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中文名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现状 进入21世纪更追求客观性和准确性
包括 社会效益评估、气象风险评估等
目录导航

简介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是对气象工作成效的总体检验,对优化气象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气象工作的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密切,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评估气象服务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了解不同用户群(社会公众)的动态需求,评估其满意度变化开展规避气象风险、防灾减灾的风险(灾害)评估,评估国民经济行业产出与气象条件的典型相关性和敏感性,科学度量和评估气象预报、警报等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气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用户的动态反馈信息,寻找现有工作中的不足,发掘新需求,积累新经验,进一步优化气象服务的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等,促使气象服务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融人经济社会发展中。

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包括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评估、气象风险(灾害)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生态效益评估等诸多内容。虽然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国内气象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且渐显规模,然而不可否认,在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应用中,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和通用方法,很多科研和工作还在探索之中,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部现实需求。如何科学定量地开展对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测度和评估,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和研究团队加入到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学科建设和业务应用当中来。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现状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1990年和1994年分别召开了两次关于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国际研讨会,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在对气象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评估方面取得的成果。此外,WMO在21世纪初还提出和构建气象服务经济框架。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展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通过对气象现代化前后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进一步促进和支持了国家决策以及美国近年来利用包括经济学研究在内的经济一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结果。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条件限制和可操作性不强,许多研究成果没能得到推厂使用,而2006年以来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方法,与20世纪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更加追求客观性和准确性。

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情况

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民币,70年代每年约520亿元,80年代每年约620亿元20世纪90年代的灾害损失显著增加,1991年为1251亿元,1992年为854亿元,1993年为993亿元,1994年为1876亿元,1995年为1863亿元。1995年的灾害损失是20世纪80年代的3倍、70年代的3.6倍、50-60年代的4.8倍。1996年和1998年的洪涝灾害更是突破了2000亿元,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此外,环境污染灾害造成每年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荒漠化危害造成每年经济损失约540亿元。另外,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20世纪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近10倍。

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目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评估二是20世纪90年代的评估,三是进入21世纪的评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