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浦岛石币

雅浦岛石币

中文名 雅浦岛石币
产自 雅浦岛
目录导航

简介

雅浦岛是一个位于太平洋,人口只有约5000到6000人的小岛。岛上的土著人使用一种巨大石币作为流通货币。由于当地不出产金属,于是石头便成为当地重要的资源,并发展出以石头充当交易媒介的贸易模式。当地人称这种石币为费(Fei)。

外观

大小

其直径大小由12码码到1不等,小的直径约30厘米,大的可以大到直径3米(厚约50厘米,重达四吨)。石币越大,质地越好,该石币所代表的价值便越高。但石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大小重量或是雕刻工艺上的展现,还包含了运送途中有多么艰难,或这块石币是由某位有名的水手所运送的,像这些背后的故事都可以增加该石币的价值。石币中间有一个孔,方便插入杆作搬运之用。当一宗涉及的费很大的交易结束,受石币重量所限,这些费并不用搬离前所有者的家,而是在费上作标记表示所有权已经易手。只要大家认可这石币的所有权谁属,便承认了财富的转移。

花纹

这种石币被磨得十分光滑,上面布满了许多美丽奇特的图案。石币是用一种石灰岩矿物,即一种散石凿制而成的。上面有着很多花纹,这些图案不仅精美,而且纹路很复杂,又很规整,每块石币上的花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似同一个模子浇出来的。

关于花纹来源的讨论

石币上的花纹,是散石在地下埋藏时被泥土中的酸类物质腐蚀而成,造币时选择后保存下来的,但这石币上的花纹都是一模一样的,天然形成是没有那么巧的条件的。有人认为,那肯定是土著人用金刚石刻刀一条条地刻出来的,这个意见遭到了事实的否定,因为货币数量之大,不容许慢条斯理地去一个个雕刻。也有人认为,那些花纹定是工匠们用某种酸液腐蚀成的。

历史

雅浦岛本地并不出产制造石币用的石灰石,当地人只有到帕劳等地将石材用独木舟等运回自己的家乡,再将其进一步加工成石币。因而许多石头在渡海过程中就石沉大海,能流传下来的很稀少。根据当地人的传说,5百至6百年前一支探险队到达帕劳并带回了圆孔石灰石,因其非常珍贵,当地人便将其当做以物换物的中介。[1]20世纪之后,随着外来经济的入侵,当地人不再像之前那么依赖石币进行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此地的日本守军将其打碎铺路,毁坏了不少石币。如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当地人更愿意用美元等货币同游客交易,使用石币的传统渐渐消失。[2]

对于石币作为货币的职能的论证

购买力

岛上的居民十分信任石币内含的购买力,居民拥有石币的数量和大小代表了财富的多寡。岛上有一户人家,他祖先曾得一巨大且质地佳的石币,但由于运回雅浦岛的途中遇上海难而石沉大海,但当地的居民仍相信,即便物理上石币已从众人眼前消失,但理论上石币依然存在,只是不在拥有者家中,石币的购买力并不会因为石币所处的地点而有所下降,所以这户人家仍储存了石币代表的价值,得到了该费所代表的财富。

可分割性

此外,石币亦能分成若干单位。雅浦岛的石币并不是统一的大小,是由1码到12码不等,费体积的大小,代表着价值的大小,虽然其计算单位比较粗糙,而且缺乏准确度,但从居民拥有多少大石币和小石币便能计算出他财富的多少。交易时亦会要求以不同大小、数量的石币支付,可算是具备了作为交易的单位元的货币职能。

结论

在缺乏金属担当金属货币情况下,石币应用于当地商品交换之中。透过石币,交易能分成“买”和“卖”两部份。然而,石币缺乏作为交易媒介最重要的流动性,如果交易所涉及的费太大,石币是不会从前所有者搬运到新的拥有者手上,亦即并不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交易,只是在石币上留下标记注明所有者是谁,石币拥有者的变动因此很容易做成交易上的混乱。事实上,石币在雅浦岛上比较是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大于用作交易用途,故虽然石币具备货币的特质,带有购买力,具备了作为交易的单位元的职能,并能用作交易的媒介,但由于不方便携带且缺乏高的流动性,故石币是一种发展不完全的货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