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不再局限于企业创业,而是指所有法人和自然人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发挥潜能、整合资源、创办事业、创造财富、谋求发展、成就事业、满足需要、贡献社会、实现价值追求的实践和过程。其本质是一种以创造价值、成就事业为目的的自主、创新的实践。“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耕耘”、“化育”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中创造的,是人类交往中“教化”形成的,被体现在“人工制品”中,被体现在传统意识中,包括衍生的和新生的观念。
由此可见,创业文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工程,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意义,它并不单单指的是文化,而是与经济直接挂钩的,具有可认知性的,体现着知、情、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开拓、冒险和创新,即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具有开拓向上的勇气和激情,直面和容许失败,拥有和弘扬团队精神,注重学习培训,把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相融合,通过知识和创业价值的发掘来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腾飞。
创业文化植根于一个商业性生态系统,它们深深地立足于地方乃至整个社会。它们体现地方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推动地方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创业文化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创业文化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观基本问题的撞击和融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理论的基石。虽然社会意识的产生及其内容是以社会存在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又具有巨大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对经济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步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反动腐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的作用。
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能不探究这个社会理论的基石;理解创业文化这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我们更不能不挖掘其存在的社会理论基础。感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更能说明创业文化这个系统性社会工程,并不单单指的是经济或文化,而是经济及其文化二者的“相濡以沫”,在经济创业中发掘价值观文化,以价值观文化牵引创业、经济的腾飞。
著名企业管理理论家杨先举教授在谈到“企业文化”的构造时,从结构方面作三个层次的认知分析,即内层文化,幔层文化与表层文化。同样,我们对创业文化也可以作如是理解,将创业文化看成是由价值观、组织制度与标志品牌三个部分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标志品牌文化是价值观部分的溢露,既受制于价值观部分,也受制于组织制度部分;同时,标志品牌部分和组织制度部分对价值观部分也起反作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又会通过抓具体事物去做好各方面工作,即由表及里,依次抓起。
价值观部分是内隐的、处于深层状态的文化,是创业文化中的内核。我们之所以说,“创业文化”具有威力,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第十四章),指的就是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有理想才能有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信仰才能表明创业文化的群体拥有与共同的创业导向,才能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体,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华西村——这个组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早在1995年就名列中国乡镇企业最大经营规模的第三名和最高利税总额的第一名,村里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就是得益于华西干部奉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处事公正、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华西企业奉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追求信誉、服务第一”的“华西精神”。
组织制度部分,处于创业文化的第二层次,即幔层文化。它发端于创业文化的深层。这一层次的文化,也起着教化人的作用,通过它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从而使创业文化的价值观部分得以贯彻和实现。华西村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明星村,也是与村里始终保持着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组织机构的作用分不开的。平时,注重发挥村、支“两委”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会议、学习、交流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交流,让干部、村民及时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提高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华西人的行为。我们在华西村看不到二流子、乞丐之类不三不四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学习,华西人的素质明显提高,华西的工作效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标志品牌部分,处于创业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表露在创业者及其创业产品等相关事物表象上的文化,属于“外显文化”。这个层次的文化,可以表露在创业者的行为举止上,尤其是经营管理者的言行举止上;也可以表露在产品的货真价实、创业行为的诚实守信上;表露在创业环境的可持续性的文明创业上;表露在渗透于创业者身上的求实、冒险、团结、拼搏等创业精神上。可以说,这个层次的文化实现了创业文化由内到外、由虚及实、虚实结合的形态更迭。“海尔——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洗衣机的质量性能,是世所公认的。经过7918次的高标准性能测试,海尔洗衣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列第一,从而淘汰了世界上许多著名洗衣机制造商,进入了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海尔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产品成果显示,是与海尔人敬业报国的理念精神分不开的。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真诚,“忠”就是回报,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创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的活动过程中,一个社会(包括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多个参与主体)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等与创业有关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创业精神是创业者们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是企业诞生与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其对创业活动产生重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创新意识。 创业家是经济的灵魂,而创新是创业家的基本职能。创新是“一个社会性的、地域性的、嵌入的互动过程,一个不考虑其制度和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的过程”。创新的地域性,不但使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它赖以进行创新的地域背景一起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而且使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烙印。
(3)流动偏好。 现实世界资源配置扭曲总是客观存在的,资源并不是总是处在边际生产率最高的界域。创业文化鼓励资源流动,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达到动态最佳配置并增进社会福利。如珠三角地区,海洋文化中冒险、开拓、自由漂流、四海为家的潜能激发一代又一代的珠三角人们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开拓创业。
积极培育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创业文化是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既包括有关创业的政策法规等制度规范,也包括人们对创业和财富的基本认识、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创业精神。其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创业精神是创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设立创业制度,使人们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的基石。
创业精神把职业要求内化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使创业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公序良俗。
创业精神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积淀的地域文化往往使人们的心理形成定势,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主导力量,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会造就人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不同。例如,美国硅谷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日本人崇尚合作、勤奋工作;温州人吃苦耐劳,具有大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等;而在某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往往小农意识严重,甘于清贫,小富即安,求稳怕变,不思进取。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创业意识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如果说“修己安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仍应作为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那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言义不言利”、“无商不奸”的观念,却使很多人至今仍摆脱不了平均主义思想和仇富心态。对此,我们应当对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摒弃阻碍创业的糟粕思想,借鉴外来的创业文化,融进新时代的创业理念,以此来培育人们的创业精神,让人们把创业作为一种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让人们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体味人生乐趣。
树立新时代创业观——创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先进创业文化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与变化、发展的时代相适应。在产品经济时代,创业者完全可以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创一份事业,但是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买方市场,传统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业、立业,必须树立新时代的创业观。新时代的创业文化不仅包括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勇于冒险、不怕失败等传统创业精神,还应具备高科技、大市场、活资本等新理念,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创业者不仅要活跃在传统产业战线,还要奋力拼搏在新的经济领域;不仅要投身国内市场踊跃创业,还要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创业文化建设的要务 创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能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或政府的短期行为来推动,应当创新机制、体制,使创业文化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创业文化要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转变人们的观念。众所周知,美国的创业文化成为有力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培育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规的创业教育。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涵盖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创业教育和管理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应当从中小学开始就重视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全社会开展创业知识培训,促使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赞赏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从而有利于形成新的民族风尚和价值体系。
政府应公平和善治——创业文化建设的保障
政府的公平和善治对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创业者谋取各种不正当收益的机会,实现创业者的机会均等。善治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重商、亲民,改善一切阻挠群众创业的体制和作风,支持、服务创业;公平要求政府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以保护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现在,有的地方通过所谓的企业改制使一些人轻而易举地成为富翁,一夜之间创下大业而国有资产却大量流失;有的地方为鼓励干部带头创业,以推动地方创业,出台有关政策,允许干部保留岗位甚至带薪创业。以上做法初衷很好,但却存在明显弊端,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则。众所周知,与其他创业者相比,国家公务员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和资源,不仅可以降低创业的成本,还大大减少了创业的风险,使其从一开始就处于优势。这样做的后果,既误导人们对权力的崇拜,也会破坏干群关系,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真正调动干部带头创业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改变“官本位”的体制。现实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官员下海创业的越多;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科研优则仕”的情况越是严重。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创业文化建设,帮助创业者树立法制观念和尊重市场规则的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市场规则合法地积聚财富。
一、变安贫为求富。
长期以来,受小农意识的束缚,一些人习惯于靠天吃饭,农耕、渔牧,听天由命,缺乏摆脱贫穷、求富创新的强烈的欲望。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引导人们树立致富光荣、创业光荣的理念。要在守法的前提下,鼓励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致富大道上竞相奔跑。
二、变守摊为开拓。
我国是农业大国,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影响,一些人形成了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心态,固守既定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固守身边的坛坛罐罐, 只求平平稳稳过日子,不敢在新的领域开拓创业。不少农民存在着浓厚的“土地情结”,不愿外出打工;不少市民存在着浓厚的“单位情结”,害怕下岗,不敢“下海”。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永不停滞的开拓理念,培育广大群众的商业精神和广泛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追寻商机、处处推崇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变懒散为拼搏。
由于长期受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许多中国人形成了懒散的积习。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理念,把沿海地区人们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本领真正学到手。
四、变求稳为历险。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形成了随遇而安的心理定势,对自主创业缺乏心理准备。他们顾虑重重,怕赔钱,怕失去原来的工作,怕陷进去。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甘冒风险、无所畏惧的历险理念,努力营造一种追求成功、鼓励创新、不懈进取、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真正激活老百姓这一经济发展的主体。 五、变求助为自强。
有些地方一提发展经济,首先想到的是向上要项目、要政策。一些人愿端“铁饭碗”,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失业了希望政府想办法, 下岗了希望单位再安排。有的安于国家救济,缺乏创业奋斗的理性自觉。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自强理念,在市场中寻找适宜商机,在竞争中增强谋生本领,在创业中追求物质财富,在奋斗中提升人生价值。
六、变保守为争先。
目前,“出头的椽子先烂”之类的思想意识仍有很大市场。每逢重大决策或重要抉择,一些人总习惯于左顾右盼、举棋不定,丧失了许多发展良机。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的争先理念,鼓励人们摒弃教条、注重实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尝试,积极进行理论、科技、体制和文化创新,努力做到争当出头鸟、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