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书名 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2-03128-0
目录导航

作者简介

赵亚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参加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曾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抢救重伤员,赴印尼班达亚齐采访印度洋海啸重灾区,跟踪2005珠峰测量行动超过百日…… 著有《亲历世纪大灾难》等著作,报道和作品多次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反映出中国记者的职业精神和时代风貌。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科技好新闻一等奖等。李长春同志称赞他是“记者的榜样”,王兆国同志称赞他是“青年的楷模”,陈至立同志称赞他的事迹“要编入大学新闻专业教材”。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内容简介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作者曾经在“重走中国西北角”的行程中途经汶川、北川等川西北地区,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那里的风土人情、秀美山川。地震之后,作者又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重回故地,当日人文荟萃、景致独特的川西北已是满目疮痍,只有在今昔图文的对比中,让昨日重现,还原真实的川西北。

地震前后的强烈对比,震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让我们对这片不曾关注的土地有了特别的记忆和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本书有限的收益捐助给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以表达我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目录

序一:吴恒权

序二:范东升

自序

汶川、汶川……

从帕米尔到汶川

成都,志愿者拼死去灾区

汉旺的哭喊

抢救“国宝”专家

惊魂6小时

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

空降汶川

震中映秀

双胞胎的奇迹

废墟中捡衣服穿的孩子

妻子的歌声,让我活下来

最让人无语的事

徒步紫坪铺

野人回来了

都江堰的泪

129小时,截肢后,活着出来

时间静止3分钟

婴儿推迟6天出生

一个救援队员的灾区十日

生命高于一切

北川:尔玛之殇

奔向北川

不是震中的震中

破碎河山

北川中学的记忆

三七连环的意外

一封让人流泪的女生来信

北川女生再次来信

女儿含笑离去

总理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

我们北川人,不服输

寻找大禹出生之地

一天挣两块钱的打铁老人

山体崩塌前后

中国最险峻的情人桥

西游记里妖怪出没的洞穴

长征中不应被遗忘的千佛山战役

一个伐木工人的变迁

政府大门变魔术

封城、封城……

防疫的战争

目击堰塞湖

决战唐家山

绵阳:科技城之难

四个没想到

灾民之城

飘扬的黄丝带

神秘的九院

飞船和火箭的摇篮

那一刻,我飞了起来

广场上的按摩师

最离谱的“鸿门宴”

七年之痒看绵阳

江油:李白故里之忧

青莲镇上访李白

寻找铁杵磨成针

月圆妹妹和粉妆楼

李白纪念馆里的稀世奇珍

误会之一:生于江油还是生于碎叶

误会之二: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溺水

破旧老屋里的四世同堂

一个花甲老人的尖峰时刻

稀世国宝飞天藏

偏居一隅 心怀天下

茂县,松潘,九寨一路向北……

羌人在川不在甘

古老神秘的舞蹈

色彩绚丽的服饰

雄伟奇特的碉楼

给你戴孝一万年

羌笛的秘密

中国最离奇的古城

寻找失踪的千年潘洲

十万佛像堆成的小山

奇特的白马藏人

追拍世界珍稀的梅花鹿

中国最美的地震遗迹

前言

在我的印象中,赵业辉的名字同很多重大或突发事件紧紧联系存一起:伊朗巴姆地震,“神州五号”上天,印度洋大海啸,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儿年来,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前往重大的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写出了一大批令人关注的优秀新闻作品。可以说:他是亲历式新闻的忠实践行者。

2007年6月,追随着人民日报社首任社长、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足迹,赵亚辉踏上了重走中国西北角的漫漫征途。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在西部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大城小镇、偏僻乡村……赵亚辉在进行着一次“百科全书式的采访”,采写的一大批新闻作品发表在《人民门报》和人民网上,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大发展形势卜,巾国西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微观细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

正当他重走中国两北角采访进入最后阶段时,5月12日,汶川剧恸,华夏同殇。

当天,我就接到了赵业辉前往灾区前线的申请。在中请得到批准之后,他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作为人民日报社最早到达震区现场的记者之一,他和报社前方报道组的诸多同事一起,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先后转战都江堰、绵竹、汶川、北川、绵阳、安县、江油等重灾区采访,映秀、汉旺、唐家…等备受关注的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在前线,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采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反映了灾区人民生产自救的动人画面。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永远的汶川》,是赵亚辉最新的作品,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他在汶川大地震后亲历一线的所见所闻,也讲述了他2007年夏天在汶川、北川、绵阳、江油等川两北地区的所见所闻。震前人文荟萃,震后满目疮痍,读罢百感交集。

人们常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热点很快会成为明日黄花。但是,翻开赵亚辉的新书,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存目,仿佛就存眼前。

震后很多地方已经面目全非,那些曾经的风貌在赵亚辉的文章中得以还原,得以重现。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本《永远的汶川》纪念汶川,回到从前!并为重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是为序。

2008年6月11日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后记

即便千日无震 不可一日不防

(代后记)

在两年前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之际,我曾经和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有过一次对话,作为本书的后记。

赵亚辉:7月22日云南盐津发生了5.1级地震,大家对此都很关心。

陈建民:这次地震从震级看并不算大,但破坏却不小。据最新统计,地震己造成22人死亡、100余人受伤、8人受重伤、1400余间房屋倒塌、7000余问房屋严重损坏。灾害涉及盐津县、大关县的13个乡镇。

赵亚辉:从2005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地震频频发生。许多群众很关心,我国是否已进入一个地震活跃期?

陈建民:7月份我国连续发生了4次5级以上地震。这个数字不算少。近两年来,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超过18次。总体看,近几年我国地震活动水平偏低,但周边地区和全球的地震趋势日趋活跃,比历史平均数要高,值得警惕。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世界上破坏性地震最多的大陆国家之一。

赵亚辉:从历史上看,我国地震灾害有多严重?

陈建民: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我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的1/14,但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我们经常说,“地震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有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震破坏的严重程度。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是160万,而我国约60万。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中国有4次。

赵亚辉:由于地震的极度破坏性,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希望找到地震的规律,对其进行预报。

陈建民:为什么每年发生这么多地震,震前没做出像天气预报那样的预报呢?通俗地讲,上天容易入地难。

现在空间观测技术发展很快,使气象预报有了很好的条件。但地震预报是观测地下。目前我们深部观测技术发展还是非常慢的,或者说和空间技术差别比较大。现在人类打得最深的钻井深度是12公里,而我国“九五”期间打了一口钻井的深度是5公里。相对地球来讲,这像一个鸡蛋连蛋壳都没有钻透。向地震则发生在较深的地方,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岩层的破裂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和震动。地震预报的难度就在这里。

赵亚辉:人们一般更关心近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陈建民: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远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种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很低。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尚未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赵亚辉:您认为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陈建民: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至少我们现在能够对特定地区的某种类型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只死亡1300人。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此外,这30年米,我们又先后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与甘肃民乐6.1级地震等20多次地震做出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一定减灾效益。

赵亚辉:但是,预测成功的次数跟实际发生的次数相比,概率还是很低。

陈建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围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能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测大概是10%。中长期年度预测的水平高一点,在30%到40%。不过,我认为,只要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总有一天地震预报会达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水平和程度。

赵亚辉:在我国,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陈建民: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赵亚辉: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有难度的情况下,防忠于未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关于抗震设防有这样一句行话,就是“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

陈建民:“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筑和_T程的抗震能力。“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这是设防的基础工作。说到底,抗震设防就是要保证建筑和工程抵御地震的能力。

赵亚辉:那么目前我国建筑的抗震情况如何?老百姓的住房能否抵御地震的威胁?

陈建民:城市中的情况和农村的情况很不相同。在城市中,1998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基本都考虑了抗震设防,而之前建造的建筑物有相当一部分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能力不足。这些建筑物在城市中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赵亚辉:那农村的情况呢?

陈建民:在农村地区,形势就更严峻。20世纪以来,我国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农村,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中近60%为农村人口。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民房基本没有纳入规范的建设管理,农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广大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就会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甚至一些4级多的地震,也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农村民房抗震能力急需提高。

赵亚辉:我们有何应对措施?

陈建民: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后,各地开始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新疆等18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县市150多个村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16个省(区、市)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列入当地“十一五”规划,14个省(区、市)政府下发文件,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行部署……不久前我到新疆看到,已经有59.6万户、约248万人住进了安全抗震的新居。

抗震安 居最终要全面铺开推广,因为地震预防是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

该书由《人民日报》赴震区一线记者赵亚辉撰写,记录了震后灾区的真实状况以及一线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羌族文化。全书分为5个部分,共计13万字,收录照片424张。

赵亚辉在18日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说,自己在一年内两度来到川西北地区,感受截然不同。此次撰写《永远的汶川》一书,力图客观、真实地反映亲历事实,也是作为记者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此外,该书还将参与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每销售一册就为该学校590名高三幸存学生捐款1元。

:::内容简介:::

《永远的汶川》通过震前与震后的鲜活对比,以独特而开阔的视角及厚重的人文情怀,述说这场残酷的地震灾难中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讲述往日山川之秀美、羌族文化的博大,歌颂灾难中潜藏的人文精神。全书分为"汶川、汶川……"、"北川:尔玛之殇"、"绵阳:科技城之难"、"江油:李白故里之忧"、"茂县,松潘,九寨,一路向北……"五个部分,以13万字和400多张照片记录了震后灾区的真实状况和一线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重点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区的历史真实和羌族文化的荟萃。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先后在绵竹、汶川、北川、都江堰、绵阳等地进行采访报道,有较大影响。本书深入揭秘震后汶川、北川等地救灾一线的情况,更包括了震前当地的美丽风景和人物故事,同时对于汶川、北川这一中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区的文化,从建筑、服饰、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述,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川西北羌族同胞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简介:::

赵亚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记者,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参加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曾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跨越三大洋,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抢救重伤员,赴印尼班达亚齐采访印度洋海啸重灾区,跟踪2005珠峰测量行动超过百日……

著有《亲历世纪大灾难》等著作,报道和作品多次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扉页文字:::

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书,是对受灾严重的川西北最好的纪念。--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宋明(签名)

:::封底文字:::

作为救援队的"编外队员",亚辉在火线中记录下鲜为人知的内幕和故事。--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总指挥 赵和平

多年后,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尽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 姚檀栋

亚辉用文字和镜头,独到地展现出大地震中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也恰好解释了他的抗灾博客为何能脱颖而出,十多天访问量就突破千万。--新浪网总编辑 陈彤

跟随赵亚辉,重走中国西北角,发现偏僻角落的精彩,追寻未曾在意的感动,经历灾难现场的悲壮,感悟历史瞬间的永恒。--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晓军

震后,完全现场的目击,读来动人心魄。

震前,人文地理的大餐,读来甘之如饴。--《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 单之蔷

:::书中的十个特色人物::::

1. 陈岩 志愿者,转战汶川、北川、绵阳等地重灾区,同国家救援队一起,救出了20多人。

语录:"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p16

2. 黄丽 被掩埋80小时后获救的工程师牟玉雷的妻子,用歌声鼓舞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丈夫活下来。

语录:"阿婆阿门一颗葡萄树" p30

3. 张晓平 被掩埋129小时后选择截肢从而活着出来的一个都江堰市民

语录:"我要活下去,哪怕失去双腿。"p41

4. 王念法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巴姆地震、印度洋海啸等重大灾害的救援。此次地震中,用日记记下了灾区十日。

语录:"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p48

5. 马晓凤 可乐男孩背后的女孩

语录:"你给我在这照张相吧,我要记住这一刻。"p59

6. 罗玉婷 北川中学2007届毕业生,2007年高考北川县文科第5名,"上学之路计划"资助对象

语录:"对我而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大学就在眼前,我却不知道抵达它的路在哪里。"、"我们北川人,不服输。"p77、85、91

7. 老龚 北川县禹里乡一位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打铁老人

语录:"这(打铁)是我的事业。"p97

8. 王燕 绵阳医科学校学生,在广场上作按摩女生锻炼自己

语录:"我也是实习,还能为市民服务呢。"p146

9. 杨海平 为了给孩子挣出学费而在窦团山铁索飞度的花甲老人

语录:"我还打算再干10年。"p177

10. 陈海元 羌笛演奏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