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文名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火车站 沭阳站
方言 江淮官话-海泗小片-沭阳话
邮政区码 223600
建制时间 2001年8月
面积 24.5km²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国家级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沭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8月,

200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5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先后通过了省级高新电池特色产业园、省级软件产业园和省级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的验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批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

自2007年以来,沭阳经济开发区在全省124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水平综合排名中节节攀升,位列2011年全省省级开发区第29位,位居苏北省级经济开发区首位,已连续五年蝉联全市开发区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2]

发展规划

设施配套

2015年共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5亿元。[3]

截至2013年12月开发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多亿元,为35平方公里建成区配套供水、排水、排污、供电、通讯、绿化、亮化、天然气等设施,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目标。其中,建成污水管网90公里、建成热电厂1座、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建成标准化厂房45万平方米、蓝领公寓、邻里中心20万平方米;市场、医院、酒店等三产服务业应有尽有。

产业配套

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

2017年,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一期14.5万平方米厂房和配套用房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10万平方米厂房即将投入使用;园区通过公开招标,分别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和餐厅运营公司。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作为其“区中园”,1030亩园区初步成型,吸引了江苏西南智能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签约入驻。[1]

政治体系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卞建军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云峰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寇建东、王少东

经济发展

2011年,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9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35亿元,财政收入22.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

2013年1—11月份,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46.3%;实现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51.9%;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60.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25亿元,同比增长48.6%。

2013年1-11月份,开发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9.8%。开发区715家各类企业实现业务总收入达644亿元,同比增长47.3%;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53.2%

2014年,沭阳经济开发区工业开票收入增幅19.87%,工业税收增幅16.9%。在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排名中,比上一年度上升6位,连续第三次跨入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第一板块”;在全市开发区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的好成绩。[4]2014年度各项指标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548.3亿元,同比增长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21.7%;工业纳税总额6.22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工业用电量1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4%;实际到账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进出口总额8.4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实现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同比增长21.1%。净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个,净增超2000万元企业个数25个,规模企业总数达201家。2014年度引进开发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了48个,协议投资211.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大项目19个。[5]

2016年1-5月份,沭阳县开发区完成财政总收入8.1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4亿元,分别增长37.6%、42%。其中,国税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28.4%;地税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42.9%;财政收入5925万元,同比增长42.8%。全区398户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1.57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税收2.93亿元,同比增长18.6%,财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16年1-11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20.05亿元,同比增长34.7%;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31.1%,财政收入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2017年1到9月份,沭阳经开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34.6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县总量的54.3%;实现工业税收9.32亿元,同比增长39.7%,占全县总量的52.1%(其中工业增值税6.2亿元,同比增长43.3%);完成工业用电量12.6亿度,同比增长16.9%,占全县总量的54%。[6]

2018年1-8月份,沭阳经开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47.2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县总量的52.2%;工业税收12.5亿元,同比增长37.1%,占全县总量的67.6%;工业增值税7.2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县总量的47.1%。[7]

2018年1-6月份,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共签约引进45个投资项目,协议总投资178.52亿元。其中,超30亿元的大项目2个,分别是投资40亿元的中纺一统智能纺织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江苏昊能家纺新材料产业园。[8]

产业经济

综述

截至2017年10月办公区、研发区、孵化区现已投入使用2万平方米,引进了生物科技企业4家、医疗器械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截至2013年12月,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均要超过200亿元;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要超百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要达到50亿元。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承载各类项目已达715个,用工13.2万人。

纺织服装

2018年1-10月,沭阳县纺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2.2亿元,同比增幅42.8%,预计全年销售可达120亿元,将成为沭阳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后又一个销售过百亿元的产业。[9]

2017年1-9月份,沭阳经开区纺织服装产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7.4%[10]

截至2015年11月,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集聚纺织类企业2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8家,2015年1至10月,纺织服装产业开票销售收入62.38亿元,居全省县(市)第一位。

在沭阳开发区,纺织服装类产业链最长、关联度最高,涉及丝袜、包覆纱、针织毛衣、针织浴袍、遮光提花窗帘等200多家企业,形成了纺织机械装备—纺丝—加弹—织造—印染—无痕成衣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年产值可达100余亿元,贡献占全县20%左右的工业利税,故其转型升级的空间最宽、潜力最大、效果也最明显。[11]

产业集群

产业综述

截至2017年6月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2+1”主导产业,兼顾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3+2”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取得显著成效。画材、丝袜、包覆纱、针织毛衣、提花遮光窗帘布、手机扬声器、电动车蓄电池等近20个产品单体生产规模位于全国前列。2017年1-4月,“3+2”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平均增幅超过20%,实现开票销售收入83.9亿元,约占全区工业开票销售收入9成。

在原有画材、包覆纱、手机扬声器、电动车蓄电池等8个产品全国“单打冠军”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针织浴袍、聚酯薄膜、遮光提花窗帘布3个“单打冠军”,使得开发区内单体生产规模全国“单打冠军”达到了11个。

开发区2012年新引进的106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轻纺服装类项目23个,电子信息类项目18个,装备制造类项目31个,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28个。针对性的引进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自身主导产业的总量,建成了高新电池、纺织纤维新材料、智能机械以及软件等4个省级特色产业园,也逐渐形成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5大主导产业。

“2+1”(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主导产业

为了科学发展“2+1”主导产业,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前进行产业规划,委托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编制了《沭阳针织产业园发展规划》、委托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公司编制了《沭阳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规划》、委托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沭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规划》,为“2+1”主导产业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架构。

纺织服装产业

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截至2019年10月沭阳县纺织服装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最年轻的产业集群。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协会平台的助力中,沭阳县实现领跑全国智能针织产业。该县建成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成立武汉纺织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积极打造纺织业智能制造的载体平台,加快形成“南有诸暨、北有辽源、中有沭阳”的产业格局。

2018年,沭阳县纺织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16.59亿元,同比增长42.62%。

截至2018年3月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现已签约项目11个,投产项目8个,其中,外来客商投资企业9家,占总数的81.8%。2017年10月,该产业园被江苏省科技厅确认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同年11月,被中纺联授予“全国针织行业示范园区”称号,智能针织“沭阳品牌效应”和“投资洼地效应”日趋明显。“智能针织产业园的主打产品以智能针织袜品为主,向上延伸到锦纶、包覆纱等领域,向下游延伸到面料、针织内衣和针织服装等领域。”[1]

截至2017年6月沭阳经开区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涉及包覆纱、缝纫线、袜子、服装、家纺等产业,共有相关企业112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以月源、嘉德、邦源为重点的包覆纱板块,全国行业标准和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都有沭阳包覆纱协会领衔企业制定;二是以腾盛、苏锦昌、新东旭为重点的家纺板块;三是以西南智能纺织、欧博新材料、西西智能针织的智能针织板块,启动建设了智能针织产业园。这些板块叠加,使纺织产业具备了从机械装备、纺丝、加弹、织造、印染、成衣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特色鲜明的纺织产业集群。以宝娜斯袜业为龙头的丝袜生产链,与上游的邦源纺织、嘉德纤维、万润纤维等生产的包覆纱形成配套,月源纤维等生产的DTY丝、锦纶等与邦源纺织配套,从而形成了从锦纶、加弹、包覆纱到成品袜的完整的丝袜生产链;新东旭纺织、景晟针织、景茂针织从弹力丝线到成品衣,企业内部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制衣生产链;宋和宋智能机械、腾盛纺织、恒达纺织之间,形成了从纺织设备到纺丝、加弹、包覆纱、织布、染整到窗帘布的整条生产链。其中,包覆纱产业优势突出,从事包覆纱的相关企业共有53家,设备4300台(套),年产包覆纱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1%,是全国乃至全球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

2015年一季度,仅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就达到52.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1.1%。

截至2015年12月占地6605亩的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产业园内,规划出了占地1010亩的智能针织产业。

截至2014年7月该园区已落户730余家企业,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纺织类企业有89家,为4.6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今年1—5月份,纺织类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1.6%,其中,包覆纱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3.3亿元,占全区纺织类工业总产值的30.8%。

2013年纺织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5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19.7%,其中包覆纱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1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4%,同时,还为4.6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电子信息产业

截至2017年6月,电子信息产业是沭阳经开区的新兴产业,已落户企业47家,主要涉及生产手机扬声器、电路板、数据线、电脑零部件、汽车电子零部件、电视零部件、户外照明灯具等电子产品。以瑞声集团为代表的手机零部件及电声元器件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园区集聚了一批诸如中科光电、康顺磁性材料等具有核心技术的“小而美”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以新时代照明、欧亚照明为代表的LED照明企业。其中中科光电的高精密陶瓷插芯产品处于国内顶尖水平,是国内仅有的两家具有独立粉体配方的企业之一;康顺磁性材料是磁性元器件的新星,一直坚持研发先行,科技引领的发展路线,与电子科技大学相关专家深入合作,先后获得了我县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级科技创新个人奖项。此外开发区LED产业初步形成了芯片、封装、LED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1-4月,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7.8%,纳税8650万元,同比增长近2倍。

电子信息产业是沭阳开发区重点扶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6年2月,沭阳康顺磁性器材有限公司,目前产品配套飞利浦、三星、长虹电视等知名品牌,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到年产值的10%以上,企业最新研发成功的高性能超低损耗铁氧材料,用于电视机等家电生产,可让家电使用时升温减半、节约电能二成以上,并于去年通过省级科技鉴定。仅此一项成果,项目年产5000吨,年产值2.5亿元。[11]

截至2015年5月,电子信息产业园内已集聚电子信息类企业30家,并已成功获批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新材料、半导体(LED)照明、预留应用电子产业等“4个产业细分板块”。全区9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2.4亿元,同比增长61.6%,其中电声器件、高端线路板、电子磁性材料、电子线材等产品加工制造占据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90%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

截至2017年6月沭阳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被批准为“江苏沭阳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企业85家,主要涉及自动化设备、泵阀电机、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重点企业主要有以正将自动化为代表的自动化设备企业,以圣彼得、新界泵业为代表的泵阀企业,以中辆科技为代表的有轨电车企业,以友富薄板为代表的食品级马口铁食品罐企业。装备制造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获批省级研发机构9家,平均年开发新产品10多个,中辆科技研发的新能源有轨电车,综合利用太阳能、制动回收能和城市电网低谷电能“三位一体”绿色新能源,开创了我国城市公交发展新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睿阳精工拥有的全球领先的半固态金属成型技术,其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5000T压铸机呼之欲出,以其为依托,正在积极打造成全球领先的精密成型技术产业园,占领精密成型技术高地。2017年1-4月,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天能集团实现开票销售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54.4%,纳税1.01亿元,同比增长95%。

截至2016年2月,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是沭阳开发区“2+1”产业中的又一成长型主导产业。目前,该区已集聚了江苏新界机械、格尔威机电、兄弟活塞、宋和宋智能科技、正将自动化等企业76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11]

2015年,沭阳开发区实施技改项目31个,从20年前的火车零配件供应商,到如今集有轨电车研发、产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江苏中辆新能源轨道交通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和高校合作,成功研发的第二代有轨电车正在紧张而有序的组装中,3月底前即将下线。[11]

光伏产业

截至2017年6月开发区光伏产业已初步集聚了瑞星特光伏等企业的单晶硅和多晶硅,金达的光伏玻璃,福能科技光伏切片、组件,博硕光电的光伏组件和智能设备,天能的储能电源,华润电力的光伏电站这一完整产业链条。

生物医药产业

2017年1月,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暨沭阳生物医药产业论坛在沭阳召开,沭阳县政府与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2016年1-6月份,沭阳县开发区6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13%,累计纳税1920.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87%。2016年以来,江苏伟康洁婧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将一子公司搬迁到该县,形成集团化发展;江苏大红鹰恒顺药业有限公司拟投资成立抗肿瘤药分公司和原料药分公司;深圳生命力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拟新购置厂房,扩大产能。至今年年底,这些新项目陆续落户和建成,将推动该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科技发展

2017年以来,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与东华大学合作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转移中心、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建立智能制造研究所、与北京航空航天集团合作成立半固态技术产业研究等,园区先后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省科技产业园区、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园区、省“企企通”试点园区、省博士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紧抓人才引培平台建设先后与东华大学、南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签订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及科技成果引进培育平台。截至2018年4月全区企业已引进“双创”团队3个、双创人才23个、双创博士27个,为区域创新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2]

2016年,沭阳经开区组织宋和宋智能科技、正将自动化、傲丝生态3家企业申报了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腾盛纺织等5家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傲丝生态等10多家企业编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材料,腾盛纺织等11家企业申报18个省高新技术产品;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47个。[13]

截至2013年12月区内企业已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9个;拥有博士后工作站2个、研究生基地13个;22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天能电池、腾盛集团等企业已拥有1774项国家专利,其中,17 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高新技术产品85个。

所获荣誉

国家级包覆纱生产基地、国家级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国家级宽幅遮光面料基地、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国家级提花遮光面料生产基地

先后获批省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等称号,获得了“全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全市开发区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省级生态示范园区通过了专家技术评估。

中国智能针织产业创新奖”“中国针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奖

凭借“2+1”主导产业的独特优势,沭阳开发区连续3次步入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第一板块”,并荣登“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11]

2018年,江苏纺织服装年度盛典上沭阳经开区被授予“江苏纺织服装百亿名镇贡献奖”。[14]

2016年1月8日,该区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出的“全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11]

2015年度,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十大园区奖”[11]

2011年以来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评价排名中,多次稳居全省“第一板块”,2012年度曾名列全省开发区第15名。

进驻企业

开发区有113家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式发文批准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截至2014年7月该园区已落户730余家企业。

生物医药:江苏伟康洁婧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红鹰恒顺药业有限公司

轻纺服装:腾盛纺织、恒达纺织、景茂针织、宝娜斯袜业、邦源纺织

机械电子:瑞声科技、江苏晶石科技

软件业:有华军软件、广州小聪软件、广州用易软件(集团)、CSDN软件社区、派普科技、冠芝霖通讯

新能源:天能集团、江苏邦源光伏新能源、金达光伏科技、爱科新能源

新材料:欧亚薄膜、康顺磁性新材料、苏讯科技新材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