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马藏》分为中国编与国际编,中国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汇纂;国际编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文献和研究着 述的汇纂。[2]
《马藏》中国编共分为四部:第一部为著作类(含译著)文本;第二部为论文、文章类文本;第三部为各类通讯报道、各种档案、笔记书信等文本;第四部为中国共产党有关文献类文本。各部之下,按照历史发展过程分别设卷。[2]
其中,《马藏》第一部已出版的8卷共收录了1894年至1907年间的39种著作,除中文原著外,还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译著,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始传播阶段的样貌。[1]
2015年3月29日,北京大学《马藏》编纂工程启动工作咨询会议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马藏》编纂中心主任兼总编纂顾海良教授介绍了启动《马藏》工程的缘由、意义、思路和规划。[3]
2019年5月4日,《马藏》第一部第1—5卷在北京大学正式出版。《马藏》第一部第1—5卷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经过3年多编纂完成,共370万字。[4]
2020年11月1日,《马藏》第一部(6~8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共约180万字,包括11册文献,主要是对国内1903—1904年之前的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汇集、整理、编纂与文本再现,并对原始文献作学术研究和考证,对版本、作者、出版单位等作必要的说明,对原文中的重要词汇、用语和关键词的内涵和演变作必要学术考证和说明。[2]
《马藏》编纂中心主任兼总编纂顾海良教授介绍了启动《马藏》工程的缘由、意义、思路和规划。他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与文献的搜集、编纂与出版,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但始终未能把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有关的文献集大成地编纂荟萃为一体,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在当代中国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不相称,也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派和话语体系的需要。为此,北京大学决定联合国内、国际相关文献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启动《马藏》编纂这一重大基础性工程。《马藏》工程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过程通过文献再现出来,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研究,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
《马藏》编纂要体现思想性、学术性,具有权威性。《马藏》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搜集汇编更为丰富和完备的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有关的各类文献,纸质版和电子版并重。做到编研并举,培养人才;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合作。《马藏》工程规模浩大,编纂出版将分步实施。首先编纂出版“《马藏》中国编”,即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的文献,将按若干重要时间节点分步完成;接着编纂“《马藏》国际编”,汇编国际上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马藏》中国编计划于2024年左右完成,国际编计划于2035年左右完成,全部工程预计历时约20年。这一工程将使中国拥有一部比较齐备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的总汇,使中国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编纂与研究中心。[3]
《马藏》编纂工程由北京大学牵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国内外相关单位和学者实施。北京大学将成立《马藏》工作领导小组和《马藏》编纂中心,由顾海良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和编委会总编纂。成立《马藏》出版发行工作小组。向教育部申请将《马藏》工程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收培养马克思主义文献编纂方面的专业博士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