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作品名称】苏幕遮·草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梅尧臣
【作品体裁】词
原文
苏幕遮
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词牌
【苏幕遮】
唐教坊曲名。《唐书·宋务光传》:“比见都邑坊市,相率为挥脱队,骏马戎服,名苏幕遮。”又按
张说《燕公集》有苏幕遮七言绝句。“苏幕遮”本西域舞曲,是当时
高昌国语言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鬓云松令》、《云雾敛》。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格律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作者
梅尧臣
(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梅宛陵”、“宛陵先生”。少以父荫补桐城、河南主簿,历镇安判官。公元1051年(仁宗皇祐三年)赐进士出身,擢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新唐书》,成,未奏即卒。诗著名,与
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其诗反映现实生活,寓意深远,质朴自然,风格平淡委婉,在北宋诗坛影响颇大。亦能词。有《宛陵先生文集》。
赏析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
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
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
庾信。庾信是
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
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
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
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