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肋撒修女,天主教会修女,父母均是阿尔巴尼亚族虔敬的天主教徒,乐善好施,使其深受影响。
德肋撒修女反对一切暴力,曾为伊朗释放美国人质奔波;因反对堕胎节育曾与印度政府有矛盾,她坚信人的罪性,缺乏爱心是造成人类不幸之源,只有改变人心方能改变社会,鉴于她的献身精神,多次获教会、国际组织和印政府嘉奖。
1924年,参加天主教女青年团体“玛利亚姐妹会”,在该会神父及有关读物影响下萌生当修女去印度传教的思想。
1928年参,加洛雷托修会,改名德胁撒,被派往爱尔兰蒙福童贞马利亚学院学习六星期,之后前往印度,翌年抵印度大吉岭当见习修女,并在洛雷托修院任教。
1931年,后转入普通学校任教。
1937年,被派往加尔各答在为富家女子开设的圣母马利亚学校教书,不久任该校校长,由于目赌印度穷人悲惨生活,萌生为穷人服务思想。
1948年,经主教和教皇批准,离校去教会医院学习护理,不久便身着纱丽,赤足深入加尔各答贫民区护理穷人和饥民。
1950年,入印度籍,建立“仁爱会”、“垂危病人之家”,为麻疯病人建起“和平镇”,开办孤儿院,被称为“贫民区圣女”。在其努力下,仁爱会在印度设立100多个会所。
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