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丞成龙(1),按部至高邮(2)。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3)。刺史无术(4)。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5),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6),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7),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辨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8),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9),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10),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11),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12)。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13)?”宰曰:“无之。”时功令严(14),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15)。公就馆舍(16),嘱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家,炮烙而死(17)。公唤其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18),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19),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20)。”共服于公之神(21)。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22),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23),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1]
(1)于中丞成龙:清代康熙一朝出了两个叫于成龙的著名人物。他们都曾担任中丞之职,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出生早的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谥号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龙,籍贯山西;出生晚的于成龙(1638-1700)为汉军镶黄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号襄勤,直隶固安人。
(2)按部:谓巡视属下州县。高邮:明清时州名,属扬州府,州治即今江苏省高邮县。
(3)穿窬(yú鱼):穿壁逾墙。指偷窃行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注:“穿,穿壁;窬,窬(逾)墙。”
(4)刺史:知州的别称。
(5)吏目:官名。明清州置吏目,职掌缉捕、守狱及文书等事。
(6)谕阖城户口: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阖”作“閤”。
(7)再:两次。
(8)二袭:两身。衣裳一套叫一袭。
(9)宰:知县。本段记述于成龙初任广西罗城县知县时事。于在罗城七年,政绩最著,被举卓异。参《清史稿》本传及易宗夔《新世说·政事》。
(10)凤钗:股端镌作凤头状的发钗。又叫凤头钗。
(11)更番:轮换。拥:推而塞之。
(12)二人: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一人”。
(13)劫寇:被劫失盗之事。
(14)功令: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原作“公令”。朝廷考核官员的有关条例。
(15)隐忍:隐瞒、忍耐。
(16)馆舍:驿馆。
(17)炮烙:指强盗逼财所施烧灼之刑。
(18)四鼓:四更天。谓天未明。
(19)勾栏:此从青柯亭本,底本作“钩栏”。指妓院。
(20)窝处:窝藏赃物之所。藏匿罪犯或赃物的主家,称为“窝主”或“窝停主人”,见洪迈《夷坚志》及《元典章》。
(21)神:神明;明察。
(22)易肩:指换人扛抬。
(23)昏愦:昏迷不醒。谓病重。[1]
于成龙,他担任中丞时,一次巡视属下的州县,到了江苏高邮,正好遇上一个案子:有个富户人家的女儿将要出嫁,嫁妆很多。夜里被盗贼从墙上打洞进入屋内,全部偷走了。当地知州对这个案子没有办法。于成龙下令把城里其它大门关闭,只留下一个城门让行人出进,派遣捕快看守城门,严格搜查出进行人装载的东西。又在城里到处张贴告示:全城居民都要回到自己家里,等候第二天大搜查,官府一定要找到窝藏赃物的地方。然后又暗地嘱咐捕快:假如有人多次从城门出出进进,就把他捉起来。
第二天下午,捕快捉到两个人,他们除身上穿的之外,并没有携带其它东西。于成龙说:“这两个家伙就是真正的盗贼!”那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捕快解开他俩的衣服进行搜查。只见两人穿的衣袍内套着两身女人的衣服,都是嫁妆里的服装。原来盗贼看到告示后,恐怕第二天大搜查,就急忙把盗窃的财物往城外转移。只是东西太多,很难一次带出城去,所以就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出入城门。
还有一次,于成龙在任县令时,因公务到邻县去。清晨,他经过县城郊外,看见两个人用床抬着一个病人,身上蒙着大被子;枕头上露出一缕头发,上面别着一支凤钗,侧着身子躺在床上。有三四个健壮的男人跟在两旁,时常轮换着用手掖掖被子,好像怕风吹进被窝里。走一会儿,就在路边停下来,再换上另外两个人抬。于成龙走过去之后,感到很奇怪,打发衙役过去问问抬的是什么人,他们说妹子病得厉害,快要死了,要把她送回婆家。于成龙走了二三里路,又打发衙役回去,看他们抬进哪个村里去。衙役暗暗跟在后边,那伙人进了一个村庄,在一户人家的门前停下来,从这家出来了两个男人把他们迎了进去。衙役回来告诉了于成龙。于成龙问当地县官:“城里有没有发生抢劫案子?”县官回答:“没有。”当时朝廷对官吏政绩考核很严,官员们往往欺上瞒下。所以百姓即使被盗贼杀了,也要隐瞒起来不敢报案。于成龙到了公馆住处,嘱咐手下的衙役细心打听,看有没有被抢劫的人家。果然有家大户,被盗贼进入家中,烙死了主人,抢走了钱财。于成龙令衙役把他儿子叫来,问他被抢的情况。大户的儿子坚决不承认。于成龙说:“我已经替你把盗贼捉拿到这里了,怎么还说没有呢?”大户儿子这才给于成龙磕头,哭着哀求为他父亲报仇。于成龙又去拜见当地县官,派出强壮的衙役,夜里四更出城,直去那个村庄,当场抓住八个男人。一经审问,都低头认了罪。问他们那个病妇是什么人,盗贼供认说:“那天夜晚住在妓院里,同一个妓女合谋把钱财放在床上,叫她装病躺在床上抱着,抬到窝赃处再分赃。”
案子破获后,大家都钦佩于成龙断案如神。有的人问他怎么知道那些人是盗贼呢?于成龙说:“这事情很容易理解,只是有人不去细心观察罢了。世上哪里有少妇躺在床上,而让男人把手伸到被窝里去呢?而且,不断换人抬着走,看样子就知道抬的东西很重;又一起用手掖被子围护她,就知道里边一定还有其它东西。假若病妇昏迷不醒送到婆家,必定有女人在门口迎接,但仅仅看到两个男人出来,并且见了既不感到惊讶,也不问一声就迎了进去,这是不合乎情理的。以此断定他们是盗贼。”
本文通过两个破案故事,鲜明刻画出一个神于破案的官员形象。当高邮发生盗窃案后,他能巧布疑阵,声东击西,抓住盗贼破了案。而他到邻县去,又能随处留心.明察秋毫,度以情理.找出破绽,也轻易抓到贼人破了案。轻易破案令人惊异,但经他一说明,又觉得合情合理,充分显示出超越他人的判断推理能力和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
令人触口惊心的,实际在于家里被抢、父亲被害后,儿子却不敢报案。而且当于成龙找他问时,还“子固不承”。这似乎是儿子太混账.不肯为父亲雪恨。但根源却在官府“上下讳盗”,所以百姓家“即被盗贼主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这样的结果,官府考功固然政绩优良,但地方却是强盗横行肆无忌惮,老百姓则被害虽烈不敢伸张了。如此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黑暗世界!历来多揭露沉冤莫白、有冤难伸之作,但本篇却更揭露到有冤不敢伸、甚至问也不敢说,更令人切齿痛恨。[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广东省珠海市附加题,1-4,10分)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 (2)于成龙:[3]
1、(1)恰好 (2)告知
2、C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3]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