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车麦秸书名:姚雪垠代表作--差半车麦秸
作者: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定价:26.00
页数:261
ISBN:9787508014388
基本情节是这样的:一天,八路军游击队们大嚷说抓到了一个汉奸,身上有太阳旗,于是,所有人都来“批斗”这个汉奸。“汉奸”说他并不是真正的汉奸,而是为了逃命才带上太阳旗,队长便放了他,当队长问到他的名字时,他就说自己村里的人都叫他为“差半车麦秸”,于是大家都这么叫他,很快地,“差半车麦秸”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人缘极好。“差半车麦秸”有很多特殊的举动,最普通的就是擤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差半车麦秸”与同志们吃饭是吃得又快又多,碗里舔得干干净净,原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有一次,“差半车麦秸”吃晚饭,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还有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举动是“差半车麦秸”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摸,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咯嘣”一声咬死了。后来,在一次战争中,“差半车麦秸”挂了彩,离开了队伍送到其他地方治病去了,大家都很想念他,但是唯一留在队伍的是这个“差半车麦秸”的外号,于是,队伍里的人就有它来比喻做事邋遢的人。
总之,“差半车麦秸”就是描述那些做事不体面,不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但是这个词并不含贬义,而是包含了风趣与友好之意!
姚雪垠(1910-1999),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30年代开始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人性的恢复》,中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金千里》)、《长夜》、《李自成》等。
《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子孙们身上的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的潜力。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作者思想敏锐,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成功地塑造了王哑吧这个形象,这在新文学创作上是个可贵的开拓和贡献。作品采用传统叙述方式,结构严谨缜密;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1938年茅盾在《八月的感想》中给予《“差半车麦秸”》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塑造了“阿脱拉斯型的人民的雄姿”,是抗战文学的“新的典型”。其后,抗战文坛上好评如潮,这篇小说也很快被译介到国外,被视为中国抗战文坛的可喜收获。
《差半车麦秸》描写农民抗战大潮中的觉醒和成长,最显著的特色是采用鲜活的群众语言,为当时作品所少见,被认为是抗战文艺的力作。
“差半车麦秸”。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儿广泛的引用着,并不顾到它是否恰当。当我们叫出这词儿的时候,并不含一点恶意,只不过觉得这样一叫就怪开心罢了。假若在我们队里没有这一个宝贝词儿,生活也许会像冬天的山色一样的枯燥无味。
虽然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的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其一,编选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本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这样就保证了本丛书的学术质量。
其二,规模最宏大。本丛书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这次所选的108位作者,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一再筛选分析然后才确定下来的,除了我们过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还兼顾了很多过去曾经被忽视却成就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其三,版本最原始。本丛书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众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运动的风浪中曾对自己的代表作进行了违心的修改。
自传:《姚雪垠小传》
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红灯笼故事》、《伴侣》
中篇小说:《新芽》
长篇小说:《长夜》
一、设计说明
《差半车麦秸》是姚雪垠写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幽默诙谐的故事叙述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王哑巴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你不觉得好奇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认识一下这个会说话的王哑巴“差半车麦秸”。
2.通读课文
虽然文章比较长,但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的人物刻画会让人饶有兴趣地读完全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
3.关注文章倒叙的结构特点
王哑巴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在他出场前,课文用不少篇幅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一些生活片段。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这么想念他?等等。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表达效果。
4.品读鉴赏
结合思考和练习四,品读下列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2)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3)“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4)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5)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6)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四、拓展活动
阅读姚雪垠的《李自成》部分章节,谈谈李自成和王哑巴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不同。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游击队里,近来最喜欢把别人叫“差半车麦秸”。有时我们问队长要烟吸,如果队长把烟卷藏在腰包里不肯拿出来,我们就来,你随手把鼻涕抹在袖子上,或擤下来抹在鞋底上,别人就会向你取笑的叫道:“差半车麦秸!”我们全队的人没有一个不长虱子。平常不论虱子在身上怎样的爬呀,咬呀,我们只隔着衣服用手搓一搓,搔一搔,至多伸手到衣服里边捏死一个两个。到我们真正休息的时候,也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歼灭“敌人”的机会。我们的两大敌人是:“鬼子和虱子。”在歼灭战开始的时候,我们照例围绕着一堆烈火,把内衣脱下来在火头上烤着,抖着。我们的敌人像炒焦的芝麻似的一个个的肚子膨胀起来,落到火里。火里哔哔剥剥的响着爆裂声,腾起来一股难闻的气息。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为胜利而快活得乱蹦乱跳,互相打着,推着,还互相叫着:“差半车麦秸,格崩,格崩,用牙咬呀!”总之,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词儿来取笑别人的机会非常多,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被我们称作“差半车麦秸”。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儿广泛的引用着,并不顾到它是否恰当。当我们叫出这词儿的时候,并不含一点恶意,只不过觉得这样一叫就怪开心罢了。假若在我们队里没有这一个宝贝词儿,生活也许会像冬天的山色一样的枯燥无味。
虽然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的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从他人伍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做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的时候。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的不肯让别人拿去。
姚雪垠小传
短篇小说
差半车麦秸
红灯笼故事
伴侣
中篇小说
新芽
长篇小说
长夜
姚雪垠主要著作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