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克思

走进马克思

开本 32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048752、7214048752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作者: 孙伯鍨张一兵图书封面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5-01

页数: 632

定价: 48

装帧: 平装

丛书: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

ISBN: 9787214048752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针对所谓“两个马克思”的争论,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摆脱体系哲学的解释框架,围绕“实践”、“历史”和“社会”这三个主要概念,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重点分析和评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等思潮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此外,本书还着眼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简介

孙伯鍨(1930-2003),原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参加十余种哲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卢卡奇与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等10余部,学术论文60余篇。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折断的理性翅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三卷,合作)、《回到马克思》等论著,以及100余篇学术论文。

编辑推荐

《走进马克思》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所谓基本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所谓基本方法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路线和认识方法,贯穿其中的根本原则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在阐述和展开的过程中,我们有选择地探讨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并作了必要的分析和批判。本书用“走进马克思”这个名称,只是为了说明,《走进马克思》的写作是严格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原意进行的,决不代表任何一种标新立异的“解读模式”。因此,《走进马克思》的阐述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适度展开,凸现其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

文摘

第一篇
第二章 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唯心主义
一、实践理性与价值悬设
同近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相一致,近代哲学的兴起也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培根、笛卡尔开创的近代哲学,以伽利略、牛顿等人所确立、被当作精密研究工具的数学和几何学方法为其方法论的样板,要求哲学研究应达到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水平(如笛卡尔就认为历史是不能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这种观念为批判宗教、推动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蕴含着深刻的矛盾。第一,主体用来认识对象的工具是一种从自然科学方法中提取出来的逻辑系统,用这套概念工具建构起来的普遍逻辑体系,无一例外地要求运用一些不变的公理、定理去把握不同的对象。这就只能把对对象世界的认识局限于单纯的数量以及数与形的关系的形式方面,而把它们的本质与内容推到了不可认识的彼岸,这就造成了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第二,由于近代哲学局限于从形式理性出发,因而它们所能认识的对象实际上只是由它们的理性所建构起来的,而真正存在于它们理性之外的实际生活(作为非理性)是理性所无法触及的,这就产生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二元对立。第三,抛开了事物本质规定性的形式理性,可以不顾事物质的差别无所顾忌地从_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从自然界扩大到社会,从自然科学扩大到法学、经济学等,这样整个客观世界一方面被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领域,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同质逻辑把它们从形式上统一起来,而内在于这些独立领域的整体关联问题,却无法在认识上被揭示出来。尽管近代哲学也想从总体上把握客观世界(如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但这种努力也只是停留在若干外在的相互作用,而不能把握世界的内在整体关联。这表明超越于具体生活领域的整体性存在是无法被近代理性把握的。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50年
上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编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
第一章 直观唯物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二章 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二编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空间
第一章 生产: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
第二章 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第三章 历史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历史
第四章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
第五章 历史中的一次性和重复性及历史的意义和规律性

第三编 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
第二章 社会和历史
第三章 个人和社会

下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奠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对立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斗争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现象学方法的批判性探讨
后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