蚜不彻底,为伏蚜的“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留下了极大隐患。
造成“伏蚜不好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部分棉农“图贱买老牛”而购买质次价低的农药,因防治效果差、持效期短而为伏蚜的猖獗危害“推波助澜”。例如2009年,沧州市一邱姓棉农就遭遇了一周内连喷了3遍药都没有控制住伏蚜为害的尴尬局面。据对各地的了解,那些号称杀蚜快、又成本低廉的农药,往往是敌敌畏、辛硫磷的复配剂,持效期只有1~3天;当然,对于那些号称“持效期30天”、动辄一桶水需要5~10元的“神药”也不要盲目轻信(施药后的棉花要遭受日晒雨淋,而且还在继续生长,新长出的枝叶又怎么能不受蚜虫为害?!)。
因此,笔者建议广大棉农牢记“选准药、早防治、细喷雾”的9字方针(选用当地棉农口碑较好的农药品牌、在伏蚜点片发生时开始喷药、每亩用药液量保持在40~60公斤以利于喷匀打透),伏蚜难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刊载于2010年6月29日《河北农民报》 、《河北科技报》 。王智广 尹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