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罗面料成品
杭罗面料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手工杭罗围巾
织造杭罗的手工技艺于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后列入杭州市级、浙江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已经开始。
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的杭罗织造技艺的唯一授牌保护单位— 杭州福兴丝绸厂(具体请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 传统技艺类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截录
序号 | 编 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882 | Ⅷ-99 | 蚕丝织造技艺 | |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 ||
杭罗织造技艺、 | 杭州市福兴丝绸厂 | ||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 | 湖州市 |
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权牌 | 浙江省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权牌 |
序号 | 编 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882 | Ⅷ-99 | 蚕丝织造技艺 | |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 ||
杭罗织造技艺、 | 杭州市福兴丝绸厂 | ||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 | 湖州市 |
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权牌 | 浙江省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权牌 |
杭罗罗,是中国丝绸代表品种“绫罗绸缎”之一。杭罗,与苏缎、云锦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故名杭罗,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等距规律的直条纹或横条纹菱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十分适合闷热多蚊虫天气,既挺刮、透气,又可防止蚊虫叮咬,这也是杭罗在古代作为宫廷御用衬衣面料的原因 。
杭罗历史悠远,至迟在宋代方志中已屡有记载。清代则成为杭州丝绸中颇为著名的品种之一。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然而在它的生产流程中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手工技艺,精致缜密,要求极高,由于工艺复杂,历来传人不多。据有关方面反复调查论证,迄今为止,杭州市范围内仅存福兴丝绸厂一家,尚能生产H1226杭罗。
历史上,杭罗的产地主要在杭州,尤其以艮山门外一带最为集中,清·厉鹗《东城杂记》云:“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见在清雍正年间,便已形成这样一种格局。
1、在制作工艺方面的精致细腻、巧夺天工是杭罗的主要特征。
2、在历史传承方面,杭罗历史悠远, 绵延不绝,至少可以追溯到 宋代(罗的历史则 可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
3、时至今日, 杭罗织造技艺的 稀缺性也已构成了它的一大特征。整个杭州市 硕果仅存,只有“杭州福兴丝绸厂” 一家丝绸厂还保存着“杭罗”的传统织造技艺,令人既惊喜又担忧,因而引起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
杭罗的传统工艺流程简介如下:
古代罗织机草图
原料蚕丝:蚕丝进厂,要检验丝的均匀度、强度,加以筛选、分类,好的做经线,稍差的做纬线。
浸泡:将厂丝放入清水,加入适量酸性溶液,煮沸20分钟,然后将煮过的厂丝捞出,放入清水缸中脱胶,约24小时。
晾干:将厂丝从清水缸中捞出,挂在竹竿上晾干,用手将丝拉伸、分离,使之恢复松软。
翻丝:将晾干的厂丝装上翻丝车,将丝绕在竹竿上,呈筒状。
纤经:将竹竿排列在沙盘上,利用纤经车将竹竿上的厂丝构成经轴。
摇纡:将另一批经过浸泡的厂丝放在摇纡车上,构成纬线,然后就可进入织造工序。
织造:在杭罗机上穿综、穿筘、穿伽身线,形成经纬规律,织造杭罗。
精练:将已经织成的杭罗粗坯吊挂在机筒中,进行脱胶,然后将其放入清水中漂洗,成为半成品。
染色:将半成品的杭罗吊挂在机筒中,配置适当的染料,进行染色,然后放入清水漂洗、晾干,成为成品。
服装:用成品杭罗缝制服装。
绣花:在服装上绣花。
成衣:最终完成衣服成品。
在每一道工序流程中,都保存着大量的手工生产技艺。其中的水织秘方,则为祖传,不能一一详述。织机及织造场景、产品及其工艺流程可参见如下配图。
杭罗原料蚕丝 | 翻丝 |
浸泡 | 摇纡 |
纤经 | 手工织造 |
杭罗原料蚕丝 | 翻丝 |
浸泡 | 摇纡 |
纤经 | 手工织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