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pollard system;pollard method
头木作业法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利用采伐利用树木的方法,北方地区主要用于柳树上,云南省西双版纳主要用于铁刀木。方法是在树木长2米左右高时,截头平茬,保留当年萌发的新枝条,第2年进行疏条,均匀地保留5~10条,当枝条长到一定规格时,采伐全部枝条,如此周而复始,一次栽植,永续利用。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用柳树插干营造。初春开始插植,地上露出约2米。萌发的新条第1年全部保留;第2年进行疏条,均匀地保留5~10条,删下的即可作为烧柴。以后每隔4~5年再进行采伐。每次采伐时通常保留萌条基段约10~20厘米,每根萌条发新条选留2~3条,形成多干树冠。这种头木更新的柳树树冠整齐、枝叶密布,也是优良的行道树和四旁树。10年生柳树树种每次可砍枝干30~35条,约100千克。粗的还可作为椽材。老树更新时,主干是优良的柳木材。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带,傣族人民采用铁刀木头木更新生产薪材有悠久传统。据调查10年生以上树木,每株留萌条10~20条,3年砍伐一次,每株可得薪材0.1~0.3立方米,甚至更多。广西壮族自治区对翅荚木采用头木更新生产薪炭材也很普遍。
经过头木作业后的旱柳,树冠高大浓密,宛如一道道高大的绿色屏障,具有减缓风速,阻截风沙的显著作用。
陕北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旱柳“头木作业”的技术,把生长健壮的柳树截头平茬,然后萌生出端直的柳杆,5—7年形成椽材,每株可产椽材30—100多根,再过3-5年二次平茬,周而复始,一年栽植,永续利用,少则百年,多则几百年,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故有“家有百株柳,吃穿不用愁”的谚语。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万丰泉自然村,全村仅17户人家、72口人,就有柳树5300株,户均300株,年均可产柳椽1.5万根,产值可达3万元,人均柳椽收入达400多元。彭家洼自然村村民曹兴仁,全家两口人,有旱柳1000多株,年均产柳椽3500多根,年均柳椽收入可达7000多元。旱柳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在伊克昭盟,对柳树采用头木作业法经营的作法也非常普遍。当地老百姓根据头木作业柳的长相面貌,称为“蓬头作业柳”;根据它的用途也叫“高杆柳树”或“椽子柳”;根据它的习性又叫“旱柳”;艺术家们给它起了“母子树”的雅号。
头木作业柳,本身就是空中苗圃。通常于春秋两季在母树上采伐4—5年生的作业椽子,截成长3米左右,小头径达3—4.5厘米的栽子。栽前将栽子大头沁入水中沁泡10—15天,以利栽后萌蘖生根。栽植时间春秋两季均可,栽植深度一般70厘米左右。头木作业柳树造林比较简单,适宜在排水良好的河岸、渠道、水库、水井边等湿润的湿润的地方生长。沙地造林应选在下湿滩地,沙丘迎风坡脚弯弯地为宜。
头木作业柳是一种很好的原料林和薪炭林。一般在栽植后的5年左右即可在头部采第一茬椽,但第一茬采椽数量少,树龄20年以后,即进入盛产期。乌审旗一棵头木作业柳最多的长出100多条椽子,平均一棵长40条椽子。头木作业柳的椽子广泛应用于盖房搭圈,烧火做饭之外,现在还可做刨花板、中密度板及其造纸原料。头木作业柳,砍伐的是头上长出来的椽子,主杆躯体不动,所以不受采伐限额的限制。头木作业柳的这一优点,在坚持天然林保护,林木分类经营的今天,正被越来越多的行家里手所青睐。
头木作业柳,还有很美的观赏价值。现在伊克昭盟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地公路交通部门把这种柳树作为沙漠公路护路林,让它既发挥着生态效益,又发挥着经济效益。当你坐车奔驰在用这种柳树做护林的沙漠公路上时,无论你看到它枝叶繁茂的盛产期还是砍伐之后光着脑袋傲然挺立于沙漠公路两旁时,你一定为它的献身精神所感动的。
头木作业柳,也是林业上的铁杆庄稼,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一种农牧民改善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一种好树种。采伐椽子一般以7年为一个周期,成令树每株一次可采40条椽子,每条椽子按3元计算,一株树采一次椽即可收入120元钱。乌审旗现有头木作业柳1000万株,已到采伐盛产期的有500万株,按7年一个采伐期,每年可采70万株出2800万条椽子,每条椽子按3元计,如能全部销售出去,仅此一项全旗一年可收入8400万元,全旗77000名农牧民每人从这一个项目上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在我国北方非常普遍。例如《亮剑》、《中国兄弟连》等电视剧中都可以见到它影子。
柳树的得名也源自柳树的头木头作业法。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划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为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时,总是不由得联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头木作业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粗壮失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时树干还会形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形象。刑天故事说明,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由来已久。
头木作业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技术。在甘肃一些地方,人们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水,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笔者在甘肃一些地方还发现另一种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冠,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而且有意使树干倾斜,加上枝桩,很方便攀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