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1966年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被要求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
1970年分迁之后诞生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1960年按照常规分散原则,主动分建的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六所学校称为“军工六校”,继承和发扬了哈军工精神。一个军工不幸倒下去,六个军工奋勇站起来。不仅如此,哈军工的血脉(部分专业和教师)还流入了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哈军工精神也渗透于这些高校之中[1]。
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1955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
1959年军委决定改变军工培养目标,由维护、使用改为研究设计。学院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将炮兵、装甲兵、工兵的常规专业和刚刚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调出,交给有关兵种,扩建为单独的兵种工程技术学院,形成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国防工程学院(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一部分)和防化兵指挥工程学院;将空军工程系中的机场建筑、航空气象2专业和海军工程系中的舰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5专业与空军、海军已经建立起来的技术学校合并,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高一级的军种工程技术院校(形成后来的空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一部分);保留空军、海军工程系中的尖端专业和1959年2月新建的导弹工程系;将附属于海军工程系的核动力装置科扩大为原子工程系;将空军、海军、炮兵3个工程系中的雷达、无线电专业集中,扩建为电子工程系。[2]
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院系进行调整,改建和新建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
1970年,学校再次分建,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办学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办成,双方教师均回到哈尔滨各自学校,自此,原子系与海军系及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并形成了学校“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的办学特色。
空军工程系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风洞实验室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