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原名查海生, 1964年 5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从1982年到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其诗歌透露出的昂扬生命力、积极情怀和明亮色彩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丰蕴的温暖感受,并在美学层面上实现了超越。海子诗歌有着宽博的精神世界,完全突破了大量浮光掠影的当代平庸之作。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
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
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2001年4月28日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他常被引用的一句诗歌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被人们传诵得最多的诗篇,同时也是被人们误读得最多的一首诗。
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 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断头篇"》、《太阳 天堂选幕="天堂选幕"》、《太阳 天堂和唱="天堂和唱"》,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
1、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秋日黄昏》
2、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 ——《新娘》
3、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但不会遇见你。 ——《情诗一束/山楂树》
4、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与诗人/答复》
5、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远方》
6、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西藏》
7、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九月》
8、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黑夜的献诗》
9、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秋》
10、谁的声音能抵达秋子之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 ——《秋》
11、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四姐妹》
人物生平
西川,本名刘军,诗人、散文家、随笔作家,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是2002年访问美国艾奥瓦大学的学者。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与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出版有诗集《中国的玫瑰》(1991)
编有《海子的诗》(1995)
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海子诗全编》(1997)
《西川的诗》(1999)
散文集《水渍》(2001,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
《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2004)
诗文集《深浅》(2006)
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
参加过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5)、法国巴黎瓦尔德玛涅国际诗歌节(1997)、美国芝加哥人文艺术节(2002)、德国柏林国际文学节(2004)等。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评为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其长诗《远游》曾由郭文景谱写为管弦乐作品,2004年10月由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指挥:EdodeWaart(荷兰)。其组诗《镜花水月》被改编为实验戏剧,由孟京辉导演,于2006年5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公演。此外,西川还曾于2000年参加过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站台>的拍摄。
翻译有庞德、博尔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等,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
人物生平
骆一禾,男,1961年2月6日出生,北京人,小时曾因父母下放,去河南农村的淮河平原接受启蒙教育,1979 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中国文学专业。1984 年9月毕业到北京出版社《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得过两次优秀编辑奖。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作品散见于《青年诗坛》、《滇池》、《山西文学》-这是对他深有鼓励的三家刊物-及《花城》、《诗刊》、《青年文学》、《上海文学》、《绿风》等。作品入《朦胧诗精选》、《新诗潮诗集》、《中国当代文学大系W诗歌卷》等数种,1988 年参加《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此外还发过小说、散文等,主要是诗歌。他创作的诗体主要有短诗、百行诗、组诗和长诗四种,其中包括两部巨制长诗。得过两次诗歌奖。
荣誉作品
1990年《十月》冰熊奖,北京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获奖作品是《屋宇》。1989年5月31日,他死于脑血管突发性大面积出血,年仅 28岁。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诗《世界的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