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酷爱书法,数十年临池不辍,初以唐楷为本,尤爱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帖,后兼临篆书、汉简、隶、魏、行、草等诸体,功底扎实。1984年在陕西省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中获奖,陕西省书协主席刘自椟老先生亲自为他颁奖。1990年经王崇仁副主席推荐加入省书协,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全国和省内举办的各种赛事中获奖。专家评论
他的书法:运笔沉稳老辣,个性明显;其楷书结构严谨,清新自然;行草气势飞动,行云流水,变化自如,在奔腾激越中不失古朴与厚重,宛若其人,在书画界多受关注。
楷书作品集
李克利先生四十余年的楷书功底(4)
社会评价
李克利的书法功底扎实,个性鲜明、大气、耐看,有一种大家气象,令人难以抗拒。
——蒋正华
观赏李克利的书法,如同置身黄河壶口瀑布令人震撼,回旋的笔锋在此咆哮,沉默的笔墨为之沸腾,这就是笔墨语言!我欣赏他,期待他的书法承载秦人一往无前的气势,如秦兵马俑,攻克书法峰峦的又一至高点!
——丁嘉庚
西安的城墙方正厚重,正像方块汉子,这座方城涌现杰出的书法家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表现方正意蕴独树一帜,达成过程意向万千,像隐士一样呼风唤雨的书法家。他们如泥土低调、朴实、真切地传承国学基因,像蚁民一样,无论你是否重视他,他都按照既定思维运作着,乐此不疲——李克利先生就是代表。
——曾来德
书法作品
李克利书法作品(6)
书法与生活
2014年8月31日9时30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建筑房地产开发公司党委书记李克利组织了一场书法爱心拍卖会,将其书法义卖所得善款20万余元捐赠三原县陵前镇中心小学资助贫困学生。
据拍卖师介绍,李克利从小习书临帖,以行草和楷书见长。1984年,李克利参加了陕西省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从上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2012年8月,李克利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龙飞天下”书画展,荣获金奖。2014年5月,李克利的四尺作品“静观古今无趣事,能为天地有情人”被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刘石民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了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连战称赞道:“李克利先生的书法写得非常传统,很有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李克利热爱公益事业,此次精心创作了40幅书法精品拍卖,拍卖所得善款将全部用于捐资助学。
很快,李克利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分别以6200元、1万元不等的价格拍卖成功。当李克利一幅6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品以3万元起拍时,经过几轮轮番竞价,最后以5.8万元的价格被北京宏大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徐洲拍得。
至11时许拍卖结束,李克利书法作品共拍得善款20.1万元。
现场多位书法家对李克利书法作品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他的作品功底深厚,运笔沉稳,在奔腾激昂中不失古朴与厚重;他的作品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想起“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当今无古贤”的话来,他的这股静气,绝非一日之功,显然是来自古贤的书法气韵;他的作品继承了书法传统的精髓,又有自己创新的一面,因此个性比较鲜明,作品耐看耐品味。
爱心捐献
三原县是革命老区。当日下午2点多,李克利和部分企业家一同来到三原县陵前镇中心小学,将义卖善款送到一名名贫困学生手中,并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交到了孩子们的手中。李克利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家乡,报效祖国。孩子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离开了学校,当李克利一行走进孤儿院苗的家中,看到破落的院墙和一贫如洗的家,他疼爱地抚摸着院苗的头,对一行人说:“我一直觉得女孩子应该富养,可是小院苗却遭遇到了这样的不幸,我们应该号召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个孩子,让孩子能够在不幸中感受到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临别,他鼓励小院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努力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特困生王向阳的家里,李克利先生看望了因病行动不便的王向阳爷爷,告诉他:“老人家,你一定要保重身体,一定要把孩子养大成人。”同时,他关爱教导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孝敬爷爷。”
李克利先生与名家交流书作(24)
李克利跟随《济南日报》市民记者团、旅游啄木鸟、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等公益慈善组织筹资募捐、扶危济困,他投入很多精力跟随“兵妈妈”齐亚珍等爱心人士,近距离接触残疾人、贫困低保户、残障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环卫工人,军营警营战士,给很多人送去温暖。
书法写到动静皆宜境地,宛如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简单。
和笔墨有缘,基于爱和阅历。他生在城市却备受磨砺,生身父母离异,和养父母长大,此生什么都干过,下过乡务过农,进过工厂,只差没有当兵,传奇人生和回旋的书法密不可分。他的作文特别优秀,他写自己的父亲( 养父) ,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读,老师说:“作文上乘,可惜字写得太差。”于是,练习写好字,成为李克利的第一位的任务,他处处留心,看谁的字好,就留意学习,渐渐成为习惯。不久,他成为同学中字写得最好的人——写标语、换板报,他都是主角。当时正值“文革”,知识青年李克利到蒲城县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几年知青生活,再次锤炼了他的意志,在农村的岁月里,练字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他去看望已经落魄有病的生父,这个老知识分子看到儿子喜欢书法,老泪纵横,给他讲书法原理,教他临帖。他即以唐楷为本,尤爱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帖,又临隶、篆、魏、行、草诸体。书法,像神奇的线索,牵引着李克利走向一条光明的道路。几年后老人因病去世了,他的书法功底已经很扎实了,这大概是父亲给他的最大礼物吧?
李克利回城工作后,由于能写会画,有号召力与热情,是青年中的佼佼者。26岁时担任厂团委书记,这为他的书法路径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换墙报要写各种字体的毛笔字;出简报,要刻蜡板,要写多种字体的硬笔字,且要求特殊。他都一一胜任,为了尽善尽美,他愈加如痴如醉学习书法、应用书法,同时涉猎历史、文学、经济等方面知识,不知不觉中,书法提升着他,鞭策着他。那时,李克利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碑林,记得和他的女友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就是碑林,几个面包、两瓶汽水,就是他们一天的伙食,可是,精神和书法大餐,是他人感受不了的文化盛宴。然而,女友和他分享了,女友看准他的才能,深信李克利的书法也会和先贤一样,刻入不朽的石头。
1984 年,李克利参加陕西省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他从千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奖项。他记得当时的陕西省书协主席刘自犊老先生亲自为他颁奖,刘老勉励他多写多看,让他倍觉鼓舞,他的劲头更大了。 1990 年经王崇仁副主席推荐,李克利加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青年书法家。
2011年 8 月,李克利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书画展,其书法作品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的好评,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院曾来德院长点评了他的书作,称赞功力和个性都非同凡响。为此,他的书法与肖云儒等同获金奖。更有专家认为:李克利楷书深见唐楷风貌,尤以欧阳询神似。行草有“二王”之风,个性鲜明。与此同时,李克利频频出席各种笔会、书画活动,现场每每受到追捧,他悬腕大气的即席书法,有的震撼力,叫人想起颜真卿所说的一种书法境界——金刚炫目。这应该是书道的魅力。因而,很多人看好李克利的潜力,
李克利
站在鼓楼下凝望“文武盛地”金字牌匾,穿越历史时空的翅膀会自由翱翔。
应该说,清朝乾隆年间,西安已非当年的秦都汉城唐胜地,而只是一座普通的城池,又何以令一代明君如此褒奖?的解释是人杰地灵的古都,让乾隆也深深地感悟到秦人能文能武的秉性,以及西安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乾隆的时空审视:文治武功西安无可比拟。周秦汉唐,这里都是华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礼教化,秦的武功,汉的雄风,至于大唐,更是盛世。就是到了清朝,华夏帝国文明哪一样又能与这个古城分割?
论武功,秦始皇的虎狼之师可以佐证;论文化,秦篆汉隶唐楷书,以及由此传承的诗书画,更让这个城市不朽。到如今,历史烟云已经远去,可是,作为“文武盛地”的西安人,哪一位身上没有承载一丝历史文化元素?
粗犷的秦腔吼出了西北狼的野性,而翰墨诗书则标注了文化底蕴。在街上随意拦住几位,可能就有一位文化人,即便不是文化人,也是一个墨客——喜欢书法的人。有人说,西安城里的书家和习书的人,可以装满好几个专列呢。
如果说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那么书法则是古城西安的艺术丰碑。方正的汉字犹如西安城,舒展的笔画又像个性鲜明的西安人。因此,书法就像西安的文化表象一样,厚重博大,深入每个人的细胞里。每一个写汉字的人,都会有字如其人的体悟,无不希望自己的字再美一点。字是一个人的门面,西安人都这么说。为此有人称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神仙应该是文化人了。
作为一个现代人,闭门研习中国书法,这并非守旧,而是一种文化坚持。汉字书法实实在在是中华文明的DNA,凡是写汉字的地方,都浸润着我们的文化,凡是字写得好的人,多是传播文明的守望者,更是我敬仰和追慕的榜样。
西安是唐楷的大本营。远的不说,楷书四大家和西安渊源深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唐代书法家,其中颜真卿就是西安人(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柳公权是京兆华原人(陕西耀县)。赵孟頫属于元代人,好像和西安没有关系,但西安碑林中就有他的作品。所以,西安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也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碑林。碑林收藏了古代书法精华,是中国书法教材,只要沉浸其中,必有收获。如今它果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以碑林为核心形成的书院门书画街,就是现代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亦常引来四海宾客驻足观赏而忘返。
如果说楷书为书法基础,如人的站立,那么,行书和草书就是行走和奔跑。因此,书法是心灵的舞蹈,无声之旋律。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飘逸、狂放,已经成为审美符号。它表现我们民族的柔美中庸,表达舞动的韵致。这点书法大家功不可没:二王的灵动、怀素的狂放,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时间节点上,中国书法都有受秦人的影响:无论是古代统一文字的皇令,还是历代书家的实践,都可圈可点——颜真卿的书论,与其说书法,毋宁说民族精神:“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都在倡导一种雄健的文风,影响深远;民国年间的于右任规范了草书,成为一代书法大师。在西安城繁若星空的书法名家们,以自己的努力,立足现实,守护历史,传承着中国书法这条璀璨的文脉。
在如此氛围里,喜爱书法已经成为西安一些普通市民或中小学生的文化风尚:在公园的、在广场,你会看见一手执笔,一手提着水桶在地面上习字的老人、小孩;在学校,你会见到各种书画学习班;在一些文化场馆,各种书画展览此起彼伏;楼盘门店,各种风格的招牌书法千姿百态,蔚为大观……这是文化的伸展,是软实力的展示,也是“文武盛地”的另一种诠释。
(此文2012年6月1日《西安日报》刊发)
李克利
书法艺术是一朵奇葩,盛开于华夏厚土。
它是笔墨纸砚与书法家的创造成果,是蔚为大观的文化景观,它奇特的点线变幻,舞动我们的神思,黑白之间表达我们的意蕴。它被称为心灵舞蹈,书写艺术。
可以说,书法的过去辉煌壮丽,许多大家如繁星密布于历史时空,让现代人仰望、膜拜。可是当代书家成为标志人物者,少之又少,需要时光检视是一个因素,现代生活巨大变迁,又直接波及书法传承与发展,仰望传统星空的人开始减少。有人发现,除了志存高远的书法家传承、发展、创新、苦苦坚守书道之外,响应、追随者愈来愈浮躁和稀少,气定神闲的研究书法似乎成为奢望。尤其是当书法面临键盘的挑战之时,文房四宝俨然成为历史文物,喜爱书法也成为老派标志,书法用爱好的丝带与利益维系着阵容。
因而有人认为,书法的喧嚣着名利,吵闹着沽名钓誉,未来又能沉淀下什么呢?当书法失去主流文化载体,蜕变为艺术形式,或者称观赏艺术之后,它将面临怎样的?许多人也跟着飘渺、迷茫起来。
尽管学写汉字依然从小一笔一划练习着,汉字依然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可是,现实生活里,书法已经退位给电脑:单位倡导无纸化办公、作家开始了无手稿时代,连百姓手写书信都已经日渐稀少,人们依赖电脑,依靠电脑替代古老的手书,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人关心书法呢?又有多少人执拗的坚持用笔书写?现实中多少人使用文房四宝呢?这说明,时代让书写电子化,让传播数字化了。
论书写速度,毛笔无法与键盘抗衡;论书法品相,练书法需要一个苛刻过程,而电脑选用书体只在一键之间;论传播便捷程度,等于片纸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区隔,尽管片纸笔墨也可以借助数码技术上网,但就直接性而言,原始的笔墨显然不及。于是形成了令人堪忧的情形——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的人,其书法常常是小学生程度;大众对书法喜而不精、爱而不专,辨识程度、欣赏水平不高,特别是不认识繁体字,不认识篆体、甚至对草体的识别也存在问题。书法于是退出了表情达意的实用状态,变作一种沙龙式的观赏艺术了。
这是中国书法的不幸,还是万幸?
不幸的是,书法没有书写和练习必然消亡;万幸的是,书法借助现代传媒让所有人分享书法之美,感悟中华文化。这很像照相术和油画的关系:不能因为照相机就取代了油画,实践证明,照相和油画不矛盾、不排斥。同样,印刷术和书法也是互补关系。书法与电脑字库也是并行不悖的个体,电脑字库汲取了书法精华,书法又进一步丰富字库字体形式。至于书写形式,书法永远魅力四射,人工书写非电脑可取代。尽管传播形式不一定非要亲笔书写,但是,书法这一课的魅力,是所有汉字圈的人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我们要处理好的问题只是——普及和传承、发展问题。至于高学历、高资历的人写不好书法,不能责怪电脑的掩盖和溢美,应该检讨书法的普及问题,以及练习书法的方法和功用事宜。这就需要书法家深入生活,发挥带动作用。这是当今和未来书法家的主要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的书法远比古代先进——古人文盲比例庞大,且笔墨传承是当时为主流;尽管如此,古人仍有才高于世而字不如人者,这说明书法有其规律,有的人就是驾驭不了它。书法是一匹骏马,笨汉好汉都可以骑上它达到目的地:驱驰骏马可驰骋疆场,亦可漫游八方,但会驾驭者自如,不会驾驭者难堪。要驯服骏马,不仅要下工夫,也需要灵性。这就是书法的特性。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有诸多取舍和进步的优化难题,都随着时代的选择更加精进了——这个世界没有因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让骏马失去魅力,尽管骏马失去原来的诸多工作,但是,马术成为奥运项目。同样的情况是,书法不会因为电脑的普及,而黯然失色,它将在新的条件下,迎接发展契机,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此文2012年9月23日《陕西日报》刊发)
瘦骨嶙峋尤报春,
无人修剪枝不贫;
含香傲雪仰天笑,
谁言我辈蓬蒿人。
梅骨柳韵百花心,
春风几度绿点尘;
芬芳惹得游人醉,
你想花魁中意谁?
秋雨霏霏黄泥流,
腐叶含涕随其走;
野兔穴崩鸟鸣冷,
农夫屋漏愁迟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