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仙台石窟

望仙台石窟

目录导航

修建

袁锦道年近古稀,67岁时,开始修建望仙台石窟寺,以便拜佛诵经,卧养天年,还为自己修了祠庙,以遗不朽之名。

流传

 石窟东西长25米左右,进深宽度1米-9米不等,主窟高约8米,面积200余平方米。东窟供奉佛像,为主窟,西窟为袁锦道塑像祠。

东窟上方摩崖有高约2.2米的三尊大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皆结伽趺坐在0.4米高的莲花宝座上,背负轮宝,身披袈裟。大佛下12米长的神台上,供奉圆雕像48尊。除两尊木雕外,均为石刻。神台右后壁有摩崖“三官”,并刻有“祈三官佑百福;求神恩纳千祥,”横批为“天地水秀”的对联。

西窟为袁锦道祠,宽5米,高4米,进深1.5米,成石龛状。龛内摩崖有袁锦道及其妻、妾坐像。袁锦道居中正襟危坐,袁锦道像高1.16米,妻妾像略矮。外观雕刻成碑坊状,额刻一匾,文为“奉旨覃恩宠赐征仕郎题明建坊”。坊有四根圆柱,内外各二,其上均阴刻楹联,其中一联为:“令德迈高风乾端坤凝方朔麻姑留胜迹,雄才贻后裔兰秀桂馥仲谋子亚起宏猷。”坊上还刻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及其他花鸟图案。左下方刻有“八品寿名袁锦道立嘉庆十五年仲冬月吉旦,”载明了石窟建造人和竣工时间。

袁锦道祠右岩壁上,刻有高1.2米,宽1.05米,面积1.26平方米的《征仕郎袁锦道赞并序》一文,文为袁锦道表侄“辛酉科举人”任之楷撰。文含题文、序、赞、署名落款四个部分,共731字,竖刻,楷体,每字2厘米见方。

袁锦道于嘉庆丙子年(公元1816年)辞世,终年77岁。死后葬于三岔河乡的杨家沟,其后为其修有雕刻精细的石墓。族中尊称他为宗圣公、锦道祖。

袁锦道介绍

 袁锦道幼读诗书,后立志兴办实业,成为黔北有名的实业家,是贵州民族工业的先驱,极具传奇色彩。

袁锦道出生于清乾隆四年(1739),名翔之,字宗圣,清代怀阳县丁山里(今习水县三岔河乡)人,祖籍江西省泸陵县,其先辈袁世盟是宋端平初朝中一员大将。当时的贵州居住少数民族多,受汉文化影响少而经常发生动乱,被称为“蛮夷之邦”。南宋王朝为使边疆安宁,便令袁世盟来贵州“平蛮”。其后,朝廷又命“留世盟镇其土”,于是袁世盟奉旨长期居黔北而未返江西,其子孙代代相传,锦道便是袁世盟的第二十代子孙。他先后娶一妻二妾,妻为穆氏,妾为傅氏、杨氏,生有8子,传有10余代,后裔万人,多分布在现习水县的三岔河、程寨、土城、民化、同民、醒民和赤水市的石宝、官渡、长期、长沙等乡镇。

在200多年前,英国的资产阶级还比较稚嫩,法国的大革命正在进行,中国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时,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经济开始萌芽且艰难发展,但帝国主义入侵,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扼杀,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极弱、人民极贫。富有远见卓识的袁锦道正是出生在这个年代。他在青少年时期,也和古代的青年男子一样,苦读诗书,做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梦。列强入侵、国弱民穷的社会现实,使他美梦破灭,思绪万千。一人“金榜题名”又有何用!不如另寻出路,弃文从商,兴办实业,振兴一方经济。

袁锦道选择兴办实业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三岔河。一则,这里位于习水县东北面、习水河上游,北接川、渝,南连温水、良村,川盐等生活必须品易运进且销售习水、仁怀两县大部,而自己的产品又可销售到重庆、成都、江津、遵义等地,区位优势明显;二则,这里森林莽莽,竹木繁茂,中药材、岩蜂糖等特产甚多,资源丰富,在附近的江津境内又有矿产可供利用,资源优势明显;三则,这里地势偏僻,山高谷深,十分隐蔽,朝廷不易发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更是鞭长莫及,有明显的安全优势;再则这里与良村、温水毗邻,劳力不乏且廉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兴业的地方选定后,袁锦道就在这片川黔接壤、有九沟十八岔、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绿色宝地上,放开手足干起来。起初是从生产扁担、香扦、筷子、土碗、木瓢、扇子、算盘、沙锅、沙罐等普遍百姓常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作坊开始,逐步办起铜厂、铁厂、铧厂、银具厂、锅厂、铸币厂等46间工厂。为了取其“事事发”的吉利数字,又办了一间纸厂和一间香菌厂,共48间。这些厂规模不算大,有的仍是生产作坊,都分布在沟岔里,如何家沟里修建有袁锦道的养马场和马帮栈道;银匠沟里办有银具厂、蓝靛厂(染布厂)、铁厂;砂罐沟里办有砂罐厂、沙锅厂;棕千沟里(野生水果多,人称水果沟)办有棕千厂;天堂沟里办有铸币厂;锅厂坝是当年办工厂作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分别办有锅厂、铁厂、铧厂、纸厂。碾纸浆的水碾、磨盘子至今尚存,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这些沟,不少还用厂的名称命名,如砂罐沟、瓢儿沟、银匠沟、棕千沟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