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俄罗斯第五代(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双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1983年开始设计(设计代号1.42),1989年开始首架飞机组装(工程代号1.44),2000年2月29日首飞,目前只有1架技术验证机。
米格1.44 鉴于80年代初美国作出研制ATF先进技术战斗机的计划,前苏联也拟定出关于歼制第五代歼击机的秘密决定。之后,前苏联政府责成航空工业部和空军联手完成这项秘密任务。为此,前苏联航空工业部和空军召集一些从事军事航空装备设计工作的大型设计局,就新型歼击机的外形设计和结构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最终向俄罗斯空军提交了MFI多功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设计代号1.42)。此前,该方案已顺利地通过国家委员会的论证。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对MFI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随后,便开始了首架MFI的生产。MFI歼击机的总设计师是拉季斯拉夫.别利亚科夫;主任设计师是格里戈里.谢多夫。在MFI多功能歼击机的最后研制阶段,主任设计师是尤利.活罗特尼科夫。1994年初,MFI歼击机组装完毕并被运往茹科夫斯基。1994年12月,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试飞员罗曼诺夫.塔斯卡耶夫驾驶该机在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中心机场跑道完成了快速滑行。
但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研制工作被迫搁浅。此后,尽管联合企业就MFI的经费问题向其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过多次,但最终也没能解决。1998年初,莫斯科“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格里戈里.涅莫夫和总设计师米哈依尔.科尔茹耶夫十分重视MFI的研制;在筹集了少量经费的情况下,又重新启动了该机的研制工作。[2]
米格1.44 机长:超过20米 (超过米格-29,与苏-27和米格-31接近)
翼展:翼展15米
最大起飞重量:35吨
最大平飞速度:2.6马赫(2500千米/时)
实用升限:20000米
作战半径:未知
最大航程:4500公里
超音速航程:达2000公里
亚音速航程:超过4000公里
米格1.44 米格1.44装2台留里卡设计局研制的AL-41F推力矢量发动机,总推力39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1.25,发动机不开加力也能实现超音速巡航飞行。推力矢量技术是俄一大优势,实力远强于美国。苏-34MK和苏-37就使用了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相比之下,采用最新技术和材料研制的AL—41F性能明显改善,推重比由8提高到11,位居世界第一;描烧室温度提高250℃,加速性能显著增强。最大起飞重量35吨,最大速度2.6马赫,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4500公里。装有NIP-N014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及后视雷达,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同时对6个以上目标进行攻击,还可充当空中预警指挥机的角色,对其它战斗机发射的导弹实施制导。
米格1.44上配备的新型N一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机载相控阵雷达,搜索距离达250—400千米,可同时跟踪25个目标,并对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
可以挂载俄军现役所有型号机载武器,包括射程400千米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和射程80千米的R-77M中距拦射弹.机上还保留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可增大战斗载荷量。
米格1.44 米格-1.44多功能歼击机是一种"鸭"式气动布局,它的机身长超过米格-29,与苏-27和米格-31接近,机翼比上述飞机面积略大,翼载较大。其发动机圆形尾喷口矢量控制装置与三角形鸭式布局相配合,以确保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与低速飞行时的机动性。主翼为后掠三角翼,采用V型双垂尾。这种气动布局在俄罗斯喷气战斗机设计史上是个创举。在1.44的前翼-三角翼布局中设置了为数惊人的16块可操纵面:前翼、机翼前后缘襟翼、升降副翼、两台发动机之间的后机身边条襟翼、方向舵和下表面尾鳍的后活动面。这些操纵面和发动机矢量喷管统一由KSU-142综合数字电传操纵系统操纵,从而形成了一套协调一致的操纵面系统,可以适应所有的飞行状态,因此该机能象鸟一样在空中飞行。米格-1.44的动力装置由两台AL-41F推力矢量发动机组成。AL-41F发动机的推重比为11,装有三元矢量喷管,可上下偏转15°、左右偏转8°。在生产型飞机上可改用二元喷管以减少红外特征,保证飞机在空中以不同飞行速度实施机动,可在不必打开加力的情况下做长时间的超音速巡航飞行。
米格I.44采用鲨鱼头,鸭式布局。大尺寸全动鸭翼带有锯齿,能产生拖过主翼和机身的脱体涡以改善升阻特性;主翼为三角形中单翼,面积很大,机翼根部向后延伸至喷口后方并设有一对气动舵面。垂尾外倾,延伸至机翼平面以下形成腹鳍。I.44采用两台带推力矢量喷管的留里卡AL-41F发动机,单台推力196千牛。楔形进气道位于机头下方,S形进气道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有利于隐身。在正常条件下雷达反射截面为0.5平方米,其机体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暴露在机腹的进气道采用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涂层。由于其机尾采用V形垂尾,垂直安定面外倾角大,面积小,大大提高垂直尾翼的效能和隐身性能。此外,其机载武器可全部挂在机腹弹舱内,大大提高了隐身性能。
米格1.44可挂载俄军现役所有型号机载武器,包括射程400千米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和射程80千米的R-77M中程拦截导弹。在其舱内装满武器的同时,机上还保留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可增大战斗载荷量,担负空中截击和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米格1.44装有后视自卫雷达、"塔康"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导航设备及电子战系统,并配备了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保证对6个以上目标同时进行超视距攻击 。
米格1.44功能多样,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它可充当空战指挥机,为其它战斗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由于其后视雷达与R-73后射型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可在临阵时突然间对后方敌机实施导弹攻击;另外,其新一代的生命保障与弹射系统,可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其生命安全。
气动复杂
米格-1.44战斗机是一型典型的复杂气动、简单飞控的验证原型机。整架飞机的可动翼面多达18处,尤其是腹鳍和尾撑都设计了可调舵面,限制了矢推航向控制和矢推俯仰控制能力。显示出米格-1.44战斗机的主翼俯仰控制能力不足,并且垂尾航向控制能力有限,尤其是大迎角机动时必须依赖腹鳍进行航向控制。后机身两台发动机窄间距布置,喷管彼此相邻很紧,而且喷管外侧紧挨着尾撑,导致了发动机的三维矢推无法在航向方向偏转上发挥作用。
米格I.44是苏联第一架鸭式无尾三角翼战斗机
鸭翼上的锯齿也是一种落后的气动手段,主要用于改善鸭翼涡流的非线性特性,降低飞控控制律的编写难度。
隐身能力
雷达舱、座舱和进气道是隐身设计关键。
米格-1.44战斗机作为验证原型机并未设计雷达舱,无法达到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设计要求;座舱隐身采用覆膜;进气道采用的是带有可调唇口的多波系可调进气道,相当于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水平,几乎无隐身效果。
整机的雷达回波设计中没有采用平行法则,如鸭翼前缘、后缘,机翼的前缘、后缘以及垂尾的前缘、后缘,没有一个角度是彼此平行的,加之鸭翼锯齿、尾撑舵面和腹鳍舵面的存在,整机存在多达十几个波瓣,雷达回波面积与三代机一样。
米格-1.44迎头RCS【雷达散射截面】大致在2m2-5m2左右(F/A-22迎头RCS是0.001m2数量级),周向RCS则和与无挂载的第三代战斗机一样。
米格1.44 尽管MFI多功能歼击机的优异作战性能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和普遍关注,但是,生产该机的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严重阻碍了MFI的研制工作。二是该机研制经费缺口较大。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总设计师米哈依尔.科里茹耶夫称,要使MFI拿到生产许可证书,必须要完成1000小时的试验。为此,需要生产8-10架试验样机。目前,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从空军得到了约26万美元的研制费用,而每架FMI的价格约为7000万美元,也就是说,要生产10架试验样机共需七亿美元。在目前俄罗斯经济形势恶劣的情况下,俄政府要拨出这笔巨额费用十分困难。而政府若不拨款,研制计划就可能告吹。基于上述原因,“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已开始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