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英)里德 著 王柯平 译
丛 书 名:朗朗书房·西方艺术史论名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52069
出版时间:2004-04-01
版 次:1
页 数:194
装 帧:平装
艺术就是美吗?美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艺术的价值是什么?作者凭借多年丰厚的艺术实践,从视觉艺术的欣赏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艺术的特质。本书是一部系统的艺术概论专著,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被英国《明星》艺术杂志称为“绝无仅有的最简明扼要的有助于艺术欣赏的艺术概论”。
赫伯特·里德,英国诗人,生于,1893年。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1933-1939年曾担任英国知名的艺术评论杂志《伯灵顿杂志》的编辑。里德一生著述颇丰,共有60余部作品问世。
译者前言英文版前言第一部分 1.艺术的定义 2.美感 3.美的定义 4.艺术与美的区别 5.艺术即直觉 6.古典艺术理想 7.艺术不可一律化 8.艺术与美学 9.形式与表现 10.黄金分割律 11.几何和谐局限性 12. 变形 13.图案 14.个人因素 15.图案的定义 16.形式的定义 17.绘画观赏 18.移情作用 19.感伤 20.形式的必要性 21.内容 22.无内容艺术:陶器 23.抽象艺术 24.人本主义艺术 25.心理价值 26.艺术品的要素 26a.线 26b.调 26c.色 26d.形 27.整一体 28.结构动机第二部分 1.原始艺术 2.布什曼艺术 3.原始艺术的意味第三部分
《艺术的真谛》是孙家正的第一本个人作品选集,含散文30余篇、诗歌40余首,共计10万字左右。孙家正的文章写于工作之余,多是来自生活观察,有感而发,文字真挚朴实,往往能够以小见大,注重言外之意,意味无穷。他的诗歌趣味纯正,感情深挚,注重内在的旋律感,保持着诗歌最本质的特质。
版权页: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空间?我们究竟在追求怎样的生活?当人们试图以全新的、理性的眼光审视扑朔迷离的城市形态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化的视角。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群体生存状态和愿望的反映,同时,又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城市文化问题,可以说是当代倍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
城市的初始,往往出于战争和贸易的需要。可以说,防御和贸易是初始城市的两个基本功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各种功能的叠加。“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说的提出是城市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一个飞跃。然而,人们对此的理解和动机仍然各异。因为种种原因,不少人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文化的灵魂——人文关怀,只是将文化作为招揽生意的生财之道而已。
当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候,似乎应该明确提出“城市家园”的概念,即,城市是市民的安居之所和精神家园。城市建设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都必须坚持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民众,同时也要回应不同人群的诉求。创造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环境,形成亲切无碍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自然的城市空间,是民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面对现代生活的迅捷变化和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人们的物质欲求需要不断地满足,而心理上的迷茫和困扰尤需抚慰。民众的生存状态、心理感受,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把握“人文关怀”的灵魂,城市文化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便自然成为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城市建设和管理呼唤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环境和氛围,应当成为考评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高低、管理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尺。
形神兼备是文化城市的重要特征。所谓形,就是城市的建筑、街道、景观,表现为城市外在的风貌气度;所谓神,就是蕴含在城市历史和现实当中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一个城市独有的内在品格和气质。物态景观和人类活动因共有的文化内涵而和谐统一。一个城市只有形神兼备,浑然一体,并且神采独具,才能保持永不衰竭的魅力。才能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理想家园。
人创造了有形的城市,城市反过来又以无形的方式陶冶人、塑造人。市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因素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发挥作用的过程与结果。
无论是有形的城市面貌,还是无形的城市精神,都是一定的文化使然。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留存于城市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融汇于城市生活的全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文化对城市的营造、演变,对市民的生活、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得电影《白求恩》中有一个情节,一位美国商人问白求恩为什么远赴中国,白求恩回答:“我的事业就是用小小的手术刀,把美国人成吨卖给日本人的钢铁,从中国人身上一点点挑出来。”我感觉,本书似乎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费力却不讨好。
从2008年1月开始下笔,为了这本不足25万字的小册子,我不知牺牲了多少个闲适的周末与惬意的夜晚。如果是一本小说,再笨的作家两年时间也足够了。问题是这既不同于小说,也不同于专著,而是我采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利用国际最新考古成果,在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向传统史学发起的一次近乎狂妄的挑战。
这个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是远古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神秘的空白,是发生在8000年前的一场将辉煌的旧石器文明无情吞噬的世纪大洪水。但这段神秘的空白,历史学没有解释,几乎所有的史学著作都认定人类文明史从未中断;人类学无法解释,10000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与现代人体质一脉相承。显然。要印证大洪水之前的“东海平原”这一旷古未闻的推断,我面临的将是一场蚂蚁搬家、精卫填海、铁杵磨针般的艰辛劳动和巨大挑战。
既然是挑战,就不能赤手空拳,也不能饥肠辘辘。因此,我考察的遗迹何止几十处,请教的专家何止上百位,查阅的书籍何止上千册,遇到的困扰与白眼更是数不胜数。多少次,我试图中断和放弃这个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是我多年形成的一条道走到黑的执拗性格支撑着我,当然还有同事与亲朋的一再鼓励。著名作家张炜告诫我:“创作人生如同田径比赛,可以慢跑但不能停下,一旦停下就前功尽弃了。”资深编辑李恩祥打来电话:“一定坚持啊,坚持才能看到奇迹。”妻子成爱军也开玩笑说:“既然怀孕了,就是怪胎也得生下来。”
5年来,许多同事、朋友、学者给了我无私的支持与援助,令我的感动如大潮击岸般浪花飞溅,他们是:岳南、冯小宁、何亮亮、陈国栋、林铭山、常江、刘焕立、刘庆邦、阎志、王红勇、乔新家、杨文军、胡银芳、唐亮、鲁小光、侯健飞、刘正寅、聂炳华、徐峙、谭践、陈东、张继焦、朴永日。
今天,它终于完成了,带着太多考证上的伤疤和文笔上的干糙,如同从未出过远门、满脸雀斑的青涩小姑娘。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庄稼和蒿草一起成熟了。如果您认为本书是蒿草,请随手拔掉它;如果您认为它还算得上庄稼,请帮我收割吧。然后.让我们拾起遗落已久的童心,一起点燃田里剩下的秸秆和枯草,把中华文化的土壤养肥,翘首期待春风吹又生的来年。
启功先生论书云:“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方不呆板。”其实,做人亦然。方正严谨而不拘,豁达潇洒而不随,清高自守而不傲,平和乐群而不俗,其为人也,思想深邃而心地单纯,饱经沧桑而童心不泯,霜染鬓发,仍如生气勃勃之少年。于我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孙家正
奉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诗文选,收入我的散文、随笔等各类文章四十一篇,诗歌五十首。
所收散文随笔等多为近些年的作品,其中三分之二左右的作品曾先后发表于各种报刊,三分之一系这次首发。至于诗歌,我喜欢而不擅长。往往随写随丢。这次所收的四十八首,创作的时间跨度较长,不少作品,其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记清。少数作品曾发表于报刊,多数作品这次属于首发。
近几年,曾先后出版了《文化境界》、《追求与梦想》、《文化如水》三部著作。其中的文字,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阐述我对于文化、文化建设以及某些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再就是介绍,特别是向国外介绍和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趋势和国家的方针。
如果说这本诗文选与以前出版的三部著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以前的著作,更多的是出于职责,离工作更近一些;而这本诗文选,更多的是出于主观的感受,似乎离自己的思绪和情绪更近一些。当然,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特别是作为个人思想和情感外化之文字,无论文体、格式,均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统一。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管士光社长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本书的责编杜丽女士及有关朋友的智慧和辛劳,有了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才使这本书得以顺利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