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药店

北京同仁堂药店

中文名 北京同仁堂药店
创始人 乐显扬
目录导航

简介

        举世闻名的北京同仁堂乐家老药铺,过去它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药室,至解放后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近300年来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关键的制药技术。

     据乐氏宗谱记载,乐姓祖籍浙江宁波,其26世之乐良才于明朝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迁来北京。乐良才为来京后乐氏宗族的始祖,原是一位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来京后仍操此业,其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衣钵直到清初其第四世乐显扬(号尊育)当上了清太医院吏目才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于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药室。后世存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的一块老匾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故立匾时的康熙八年(1669年)应为同仁堂肇始之时,乐显扬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历史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逝世,由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药铺。

        他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该书收载宫廷秘 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并为同仁堂制做药品建立起严格的工艺规范,自此以往,同仁堂制售的药品对症服用,无不验应,在社会各界迅速树立起良好的信誉,自此同仁堂的声誉大振,同时也得到皇室的信 任。

地位

      北京同仁堂自创办以来,不仅名盛于当时,而且历数代而不衰,载誉达三百年之久。可说是药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到清朝末年几经天灾人祸和民国时期的多年战乱使得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解放前夕同仁堂已陷入困境。

       这一时期乐氏的同仁堂已改由乐氏四房共管。各房心志涣散,故家事铺事纷乱已达极点,这时乐氏的经营人为乐松生,由他极力支撑着这一残局,直到北京解放才给古老的同仁堂带来了新生,在1954年公私合营运动中,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从此同仁堂正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乐松生被任同仁堂经理,在同仁堂史上乐松生一方面属于乐家老铺最后一代主管人,另一方面又是同仁堂公私合营到正式国营企业的首任经理,直到1968年逝世。

改革

       北京同仁堂药店虽然资本雄厚,有宫廷撑腰,但经营上始终以声誉为重,所有店员工人非内行不用。 在岗人员均成为熟悉药材性能、善辨真伪、区分优劣的精干能手。店内规章严密,数百年中一直秉承先人遗训,要求药工精细制做,一丝不苟。草药都要经过人工一颗颗、一根根挑选,去泥土杂质,并切除非药用与疗效不高部分,再进行蒸、炒、灸等工序适当炮制,储放备用。加工厂的刀房、碾房在药材加工后,分类储放于铁筒内,上千种药材存放井然以供照方配药。贵重的细料药材另有内宅库存放,不能有丝毫差错,配药时有的还要东家亲自过目下料,以防下药不精确,不能保证质量。配药制丸,要求和料匀称、份量准确,否则返工。即便一腊丸上有小气孔、凹凸气泡、封口对接不平、烫字不清、颜色不亮,均被视为不合格产品,重新返工或另制。药丸上的金衣,均由内宅妇女专人负责裹制。据老工人回忆,当年第十二代老板乐达义因服用羚翘解毒丸时发现药内有渣滓,就亲自查看罗筛,发现罗筛网底松软,筛目大小不一,渣滓不能罗净,质量不能保证,于是用刀将所有不合格的罗底全部划破,要求立即更换,保证筛药质量。

声誉

     北京同仁堂药店业务兴旺,声誉远扬,还因历届老板都很注意宣传工作。清代时,每遇会试,同仁堂都要向全国各地来京应试的举人们赠送药品,送药不多,解人之难,影响很大。当时每年京城内要挖一次城沟,同仁堂就在四城开沟的地方设立“沟灯”,每个灯笼上都有“同仁堂”三个大字,给人们留下很深印象。每年的药王生日,同仁堂都要请名角唱戏,免费欣赏。此外,冬设粥厂、夏送暑药,使同仁堂的名声深入到贫苦群众中去。

      北京同仁堂药店药方,除古方、民间验方外,大部分是出自名医之手和来自清宫的秘方,汇集了中医药之精华。清光绪十五年(1889)同仁堂药目中所列的四百九十五种成药,其中一半就为宫廷秘方。如乌鸡白凤丸、参茸卫生丸等。同仁堂自制成药中的十大名牌: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再造丸、安神赞育丸、女金丹、至宝丹、紫雪散、活络丹、虎骨酒、参茸卫生丸等都是挽垂危于顷刻、救急症于即时的祖国医药之珍品,且药到病除,名扬中外。 据说在日伪时期,有日本商人看上了同仁堂的声誉和名药,想在同仁堂入股,当时掌柜乐达义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从而捍卫了民族尊严,保护了祖国的医药精华。 

       北京解放后给同仁堂药店带来了新的繁荣。当时的经理乐松生,为人开明能干,奉公守法。1954年在北京第一个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带动了许多民族工商业者。1956年1月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乐松生于1月15日代表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递交了公私合营的喜报。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制药厂、养鹿场、制酒厂、中药提炼厂等,并添置了制药的机器设备,进行了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现在同仁堂大栅栏门市部经过翻扩建,已改造成宽敞明亮的两层大楼,药店旧貌换新颜。珍贵药品琳琅满目,中外旅客络绎不绝。

海外欲开百家药店

  “文化先行,服务先行”,京交会主打的服务贸易理念,在以同仁堂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企业得到了生动体现。在海外开设药店的同时,也使得中医药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自1993年走向海外以来,同仁堂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66家药店,累计诊疗患者超过2000万人次,超过1亿外国人认识了同仁堂。

海外门店也是文化载体

  同仁堂年报显示,2011年,同仁堂共实现营业收入61.08亿元,净利润4.38亿元,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而纵观同仁堂近20年的海外发展历程,其医药销量的发展,往往与中医诊疗服务、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仁堂在海外的门店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同仁堂副总经理丁永铃说。

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一次偶然的尝试,感受到了中医神奇的疗效,继而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一位双下肢无力15年的南非广告设计师经多方求医问药无果后,辗转找到同仁堂迪拜店,主治医师梁树旗为他制定了每周3次的中医推拿针灸方案,并辅以中药汤剂调理。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奇迹般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并重新开始了广告设计的工作。后来,病人为同仁堂创作了一幅画,以表示对同仁堂的感谢。这幅画现在已经成为同仁堂药店的官方宣传画。

随着中医诊疗服务、中药文化逐渐被世界所接受,中药也逐渐引起外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澳大利亚药管局评审委员会做出认定,红花被列入澳大利亚药品安全“黑名单”,这意味着同仁堂生产的皮肤病血毒丸等一大类含有红花成分的药品将被禁止输入澳大利亚。

得知这一消息,同仁堂立刻以澳大利亚中药联合会作为平台,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严格论证,起草了“红花立场书”,提交到澳大利亚药管局。迫使澳大利亚药管局做出了否定裁决,打回重新评估。

在寒冷的北欧,被欧洲人称为“中国咖啡”的感冒清热颗粒已经被公认为治疗感冒发热的良药。

“截至目前,同仁堂中成药出口创汇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同仁堂副总经理丁永铃说。

京交会办中医健康峰会

  对于中医药在海外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同仁堂副总经理丁永铃将其归为“优质的产品、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和特有的文化魅力”。

  据商务部透露,即将召开的京交会,将把医疗与健康服务作为重要主题纳入大会议程,并特别推出京交会首届中国医疗与健康服务国际峰会。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相关专家和企业将在峰会上发表演讲,并进行展览交易。

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认为,这将给中医药一个平台,能够与国际上的有关企业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尽快走向世界。

  丁永铃表示,到2015年,同仁堂将在海外开设100家门店,在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同仁堂文化博物馆,并在原有的药品销售和中医诊疗服务基础上,向学术教育、药膳餐饮、养生保健等多项服务领域进军。在丁永铃看来,京交会将是中医药行业展现自身优势和魅力的重要平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