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肖虎

尤肖虎

所属领域 无线网络、5G技术框架
中文名 尤肖虎
出生地 山东济宁
学位 博士
民族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尤肖虎接受采访尤肖虎接受采访  同时又是中现担任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九五期间,担任国家 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开发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十五期间任国家 “863”计划 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未来 移动通信专家组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来移动通信基础理论与技术”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组成员,《 中国科学》、《 电子学报》杂志编委, 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2011年成为IEEE fellow。

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科研与获奖

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人物经历

  肖虎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等十项国家级项目。1999年初任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组组长,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01年继续担任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第四代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总体专家组组长。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作中获“突出贡献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评价。“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新闻(第5项)。在国际权威杂志IEEE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被国内外引用近百次,参编出版英文和中文专著各一部,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协会(IEEE)在官方网站公布了2012年度会士(Fellow)增选消息,全球共有288名学者当选,其中中国大陆共有9名学者当选。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尤肖虎教授当选IEEE Fellow。

2017年8月1日,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尤肖虎入选信息技术科学部。[3]

开创了一个学期连续六个100分的纪录

全系第二

  尤肖虎出生于 山东省济宁市 梁山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曾是 梁山一中教师。少年时代的尤肖虎机灵总是 旁骛于课本之外。直到高中时才在学业上显示出他聪颖的天资,特别是他的数学成绩,甚至还开创了一个学期连续六个100分的纪录。1978年高考,尤肖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 南京工学院 无线电工程系学习。刚进校,他就在全校 数学竞赛中夺得一等奖。那时,他刚满16岁。

承担科研工作任务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尤肖虎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还吃了不少“小灶”。1982年,尤肖虎在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中,以全系第二的成绩荣登榜眼。

  尤肖虎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便在学术研究领域显示出他的潜能。除了完成难度较大的数字自适应均衡器的软硬件研制之外,还发表了近10篇科研论文。《一类平滑型快速收敛自适应均衡算法》在权威杂志《通信学报》上发表后,获得了年度优秀论文奖。1985年,尤肖虎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我的事业在中国

  博士毕业后,尤肖虎留校执教,同时也承担了许多科研工作任务。至1989年,勤奋刻苦的尤肖虎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以其严谨的理论分析和独特的思路与技巧而得到该领域国际权威学者Cioffi和Bershad教授等人的高度评价,并被国际学术界同行学者多次引用。1987年,著名学者 预言FTRLS自适应法的数值不稳定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无法解决,尤肖虎凭借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经过一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找到了 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该结果在国际IEEE学术年会上宣布后,美、加、法、德、苏等国的学者纷纷来信来函索取论文,要求合作开展应用研究。1990年,由他和同事们完成的《自适应信号处理论文集》出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入选的论文竟有二分之一为尤肖虎所撰写。

中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授

  1989年8月,在他赴美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国外有人竭力劝他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留在美国,但是他始终不为所动。他明确表示:“我的事业在中国。”他 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源头创新竞风流

  鉴于他在信号处理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荣获了1988年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资助;1989年又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0年,28岁的尤肖虎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一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中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1990年11月24日,尤肖虎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二届青年教师奖,这年他才28岁。

2017年,尤肖虎代表学校参加GLOBECOM IEEE全球通信会议,并在会上做《面向5G及以上的大规模协作无线网络》的主题演讲。

执掌中国3G帅印

  为了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1993年,我国决定将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研究列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在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程时昕教授等人的支持下,尤肖虎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分别承接了国内第一个GSM以及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

  然而,我国当时仍缺少在高科技主导下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开发的流程和经验,试验设备需要自己从头设计,先进的开发软件需要自己去掌握。1996年8月,在CDMA分系统的调试过程中,有时候长达一两个月的时间里竟然毫无进展,大家无不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就这样他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障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从基本理论研究着手,研制了分系统、终端基站,直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GSM和CDMA系统,终于全面掌握了第二、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并在移动通信系统理论研究方面和国外跃居同一平台。

面向未来谋篇布局

  为打破国外公司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知识产权垄断,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C3G)项目,并分别列入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产业化项目和信息产业部移动通信专项研究基金重大项目。

  如何做好这样一个投资数亿元、事关未来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前途的关键项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观点提纲挈领:“一个高技术项目的人员组成应当是一个梯队,我们不可能要求这个梯队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而这些尖子人才的水平就决定了整个梯队在国际科技竞争、高科技产业竞争中的位置”。为此,科技部、信息产业部调集了全国无线电通信领域最著名的专家,筛选能“挂帅”的人。其中,有好几个比尤肖虎资历更深、更有威望。但是,尤肖虎以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创造性成果、数年的实践经验以及为国家科技发展而刻苦努力的拼搏精神,赢得了每一个评审者的信任,最终出任总体专家组组长。

  尤肖虎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同时又冷静地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他和专家组一道,首先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把3000多人的庞大研究团队分解成40多个环环相扣的“模块”,每个“模块”由在该领域最强的专家担纲,他带领核心专家进行模块间的连接设计和核心技术的攻坚战。

  2001年7月,当各个模块的基本技术问题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在关键的网络化集成过程中,遭遇到许多瓶颈制约。在北京信息产业部的一个研究所里,他一个多月没出研究所,和科研人员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技术路径和症结所在。

  在尤肖虎的统筹指挥下,经过国内二十余家单位、近3000名科技人员历时三年的协同作战,C3G项目成功实现三大既定目标:一是成功开发了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实用化现场试验系统,其中TD-SCDMA是由我国首次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接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二是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体制标准草案,作为信息产业部通信标准技术参考性文件发布,用以指导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现场技术试验;三是通过自主研发,产生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近百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由信息产业部传输技术研究所代表国家统一持有,可实现与国外厂商的知识产权交叉互换,从而保护民族企业的利益。

词条图册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进入商用,国内外有关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据尤肖虎介绍,欧盟成立了世界无线通信研究论坛(WWRF),着手进行“IMT2000”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研究的概念、需求与基本框架研究,并将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列入将于2003年启动的欧盟“第六框架研究计划”。日本、韩国也已启动了相关的研究计划。在我国,面向新一代的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开发已被正式列入国家“863”“十五”研究计划,已于2001年底正式启动。

  尤肖虎关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标准、人才、专利”三大战略的思考,已经勾画出未来中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基本构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