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开创精神分析学说,建立精神分析法。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4]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画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5]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Moravia,现属捷克)的弗莱堡 (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单纯。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早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上中学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的,尽管父亲的文化程度很低。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17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1873年,弗洛伊德从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1872年弗洛伊德和母亲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
1873 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6]1881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这里,他和布洛伊尔相识并成为密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们才最后完婚,1886年春,他结婚前不久,由于经济原因他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
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
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的头脑仍然十分清醒,并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述。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夸大性问题来毁灭灵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伦敦。
心理研究
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治疗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病例。这时候 ,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出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亲自到法国南锡,试图向多年应用催眠术的法国医生们求教,他说服一个病人跟他一块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这次治疗这位女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心理治疗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潜里意识
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著者,为其动态潜意识之概念。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实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且行为之因与意识层次所思,关系极微。潜意识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论的原因,在于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洛伊德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参与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是说明潜意识“逻辑”之佳例,此逻辑与意识层次思绪之逻辑迥异。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朴学,论证潜意识之存在,并描述如何参与潜意识之法。潜意识(the preconscious)则被视为存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思绪层,欲探求之不难。弗洛伊德认为启蒙理念、实证论、与理性论之完备,可借由理解、转化、与掌控潜意识而得,而非给以否认或压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 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
弗洛伊德之所以出名,主要因为他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在社会学中他却是一位异常人物。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1913年)、《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年)、《幻觉的前景》(1928年)、《文明及其不满》(1930年)、《摩西和一神教》(1939年)。
精神分析入门《精神分析入门》 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奥.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 恩斯特.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炼1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 诺曼.N.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 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一本心理学漫画书》吴瑞君编著 现代出版社
Philip Rieff, 弗洛伊德:道德家的Mind, 3d ed.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9)
Anthony Bateman 和 Jeremy Holmes,精神分析导论:Contemporary 理论与实践(伦敦: Routledge, 1995)
Adler, Mortimer J.,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研究of the Consequences of 柏拉图主义 and Positivism in 心理学(纽约:Longmans, Green, 1937). (A 哲学批评 from 亚理斯多德ian/Thomistic point of view.)
Deleuze, GillesandGuattari, Félix,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4). (This first volume of the famous two-part work (also subtitled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olemicises Freud's argument that the Oedipal complex determines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therefore, a staunch critique of theLacanian 'return to Freud.)
Ellenberger, Henri F.,Unconscious的发现: 李适合 Evolution of Dynamic Psychiatry(London: Penguin, 1970). (An extensive account and sensitive critique of 弗洛伊德 metapsychology.)
* Eysenck, H. J. and Wilson, G. D.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弗洛伊德理论, Methuen, London (1973)
Eysenck, Hans,弗洛伊德帝国的衰落(Harmondsworth: Pelican, 1986).
Hobson, J. Allan Hobson,梦:睡眠科学导论(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ISBN 0-19-280482-0. (Critique of Freud's dream theory in terms of current neuroscience)
Johnston, Thomas,弗洛伊德和政治思想(纽约: Citadel, 1965). (One of the more accessible accounts of the import of 弗洛伊德主义for 政治理论)
Marcuse, Herbert,Eros 和文明: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弗洛伊德(Boston, MA: Beacon Press, 1974). (Mentioned above. For a good review, see Stirk, Peter M. R., ‘Eros and Civilizationrevisited’,人类科学的历史, 12 (1), 1999, pp. 73 – 90.)
Mitchell, Juliet.精神分析和 Feminism: A Radical Reassessment o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4; Basic Books reissue (2000)ISBN 0-465-04608-8
Neu, Jerome (ed.),剑桥 Companion to 弗洛伊德(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4). (A good conceptual overview.)
Ricoeur, Paul,弗洛伊德和哲学: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trans. Denis Savage (纽黑文和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1972). (Great fun!)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ed. Don Ihde (伦敦: Continuum, 2004).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弗洛伊德对于哲学的重要性)
Thomas Szasz.反弗洛伊德: Karl Kraus's Criticism of精神分析and Psychiatry,Syracuse 大学出版社, 1990,ISBN 0-8156-0247-2.
Voloshinov, Valentin.弗洛伊德主义:A 马克思主义 critique, Academic Press (1976)ISBN 0-12-723250-8
Wollheim, Richard,弗洛伊德,第二版. (伦敦: Fontana, 1991)。
第一本弗洛伊德传记是他自己写的: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1914)和An Autobiographical 研究(1924) provided much of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s by later biographers,包括"debunkers" (as they contain a number of prominent omissions and potential misrepresentations)。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少数的主要传记如下:
Helen Walker Puner,弗洛伊德:他的生活和思想(1947年) —
Ernest Jones,弗洛伊德的生活和著作, 3 vols. (1953-1958) —
Henri Ellenberger,Unconscious的发现(1970) —
Frank Sulloway,弗洛伊德: Biologist of the Mind(1979) — Sulloway,第一位写弗洛伊德传记的专业历史学家,positioned 弗洛伊德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科学的历史, arguing specifically that Freud was, in fact, a biologist in disguise (a "crypto-biologist", in Sulloway's terms), and sought to actively hide this.
Peter Gay,弗洛伊德: 我们时代的生活(纽约: W. W. Norton & 公司, 1988) —该书的出版是对反弗洛伊德文学和1980年代的"弗洛伊德战争"的回应。
The creation of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 has itself even been written about at some length — see, for example, Elisabeth Young-Bruehl,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的历史," in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edited by Mark S. Micale andRoy Porter(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Bakan, David.弗洛伊德和犹太神秘传统, D. Van Nostrand Company, 1958;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5; Dover Publications, 2004.ISBN 0-486-43767-1
Crews, F. C.Unauthorized Freud : doubters confront a legend, New York, Viking 1998.ISBN 0-670-87221-0
Dufresne, T.Killing Freud,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3,ISBN 0-8264-6893-4
Eysenck, H. J.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Freudian Empire, Scott-Townsend Publishers, Washington D. C., (1990)
Jurjevich, R. M.The Hoax of Freud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the American Professionals and LaymenDorrance (1974)ISBN 0-8059-1856-6
LaPiere, R. T.弗洛伊德 Ethic:Subversion of 西方Character分析Greenwood Press (1974)ISBN 0-8371-7543-7
MacDonald, K.批评的文化: Evolutionary 20世纪犹太 Involvement in Intellectual 和政治运动分析Authorhouse (2002)ISBN 0-7596-7222-9
Macmillan, Malcolm.弗洛伊德 Evaluated: The Completed ArcMIT Press, 1996ISBN 0-262-63171-7[originally published by New Holland, 1991]
Stannard, D. E.Shrinking History: On 弗洛伊德and the Failure of Psycho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ISBN 0-19-503044-3
Thornton, E. M.弗洛伊德 and Cocaine: 弗洛伊德 Fallacy, Blond & Briggs, London (1983)ISBN 0-85634-139-8>
Webster, Richard.为什么弗洛伊德是错的: 罪、科学和精神分析BasicBooks, 1995.ISBN 0-465-09579
《梦的解析》《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
母亲:阿玛丽娅·弗洛伊德
配偶: 玛莎·伯奈斯
外界评价
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人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大多数心理学家如今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心理疗法争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身受医师训练,因此深信其研究与成果为科学产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学者与学院人士,对他的研究与实践多所批判。如朱立叶特猠兼尔(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缘由在于弗洛伊德基本立论──即潜意识的惧怕与欲望,启动我们意识层次的思想及行为──挑战了关于世界本身,属于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看法。某些拥护科学人士,认为此说让弗洛伊德理论失效,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另拥护弗洛伊德人士,则认为此说同让科学失效,也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与弗洛伊德生前所经历的医学与学院,维持相同的暧昧关系。
当今尝试治疗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疗师,以不同方式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产生关连。某些治疗师修改弗洛伊德取向,发展各种精神动态(psychodynamic)的模式与疗程。有些则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但将其疗法的某些部分,特别是其中仰赖患者言谈以治疗形式者,加以改编再使用。精神医师(psychiatrists)身受医学训练,但如同弗洛伊德时代的医师,多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疗程中不重视言谈,而多仰赖激活心理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至今争议仍大,许多重要的学院与研究领域之精神医师,认为他不过是个郎中;但也有其他这方面的重量级人士,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精神失序常视为纯然的脑疾,基本上属遗传性病源。此观点强调心理疾病的生理构成。弗洛伊德则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构成与环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较为重要,则因人而异。
相关哲学
不论精神分析作为哲学的形式其价值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个概念,与西方以前的哲学产生断裂。
他创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笛卡儿的我思(cogito)。对弗洛伊德而言,思绪产生的程序,非主体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历史角度观之,马克思意识型态的分析早于弗洛伊德,但后者更将主体性之不明视为根本。二者之后,人实践的目标,及用来合理化其目标的想法,其构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角色。
在梦、口误、神经病征、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构建等,这些看起来全然难解、无理、和无意义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检视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对言之,在工作活动、政治哲学、制式社会行为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纯然专断和怪异的元素)。
弗洛伊德从言谈治疗引进创新的言说技术,借此让人透过间接泄漏潜意识内容的方式以消减沮丧。精神分析疗程的逆向程序,显示了个人如何依据符号压缩与情绪转嫁的逻辑,以潜意识的方式形成所遭遇的诸种问题。
批判回应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遭受诸多批判。有些人攻击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为性生物的立论(连带波及弗洛伊德发扬的性概念)。另些人虽接受弗洛伊德的性概念,但认为此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普同性,对于健康成人的发展而言也非必须,另强调社会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认为需重视弗洛伊德较为忽略的社会动能因素(例如阶级关系)。这一支批判弗洛伊德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马库色作品影响。
也有人批评弗洛伊德拒斥实证论的态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形构出一套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他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能够证明其存伪(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论无法存伪,便不能称之为具备科学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不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学院派心理学通常仅区分出“理论”与“假设”,前者过于抽象无法证明其存伪,后者虽源自理论,却可能经研究予以验证。
行为主义、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认知心理学均视精神分析为伪科学,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坚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观点,既苛刻也不正确。心理学其他学派则建构心理治疗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及咨情治疗(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英国生物学家A. G. 坦斯利评论弗洛伊德的写作风格时说:“尽管弗洛 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明晰而优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在聊起他的谈吐时,坦斯利说:“聊天时他也是个很好的伙伴,充满了风趣和幽默,而又不乏一针见血的智慧。”而在说起弗洛伊德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时,他说:“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对同行的敌对观点毫不在乎……要像他的某些同行那样妥协的话很容易,无非是修改一下措辞,或者选择用更抽象的、与主流思想相比不是那么突兀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因为这样……不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的最完美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T. H. 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弗洛伊德、达尔文和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美国心理史学家E. G. 波林说:“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劳动工作了五十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以使其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做出贡献。他是一个领袖,在自己的周围集结起一群有力的支持者,其中有一些人毕生效忠于他,另一些人则不再以他为‘父’,批评他的学说,并各自建立敌对的派别。……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几乎和达尔文主义同样耳熟了。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精神层次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英文unconscious,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潜意识(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生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却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学而起。他把变态心理学从简单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传统的精神分析属于本我心理学的范畴,有些心理学家虽然对自我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唯独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体系,艾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把自我心理学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
尽管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术不是第一个把个体语言用于心理治疗的人,而且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却对很多20世纪的心理治疗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后来的治疗系统或许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但是都在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试图通过让病患谈论自己的问题来改变其行为。
人文领域
弗洛伊德不仅仅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他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幻觉的前景》(1928)、《文明及其不满》(1930)以及《摩西和一神教》(1939)。
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7、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13、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生物性即命运。
1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8、梦是愿望的满足。
19、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人体就是命运。(解剖即命运)
21、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2、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23、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4、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25、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
26、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27、幸福决不是文化的价值标准。
28、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9、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30、人类世界就是一个悲剧。
31、我坚信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
32、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识从教师传给学生;言辞能使演说者左右他的听众,并强行代替他们作出决定。言辞能激起最大强烈的情感,促进人的一切行动。不要嘲笑言辞在心理治疗当中的的用途。
33、一种科学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也不必勉强人家信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绩,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34、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当你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这种轻视一定能够感觉得到那他/她就会做出某些事情来自卫。
35、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其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自从《梦的解析》问世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认识大脑的生理机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经可以治愈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疾病。这些进步的意义或许更在于:它们超越了旧的神经系统学的重点研究范畴,从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问题: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意识知之甚少。
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出版后的8年间只售出600册。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相当于209美元的稿费。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试用了聚精会神的技术,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布洛伊尔使用的宣泄的技术,即发掘个人问题并以语言表达出来而获得不良情绪的摆脱和释放。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没有多少发展。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 A.阿德勒、O.兰克、费登、和 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急诊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这一小组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于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 人们广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论都没有达到这一步。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 G.S.霍尔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该校20年校庆和举办系列讲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是他唯一的一次访美,同时他公开露面也仅有这一次。在这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人格发展和婴儿性幻想的理论,精神功能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精神分析过程的观点。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声望从1919-1939年一直处于顶峰。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对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他同时发展了人类心理构成和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组织状况是如何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使得他赞成尝试用一些临床技术来帮助治愈精神疾病。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格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他主张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他被颂扬为“二十世纪无神论者的试金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性的心理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著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QI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著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有着禁忌的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著于父亲。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为比较素材。弗洛伊德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洛伊德说:“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洛伊德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的必要。他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俄狄浦斯冲突。
任何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讨论,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法称之完备。虽弗洛伊德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不过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洛伊德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谨记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阴茎钦羡与阉割恐惧等术语,描述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伤害,增加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洛伊德的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而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罗(Nancy 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盖洛普(Jane Gallop)、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也认同弗洛伊德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认为弗洛伊德的论点基本上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洛伊德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之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du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自于想像。转而重视俄狄浦斯理论,认为人潜意识均希望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自我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的立论,仍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洛伊德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产生冲突的方式。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反应结构(reaction 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升华(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洛伊德的“否认”,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ressentiment )和“价值的再价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的欲望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个吝啬的人会说别人爱斤斤计较,而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满脑子想着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对别人成天想着性的样子感到愤怒。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的形成原因,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MP3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沉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即为一例。
“退化情感” 指行为回朔到较幼年期(较早发展阶段)中的愉悦及满足的行为,借此平衡心理冲突。其常见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过度进食、易怒与小孩腔调。
生死驱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冲突的两种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弗洛伊德所说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的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一书,则根据弗洛伊德里论重建圣经历史,然而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史家,因其说法与现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洛伊德思想在《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书另有发扬。论及宗教为一种幻象(illusion),弗洛伊德强调其为一幻奇结构,人若要进入成熟期,必须脱离此结构。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处理,则偏向无神论。
论题研究
弗洛伊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兴趣是神经学。他是大脑性麻痹(脑瘫)论题的早期研究者。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2-3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QI期(phallia stage):4-5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QI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QI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latency stage):6岁到1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青春期性QI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