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条件下为 气体或没有 金属特性的脆性 固体或 液体,如 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种 元素和 氢元素, 零族元素的 单质。 非金属元素是 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3种。在周期表中,除 氢以外,其它 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属于p区。包括 氢、 硼、 碳、 氮、 氧、 氟、 硅、 磷、 硫、 氯、 砷、 硒、 溴、 碲、 碘、 砹、 氦、 氖、 氩、 氪、 氙、 氡。80%的 非金属元素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
大部分非金属 原子具有较多的价层s、p电子,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气体或骨架状,链状或层状大分子的 晶体结构。
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有被称为 类金属的 砷, 锑, 硅, 锗等。
当温度或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时,金属或非金属可能 转化。如金属锡在低温下可变成非金属的 灰锡。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许多内容值得深思的知识点。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讨论的对象是元素,它是一个广义的 概念,而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具体表现为该元素单质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金属性、 非金属性、 氧化性、 还原性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 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对于 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 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Na>MgS>P>Si。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减弱。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对于的碱的碱性也越强。例如:金属性Na>Mg>Al,常温时单质Na与水能剧烈反应,单质Mg与水能缓慢地进行反应,而单质Al与水在常温时很难进行反应,它们对应的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 碱性NaOH> Mg(OH)2> Al(OH)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H2反应越剧烈,得到的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强。例如:非金属Cl>S>P>Si,Cl2与H2在 光照或点燃时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化合,S与H2须加热才能化合,而Si与H2须在 高温下才能化合并且SiH4极不稳定;氢化物的稳定HCl>H2S>PH3>SiH4;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因此,在 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强弱的依据。另外,还可以根据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 置换反应,进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一种金属把另一金属元素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金属性较强;一种非金属单质能把另一种非金属单质从它的 盐溶液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还原性越强,而它 阳离子
的 氧化性越弱。例如:金属性Na>Mg>Al,单质的还原性Na>Mg>Al,阳离子的氧化性Na+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而 阳离子的氧化性为:K+I>S,它们的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S,还原性Cl2。
在 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 自由电子在整个晶体中移动,依靠此种流动电子,使金属原子相互结合成为晶体的键称为 金属键。对于 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金属键的强度逐渐减弱,因此金属单的熔、 沸点逐渐降低。
成键方式 非金属原子之间主要成 共价键,而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之间主要成 离子键。
非金属原子之间成共价键的原因是,两种原子均有获得 电子的能力,都倾向于获得对方的电子使自己达到稳定的构型,于是两者就 共用电子对以达此目的。
而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较强,与非金属相遇时就一者失电子、一者得电子,双方均达到稳定结构。
多原子的共价分子常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轨道 杂化,这使得 中心原子更易和多个原子成键。
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中,除了一般的 σ键和 π键,还有一种 大Π键。大Π键是离域的,可以增加共价分子或离子的稳定性。
由于 非金属元素复杂的成键方式,几乎所有的化合物中都含有非金属元素。
如果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一同形成 无机化合物,则可以形成 无氧酸盐、 含氧酸盐及配合物这几类物质。如果只由 非金属元素形成 无机物,则可以形成一系列 共价化合物,如酸等。
非金属元素碳是 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除 稀有气体以外,所有 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最高价态的共价型简单氢化物。
熔沸点:同一族的熔点、沸点从上到下递增。但NH3、H2O、HF的沸点因为存在 氢键而特别高。热稳定性: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减少,与非金属元素 电负性变化规律一样。还原性:除HF外都具有还原性,其变化规律与稳定性相反,稳定性大的还原性小。此外C、Si、B能分别形成碳烷、 硅烷、硼烷一系列非金属 原子数≥2的氢化物。
除 稀有气体、氧、氟元素以外,所有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含氧酸,且在酸中呈正 氧化态。同一族从下到上、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增强。但其他价含氧酸不遵循此规律。
非金属含氧酸中,高氧化态的强酸常具有氧化性,如 硫酸(H2SO4)、 硝酸(HNO3)等;一些 弱酸如 次氯酸也是 氧化性酸。还原性酸包括亚硫酸、亚磷酸等。
在中文中, 非金属元素的名称都没有金字旁,而是以它们在 常温下的状态分别加气字头、 三点水、石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