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集镇汶上集镇地处成武、定陶、巨野三县区交界处,距成武县城20公里,东丰公路、德商公路两条省道穿过境内,横跨万福河、东鱼河北支、安济河、南坡河四道河流。汶上集镇交通十分便利,东临津浦铁路和京福、京沪高速公路,西靠京九铁路,北依新(乡)石(石臼所)铁路,南傍陇海铁路干线,东接105国道,日(日照)东(东明)高速公路和德(德州)商(商丘)高速公路交错,省级东(山东省东明县)丰(江苏省丰县)公路、德(山东省德州市)商(河南省商丘市)公路在境内纵横交汇,横贯全镇的东渔河北支、万福河直接与京杭大运河通航,水路、陆地交通四通八达。
全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11.5万亩耕地,辖63行政村,113个自然村,6.6万人。
辣椒汶上集镇是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建制中心镇。该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兴镇”战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共完成GDP2.3亿元,财政收入730万元,人均纯收入3211元。汶上集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乡镇、菏泽市蔬菜生产示范乡镇、成武县较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辣椒生产基地。并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武状元陈超、全国学雷锋标兵司春玉。汶上集镇是菏泽市以蔬菜、棉、林、粮生产和畜牧养殖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经济强镇,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镇、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明星乡镇、菏泽市蔬菜生产重点示范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林网建设基地、辣椒生产基地。
“牛郎织女”并肩创业
种植示范园汶上集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逾1.2万人,精壮劳力外出,妇孺老人留守,对广大育龄妇女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既要照管老人孩子,又要从事农田劳作,护守家园。有的丈夫外出数年不返,夫妻多年分居,导致夫妻不和。有的老人受孤单,孩子受冷落,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布下阴影。汶上集镇党委政府采取兴建工业园区、养殖小区、特种种植示范园等基地,组织成立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为他们打造平台,激发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热情。2006年以来,在汶上集镇各村涌现出鸡鸭养殖夫妻棚242个,搞运输、贩运的夫妻车500多辆,从事送客服务和服装销售的夫妻店300多家。
“娘子军”致富路上展风采
在汶上集镇活跃着一群致富娘子军。她们从思想上转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纷纷补脑子、闯路子、想法子,广泛参与能源结构调整,依靠勤劳双手和聪明智慧,在新农村建设的致富路上大展风采。补脑子,农业结构调整异军突起。学科技、用科技,眼下已成为该镇广大育龄妇女的共识。镇里积极为她们搭建科技致富信息平台,利用农闲季节或晚上,组织她们到村科技夜校或人口学校去学文化、学知识,让她们把学到的“科学种植、养殖”专业知识用于农作物种植、配方施肥、果树嫁接、特种养殖等。通过多渠道学习,该镇大多数育龄妇女都掌握了至少一门实用技术,涌现出蔬菜、毛兔、生猪等养殖以及制衣、刺绣等手工制作大户200多个,500多名育龄妇女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闯路子,抓市场,争做商海弄潮人。汶上集镇处于成武、巨野、定陶三县交界处,人流如潮,物流似河,市场活跃。很多育龄妇女利用这一优势,自愿执行晚婚晚育政策,离开“锅台”上“柜台”。有的在服务行业当工人,有的不出门就成了上班族,到窑场、建筑队当“泥腿子”都是育龄妇女挣钱的好门路。还有人办起了小饭店、小摊点、服装店、美容店等店铺,自己当上了小老板。据统计,该镇从事服务行业的育龄妇女达2000余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苗好谦先茔碑
苗好谦(约公元1240年-约公元1312年),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苗好谦死后,皇帝赐其中书省参知政事,谥训肃,安葬于今成武汶上集镇前苗楼村,并立有苗好谦先茔碑。[2]
现该碑下半部淤埋于地下,碑身地上部分高340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碑帽高140厘米,额曰“廉访苗公先莹墓碑铭”,背额曰“苗氏宗系之图”,国子博士从侍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刘泰撰文,中顺大夫陕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马敬之书丹,资善大夫御史台中丞翼德方篆额。[2]
苗好谦,我国古著名农学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初任都察院属员,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后入朝为司农丞,著有《栽桑图说》和《农桑辑要》,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命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御史中丞。
苗好谦出仕为官之后,先任都察院属员,后任工部、枢密院吏曹,大德改元升为大宗正府都事。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颇得民心。有一次,一官庭豪门的一袋货物遗落在运输途中,被几个老百姓捡到私分。官庭寻找货物的下落,追查到了这几个人,打算处以死刑,以杀鸡儆猴。苗好谦认为这是滥用刑法,草菅人命,于是据理力争。最后货物收回,并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息事放人。
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苗好谦升任丞务郎、大都路总管府推官,不久再拜御史台监察御史。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迁江南诸道御史台都事。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任奉训大夫、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史。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贪赃枉法之人无不战战兢兢,心惊胆寒。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
后来,由于苗好谦在农学方面成绩卓著,遂令其入朝为司农丞,全面指导全国农业生产。苗好谦倾注多年心血,大展平生所学,继先前编著成《农桑辑要》六卷之后,又完成《栽桑图说》一书。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经大司农买住等向仁宗推荐,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下令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御史中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