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跑作为田径项目,始于英国。它和 越野跑可算是一对“ 孪生兄弟”。越野跑是由 儿童游戏脱胎而来的。有人设想把越 野跑搬到运动场上来。于是,运动场上出现了 篱笆、栅栏、 水坑等人工障碍物。1837 年,在英国乐格比高等学校里,首创了一种叫做“障碍跑”的比赛项目。从此,这项活动在英国普遍开展起来。随后又相继传到其他国家,这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9世纪,障碍跑在英国兴起。最初在野外进行,跨越的障碍是树枝、河沟,各障碍间的距离也长短不一,19世纪中叶开始在跑道上进行。有的 研究报告指出,19世纪时障碍跑的距离不统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短的440码,长的可达3英里。
1900年第2届奥运会首次设立障碍跑,分2500米和4000米两个项目。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起将障碍跑的距离确定为3000米,并沿用至今。全程必须跨越35次障碍,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碍架高91.1~91.7厘米,宽3.96米,重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摆放5个障碍架,各障碍架的间距为80米。运动员可跨越障碍架,也可踏上障碍架再跳下,或用手撑越。国际田联直到1954年才开始承认其世界纪录。
在 田径场 地上跑越 一定障碍的男子 竞赛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 领。正式比赛项目只有 3000米障碍一项,全程共跨越35次障碍,其中有7次跨带水池的障碍。途中障碍设置方法有两种:一种每圈长390米,跑7圈,起点至第一圈起点270米,第一圈起点至第一障碍10米,第二障碍至第五障碍78米,第五障碍至终点68米。另一种每圈长410米跑7圈,起点至第一圈起点130米,第一圈起点至第一障碍10米,第二障碍至第五障碍82米,第五障碍至终点72米。越过障碍栏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 跨栏法,近似 400米栏的动作,起跨点约距栏架1.5~1.8米,起跨角略大,身体重心腾起稍高。另一种方法是 踏上跳下法,用有力腿蹬地起跳后,前伸的 摆动腿屈膝以脚跟踏上 横木后沿,随之身体前移,待重心移过障碍架后,支撑腿也转为 脚尖蹬横木使身体向前落下,用起跨腿落地。跨过水池障碍的方法也采用踏上跳下法。
女子障碍跑开展很晚,国际田联1997年才开始推广。但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女子3000米障碍已经设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
1:卡塔尔 障碍赛 布鲁塞尔 3000米障碍赛 肯尼亚
2:目前,女子2000米障碍赛跑的世界纪录为俄罗斯的玛琳娜·普鲁兹尼科娃1994年7月25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三届友好运动会上创造的6分11秒84。
3:女子3000米障碍赛跑的世界纪录为白俄罗斯的图洛娃2002年7月27日在波兰的格坦斯克创造的9分16秒51。[1]
教学理念
本课以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习,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游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的主人。既发展了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又发展了跨越障碍的能力。即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吃苦耐劳、果敢顽强的优良品质,有培养了学生中深体育的意识。
教学内容:40—50米通过4—5个障碍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3—4中快速过障碍物的方法。提高果障碍物的能力,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以及灵敏等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快速跑动中掌握合理的、快速的、适合自己的过障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巧、协调、安全过障碍物。
教材及学情分析
跑是小学生非常喜爱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体育活动,本课的教材内容是
障碍跑, 是在快速跑中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若干个障碍的运动项目。指跑
过、跨过、穿过、绕过各种障碍物。如果单一的为跑而跑,学生的积极性就得不
到提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掌握各种障碍
跑的方法和技巧。教材能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因此,在课的练习安排
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意技
巧,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运动基础较薄弱,侧重于感性。学生对动作练习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好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方法,多用激励、启发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走向。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环节以课堂常规的练习为主。包括:体委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师生间的问好、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节课内容和列队练习(齐步走立定和转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精神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准备部分:
此部分包括两项内容:
第一、是一般性准备,安排了三种形式的慢跑,分别是圆形、蛇形、s形。
1、老师带领完成。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要求:由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完成任务,在规定时间内看看那一组完成的形状多?
设计意图: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发挥小组的优势,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达到了简单的活动身体的目的。
第二、是专项准备:针对投掷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项活动。
包括:扩胸,正、侧压腿、活动腕踝关节、体前屈、纵跳、弓步跳、原地高抬腿。
要求:在老师的示范带领下完成。动作要做到有力、到位。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更充分、更有针对性的活动身体,避免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为主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同时引发动机、进入状态
基本部分:
(一)障碍跑
本部分是整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本课重点。因此,要求学生情绪饱满,,讲求效益,并注重劳逸结合。教学中注意层次、面向全体,发展个性,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
主教材“障碍跑”是基础教学,作为教材体系中“跑”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点是在快速跑动中掌握合理的、快速的、适合自己的过障碍物的方法。难点是灵巧、协调、安全过障碍物。我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教法:讲解示范法、观察、尝试练习法、评价法、竞赛法
学法:练习法、讨论法、探究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
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体育观念
基本部分具体设计如下:
1 、老师示范过障碍物的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老师过每个障碍物的方法并总结)
预设:师:那个同学能简单总结一下老师过四个障碍物的方法?
生:老师过第一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过第二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过第三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过第四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师:同学们总结了刚才老师的动作方法,准不准却需要你们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去检验。
2、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做练习,老师巡视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总结过每个障碍物的方法。各小组根据尝试练习的经验发表各组的意见。(方法可以和老师的不同,教师指正)
师:刚才我们初步总结了老师过每个障碍物的方法。现在哪个组能够在细致的总结一下你是怎么过每个障碍物的?方法是什么?
生:老师我过第一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我过第二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我过第三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我过第四个障碍物的方法是……
老师追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是什么?
生:有。老师我在过第三个障碍物时觉得你们的方法都不适合我。我的方法是……
师:对学生总结不太准确的地方给与指正。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勇于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动作方法,突破重难点。
3、用较快的速度完成。(教师提示动作要领)
4、指导学生开始竞赛。
设计意图:以赛促练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努力获取比赛胜利,体验成功喜悦,感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同时强化对动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5、小组合作重新设计障碍物的摆放顺序。
6、再次进行竞赛。(或小组互换障碍物)
7、教师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活动:
1、学生积极参与练习
2、认真听讲,仔细观察老师示范,领会过障碍的动作要领
3、各组尝试练习,学生乐于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4、讨论后摆放障碍物,看看怎么摆放能跑的快一些。
5、比赛过程中,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努力获取比赛胜利,体验成功喜悦,感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二)游戏:两人三足走
教师活动: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及要求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3、进行表扬和总结
学生活动:
1、听清教师所讲的要求规则及办法
2、积极参与到比赛中去,体验合作精神
3、获胜队庆祝胜利,失败的不气馁,下次加油
设计意图: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的搭配原则,以及本课的主要目标,我在游戏环节中安排了这一以团结协作、协调配合为主的游戏。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协调配合的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结束部分
首先,学生做放松活动。
其次,师、生一起对本课进行小结。
再次,师生之间互道再见。
最后,老师宣布下课并组织值周生收器材。
设计意图:通过放松活动使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恢复到相对平稳状态,同时通过师生的共议、自我评价、放松活动保留学生的兴趣。表扬、鼓励今天表现突出的同学及小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教学思路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指导。为此,我设计了“观察思考---初步尝试、总结--讨论、点拨、教师启发--小组练习、竞赛—自主设计、创新—教师评议---自我评价。”这一教学程序。此程序是在教师激励和启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练的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个体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他们的合作探究创造了学练空间。围绕本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我根据学生“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法要求,在课的基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尝试教学法”。尝试的过程是学生探索、创新、理解新知和体现自我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着学法。我以此为媒体,诱导学生主动去自学、尝试、探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使他们的学法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创新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