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DAQ),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采集系统是结合基于计算机或者其他专用测试平台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
为了满足IBM-PC机及其兼容机用于数据采集与控制的需要,国内外许多厂商生产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板卡(或I/O板卡)。这类板卡均参照IBM-PC机的总线技术标准设计和生产,用户只要把这类板卡插入IBM-PC机主板上相应的I/O扩展槽中,就可以迅速方便地构成一个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从而大大节省了硬件的研制时间和投资,又可以充分利用IBM-PC机的软硬件资源,还可以使用户集中精力对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进行系统设计以及程序的编制等。
拓普测控PXI/CPCI板卡 PCI板卡(3)基于PC总线的板卡种类很多,其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按照板卡处理信号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量输入板卡(A/D卡)、模拟量输出板卡(D/A卡)、开关量输入板卡、开关量输出板卡、脉冲量输入板卡、多功能板卡等。其中多功能板卡可以集成多个功能,如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卡将模拟量输入和数字量输入/输出集成在同一张卡上。根据总线的不同,可分为PXI/CPCI板卡和PCI板卡。
还有其它一些专用I/O板卡,如智能接口卡、虚拟存储板(电子盘)、信号调理板、专用(接线)端子板等,这些种类齐全、性能良好的I/O板卡与IPC配合使用,使系统的构成十分容易。
在工业现场,我们会安装很多的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压力的、温度的、流量的、声音的、电参数的等等,受现场环境的限制传感器信号如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不能远传或者因为传感器太多布线复杂,我们就会选用分布式或者远程的采集卡(模块)在现场把信号较高精度地转换成数字量,然后通过各种远传通信技术(如485、232、以太网、各种无线网络)把数据传到计算机或者其他控制器中进行处理。这种也算作数据采集卡的一种,只是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可以应对各种恶劣的工业环境。
如果是在比较好的现场或者实验室,如学校的实验室,就可以使用USB/PCI这种采集卡。和常见的内置采集卡不同,外置数据采集卡一般采用USB接口和1394接口,因此,外置数据采集卡主要指USB采集卡和1394采集卡。
数据采集卡,绝大多数集中在采集模拟量、数字量、热电阻、热电偶,其中热电阻可以认为是非电量(其实本质上还是要用电流驱动来采集)其中模拟量采集卡和数字量采集卡用得是最广泛的。
市场上新出一种二合一采集卡。二合一,指的是数字模拟采集卡,AV+DV采集卡,数字、模拟二合一,数字输入输出,模拟接口输入(DV/AV/S-video)。
最后虽然说是采集卡,但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它输出控制信号。采集卡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教育课件录制、大屏拼接、多媒体录播录像、会议录制、虚拟演播室、虚拟现实、安检X光机、雷达图像信号、VDR纪录仪、医疗X光机、CT机、胃肠机、阴道镜、工业检测、智能交通、医学影像、工业监控、仪器仪表、机器视觉等领域。
● DV+AV+Audio全接口视频捕获卡,品质与性能的完美结合,SMD贴片电容,做工精良
●全接口板卡,集成立体声输入端口,无需再转接声卡
●独有音频协处理功能,两路立体声输入捕获,声音质量大幅提高,并杜绝音频、视频不同
●低温优化设计,保证超长时间捕获的稳定性
●杂波屏蔽电路,使捕获的图像画质更清晰
●专业色键抠像功能,影片效果更精彩
●全接口配备,可捕获任何视频播放设备中的素材
输入接口:AV/SVIDEO/DV
视频:720X576/352X288
音频:8/16/32/44。1/48
制式:N/P制
驱动:标准的DSHOW驱动
数据采集卡:
●通道数:就是板卡可以采集几路的信号,分为单端和差分。常用的有单端32路/差分16路、单端16路/差分8路
●采样频率:单位时间采集的数据点数,与AD芯片的转换一个点所需时间有关,例如:AD转换一个点需要T = 10uS,则其采样频率f = 1 / T为100K,即每秒钟AD芯片可以转换100K的数据点数。它用赫兹(Hz),常有100K、250K、500K、800K、1M、40M等
●缓存的区别及它的作用:主要用来存储AD芯片转换后的数据。有缓存可以设置采样频率,没有则不可以。缓存有RAM和FIFO两种:FIFO应用在数据采集卡上,做数据缓冲,存储量不大,速度快。RAM是随机存取内存的简称。一般用于高速采集卡,存储量大,速度较慢。
●分辨率:采样数据最低位所代表的模拟量的值,常有12位、14位、16位等(12位分辨率,电压5000mV)12位所能表示的数据量为4096(2的12次方),即±5000 mV电压量程内可以表示4096个电压值,单位增量为(5000 mV)/ 4096=1.22 mV。分辨率与A/D转换器的位数有确定的关系,可以表示成FS/2n。FS表示满量程输入值,n为A/D转换器的位数。位数越多,分辨率越高。
●精度: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标称数据采集卡的测量准确程度,一般用满量程(FSR,full scale range)的百分比表示,常见的如0.05%FSR、0.1%FSR等,如满量程范围为0~10V,其精度为0.1%FSR,则代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在10mv以内。
●量程:输入信号的幅度,常用有±5V、±10V 、0~5V 、0~10V ,要求输入信号在量程内进行
●增益: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分为程控增益和硬件增益,通过数据采集卡的电压放大芯片将AD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固定倍数的放大。由两种型号PGA202 (1、10、100、1000) 和PGA203 (1、2、4、8)的增益芯片。
●触发:可分为内触发和外触发两种,指定启动AD转换方式。
在一些工业现场中,设备长时间运行容易出现故障,为了监控这些设备,通常利用数据采集装置采集他们
数据采集
运行时的数据并送给PC机,通过运行在PC机上的特定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当前运行设备的状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当前常用的数据采集装置,在其系统软件设计中,多采用单任务顺序机制。这样就存在系统安全性差的问题。这对于稳定性、实时性要求很高的数据采集装置来说是不允许的,因此有必要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下面以μC/OSII为操作系统平台,基于ARM7系列处理器,对一种高性能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进行探索。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Microcontroller Operating System)是专为微控制器系统和软件开发而设计的公开源代码的抢占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是一段微控制器启动后首先执行的背景程序,作为整个系统的框架贯穿系统运行的始终。对于对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的数据采集系统来说,引入μC/OSII无疑将大大改善其性能。
μC/OSII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公开源代码,代码结构清晰、明了,注释详尽,组织有条理,可移植性好,可裁剪,可固化。内核属于抢占式,最多可以管理60个任务。μC/OSII自1992年的第一版(μC/OS)以来已经有好几百个应用,是一个经实践证明好用且稳定可靠的内核。对μC/OSII的研究和应用都很多。
应用时,数据采集系统置于被监控的设备处,通过传感器对设备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并送入A/D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然后将该信号送到FIFO中。当FIFO中存放的数据到了一定数目时,由ARM7从FIFO中读出,然后通过ARM7的以太网接口或者RS232送给上位机。考虑到要监控的设备可能会很多,所以设计了多路采集通道,他们经过模拟开关后再进入A/D转换器。CPLD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他控制采集通道的切换、A/D转换器的启/停、转换后的数据在FIFO中的存放地址发生器、产生中断请求以通知ARM7读取存放在FIFO中的数据等。
该系统采用了Samsung公司的S3C4510B作为系统与上位机沟通的桥梁,S3C4510B是基于以太网应用系统的高性价比16/32位RISC微控制器,他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硬件方面内含一个由ARM公司设计的16/32位ARM7TDMIRISC处理器核,ARM7TDMI为低功耗、高性能的16/32核,最适合用于对价格及功耗敏感的应用场合。S3C4510B通过在ARM7TDMI核内容基础上扩展一系列完整地通用外围器件。
片上资源包括2个带缓冲描述符(buffer descriptor)的HDLC通道;2个UART通道;2个GDMA通道;2个32位定时器;18个可编程的I/O口。还有中断控制器;DRAM/SDRAM控制器;ROM/SRAM和FLASH控制器;系统管理器;1个内部32位系统总线仲裁器;1个外部存储器控制器等片内的逻辑控制电路。
这些为μC/OSII的移植提供了优良的物理资源。
软件支持方面他有配套的代码编辑调试环境ADS12和JTAG在线调试功能,使S3C4510B芯片软件可以直接用C编写,这就使μC/OSII的植入成为可能。
12位高速A/D转换电路采用AnalogDevices的AD574,该电路输出具有三态锁存功能。预处理电路包括了电流电压互感器、隔离电路和同步采样电路,他可以将信号转换成与AD574相匹配的量值,供后续处理。通讯电路采用常用的以太网接口与上位机相连,而232接口可作为备用,这样该装置既可作为便携式系统使用,也可通过网络来对设备实施实时监控。
软件部分要分别编写S3C4510B部分的程序和CPLD控制程序。前者可分为μC/OSII的移植和各个应用程序的编写,后者用VHDL语言实现。
对于S3C4510B部分,根据整个装置实现的功能和对他的要求进行系统任务分割,并根据实际需要为各个任务分配优先级。系统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任务:初始化CPLD控制参数;对FIFO的读取;与上位机的TCP/IP通讯;与上位机的串口通讯。对应每个任务,需要编写相应的应用程序,软件设计部分的关键技术有:
(1)μC/OSII内核向S3C4510B中的移植,要根据处理器的特点合理地修改μC/OSII的3个与处理器相关的文件:OS_CPUH,OS_CPU_AASM,OS_CPU_C.C。主要是将文件中的汇编指令,改为ARM7的汇编指令,并根据CPU的特点对文件中寄存器的初值进行改写。
(2)内存配置问题。对于存储器容量的设计,要综合考虑μC/OSII内核代码和应用程序代码的大小。每个任务是独立运行的,必须给每个任务提供单独的栈空间(RAM),RAM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RAM总量=应用程序的RAM需求+内核数据区的RAM需求+各任务栈需求之总和+最多中断嵌套所需堆栈。
(3)TCP/IP协议在μC/OSII中的实现。为了满足嵌入式设备与Internet网络直接交换信息的要求,在μC/OSII中又移植了LwIP协议栈。
LwIP是瑞士计算机科学院(Swedish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的Adam Dunkels等开发的一套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放源代码TCP/IP协议栈。LwIP的含义是Light Weight(轻型)IP协议。LwIP可以移植到操作系统上,也可以在无操作系统的情况下独立运行。LwIPTCP/IP实现的重点是在保持TCP协议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减少对RAM的占用,一般他只需要几十k的RAM和40k左右的ROM就可以运行,这使LwIP协议栈适合在低端嵌入式系统中使用。
LwIP的特性有:支持多网络接口下的IP转发;支持ICMP协议;包括实验性扩展的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包括阻塞控制、RTT估算、快速恢复和快速转发的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专门的内部回调接口(rawAPI)用于提高应用程序性能。
LwIP可以很容易地在μC/OSII的调度下,为系统增加网络通信和网络管理功能。LwIP协议栈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将来的移植问题,他把所有与硬件,OS,编译器相关的部份独立出来,放在/src/arch目录下。因此LwIP在μC/OSII上的实现就是修改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其他的文件一般不应该修改。在驱动中主要是根据S3C4510B内的以太网控制特殊功能寄存器,编写网络接口的处发送包、接收包函数,初始化以及用于以太网控制器的外部中断服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