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始于20世初。
1928年美国卡尔顿(John Carleton)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穿着滑雪板完成雪上空翻动作的运动员。
1958年瑞士滑雪教练费尤雷尔(Art Fyurrer)在滑跳中完成空翻和转体动作。比赛时每人试跳两次。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评定空中动作分和着陆动作分,两者相加再乘以动作难度系数,即为一次试跳的得分,两次试跳得分相加,得分多者名次列前。
1988年,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作为表演项目出现。
1994年,在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成为冬奥正式竞赛项目。[1]
场地示意图场地由出发区、助滑区(70°)、过渡区一、跳台、过渡区二、着陆区(37°)和停止区组成。跳台分为一周台(空翻一周)、两周台(空翻两周)、三周台(空翻三周)。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器材包括滑雪板、滑雪杖、滑雪靴、运动服以及手套等。由于自由式滑雪动作比较急剧,且冲击力较大,因此要求滑雪板必须坚固、耐用。滑雪板除要安装脱落器以外,雪上技巧和空中技巧还必须安装停速器或止滑器。滑雪板的长度可根据项目、场地、技术水平以及运动员本人技术特点等决定,但规则规定:雪上芭蕾滑雪板最短不得短于运动员个人身高的81%,雪上技巧滑雪板男子的不得短于190厘米、女子的不得短于180厘米(男、女身高不足160厘米者允许缩短10厘米)。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按旧规则规定,运动员从平台跃起到落地的空间内做各种空翻转体动作,自由式滑雪的得分是根据表演的艺术效果和竞技水平决定的,比赛时每人试跳两次,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评定空中动作分和着陆动作分,两者相加再乘以动作难度系数,即为一次试跳的得分,两次试跳得分相加,得分多者名次高。
新规则规定,预赛第一跳取前6名直接进入决赛,未进前6名者进行第二轮预赛;第二轮预赛取前6名将进入决赛,共12人进入决赛,预赛中两跳动作不可重复使用,每轮得分不相加。决赛三轮每轮淘汰制,12进8、8进4、最后4人争夺奖牌,决赛中两跳动作不可重复使用,每轮得分不相加。
难度代码
第一个字母:f向前(基本没人使用)b向后
后续字母:(区分大小写)
F: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一周(360度)
dF: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两周(720度)
tF: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三周(1080度)
L:直体翻腾一周
P:屈体翻腾一周
T:团身翻腾一周
如:bL:一周台动作,向后直体翻腾一周
bFF:两周台动作,向后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一周(360度)接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一周(360度)
bFdFF:三周台动作,向后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一周(360度)接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两周(720度)接直体翻腾一周转体一周(360度)
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员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成员有都灵冬奥会冠军韩晓鹏,冬奥会银牌得主李妮娜和新科全运会冠军李科、赵珊珊。
徐梦桃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亚军,1次获得世锦赛冠军以及6次获得世锦赛个人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