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马

蚕马

中文名 蚕马
相关文学作品 冯至《蚕马》
目录导航

原文

《搜神记·女化蚕》

“传说有蚕女,父为人掠去,惟所乘马在。母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焉。’马闻言,绝绊而去。数日,父乘马归。母告之故,父不肯。马咆哮,父杀之,曝皮于庭。皮忽卷女而去,栖于桑,女化为蚕。”

《中华古今注》卷下

“大古时人远征,家有一女,并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归,吾将嫁汝。’马乃绝缰而去,之父所。父疑家有故,乘之而还......父乃射煞马,曝皮于庭所。女以足蹙之,曰:‘尔马也,欲人为妇,自取屠剥,如何?’言未竟,皮忽然起,抱女而行。父还,换女后,大树之间得,乃尽化为绩蚕于树。”

情节概述

《搜神记·女化蚕》 意思:传说上古时,有一个男人被掠走了,家里只剩下妻女和一匹马,万般无奈之下,母亲说:“如果有人能把我的丈夫救出来,就把女儿嫁给他。”马听到这番话后,飞奔而去,几天以后,父亲骑着马回来了。母亲将原委细细道来,父亲不同意,马咆哮起来,于是父亲把马杀死,将马匹放在庭院里。马皮忽然卷起女孩飞走了,落在一棵桑树上,女孩化为了蚕,马皮变成了茧。

《中华古今注》卷下 意思:传说上古时,有一男子出远门,家里唯有一女,因思父心切,乃戏马曰:“汝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驭回了她的父亲,但女子未实现其诺言。其父得知真情后,用箭亲自把马射死,并剥了它的皮,姑娘见了马皮又踢又骂。忽然,马皮从地上跃起,包住了姑娘就跑,她父亲去寻找已不见踪影。不几天,在一棵桑树的枝叶里,发现她女儿已变成了一条蚕,正在树上吐丝作茧。

后世影响

“蚕马”原型可以解读出多层的文化意蕴。儒家的“蚕马同气”说代表了官方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并 有着“禁原蚕”的实际功用;民间的“蚕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受上述官方思想的影响,另一方 面佛道二教也借助于这个民间故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使其逐渐神化和仙化;但作为民间故事有着自己演变的特点,后世文学在不断地重复这个母题中生发出新的文学内涵。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依据“蚕马”这个意向,为他的中篇小说《雪国》中的女主人公命名为“驹子”,以暗示虚无和徒劳的空乏之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