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清溪学院。
2002年,贵州民族学院清溪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2004年1月,教育部予以确认。5月,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鹏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举办贵州民族学院二级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学院校门2012年,因贵州民族学院升格为贵州民族大学,学院随之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2016年12月,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14]
2018年11月,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研究基地在学校挂牌。[15]
2021年5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经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考察和评议,并经党组会审议,拟同意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转设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举办者变更为“贵州鹏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办学性质为民办。[16]
2021年9月,教育部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同时撤销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的建制,举办方为贵州鹏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7]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了以文学、工学、法学为主,管理学、理学、教育学为支撑、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并积极探索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的专业建设模式,现开设有本科专业40个。[9]
截止2019年9月,7个学院和2个教辅部门,开设有本科专业36个。
教学单位 | 专业 |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汉语言文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和建筑学 |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含导游、民族文化方向)、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与劳动者保障、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 |
法学院 | 法学 |
教育与艺术学院 | 音乐学、体育教育、休闲体育、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 |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研室 |
基础教育学院 | 大学英语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和公共体育教研室 |
(信息来源[18])
教学单位 | 专业 |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汉语言文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和建筑学 |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含导游、民族文化方向)、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与劳动者保障、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 |
法学院 | 法学 |
教育与艺术学院 | 音乐学、体育教育、休闲体育、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 |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研室 |
基础教育学院 | 大学英语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和公共体育教研室 |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教师765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73%,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等教学名师30余人,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2个。[19][9]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肖远平[20]
文化名家暨 “四个一批”人才:肖远平 [21]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肖远平[22]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共有各类实习实训基地214个,获得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2019年,学院“银凤钗头”项目获得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共获得国赛2铜、省赛1金2银。[9][23]
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六位一体”环境法学虚拟仿真课程建设[24]
截至2019年9月,学院有5个校级特色专业,5门精品课程。
校级特色专业
专业名称 | 所属院系 | 批准时间 | |
---|---|---|---|
校级特色专业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17 |
汉语国际教育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大数据与信息工学院 | 2018年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物联网工程 |
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
截止2019年9月,学院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贵州省民办非企业等级评估5A级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贵州省第五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十二五’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贵州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2万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左右,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充分认可。近三年来,毕业生中已有300余人考上了研究生,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
专业名称 | 所属院系 | 批准时间 | |
---|---|---|---|
校级特色专业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17 |
汉语国际教育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大数据与信息工学院 | 2018年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物联网工程 |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北京语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100余名学生到校外交流学习。先后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兰塔纳功欣皇家理工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勒阿弗尔大学、英国格林多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千人留学计划”项目,每年选派20余名优秀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23]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2个,有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学会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研究基地,中国民俗学会基地,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23]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9]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创新团队、乌江流域生态法治保障研究团队[25][26]
截止2019年9月,学院自有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5部
2020年,学院8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获教育厅立项,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项,获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27][28][29]
2021年,学院获得贵州省 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2项,获得贵州省 202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立项5项。[30]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
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西南少数民族史诗迁徙母题研究 |
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下黔东南全域旅游模式[30]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
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西南少数民族史诗迁徙母题研究 |
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下黔东南全域旅游模式[30] |
◆馆藏资源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80万册,电子图书63.3万册,电子期刊14.3万册,馆藏电子图书63.3万册和期刊数据,订购了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和 《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全库,馆藏文献结构主要为汉语言文学、新闻、英语、法学、计算机、旅游、大数据、体育、美术、音乐、艺术设计、建筑学等方面的文献。[31][23]
◆学术期刊
《清溪苑》由中共贵州民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委员会主办,是文学、科技、新闻等交流期刊。
(以上信息)
学校标识
校徽
院标的设计理念:
一、形状:整体圆形,是高校标志的惯例团,圆形也意味团结;有圆有方,有规矩。象征学校教育学生“没有方圆不成规矩”,体现学院办学把“学会做人”作为首位的办学理念。
二、色彩:图案用红、白、蓝、浅蓝四种色彩,以红、蓝为主色,以白、浅蓝为辅色。红色代表学生青春的激情、也代表少数民族的激情色;蓝色代表现代科技,也代表学院的希望。白色代表鲜明而纯洁;浅蓝色作为过渡色勾勒出圆形的边,既让图案协调又意味着各民族学生的和谐相处、意味学院整体的和谐氛围。
三、核心:以传统的中国篆印作为图案核心,一是意味学院坚持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有学校文化传承的性质;二是印内容有明显的“人文”两字,既代表人文科技学院,又代表学院倡导的人文精神;三是“人文”二字用雕刻的手法,这代表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思想;四是篆印的形状布置,此形略看是一方传统印,细看红色部分似一笔记本电脑,“电脑”左面与“文”字边镶有“K”型,右面和下面似电脑的开启间隙,实际上镶有“J”,“KJ”即“科技”拼音缩写;“人”字头冒出,既似“电脑”的鼠标,又蕴含学生成才而“出头”,或有“出人头地”之意。
校徽四、其他:中间印下的“2001”是学院创办的时间;上半圆蓝色内标学院汉字名称;下半圆红色内标学院英文名称。
校训
修身 自信 乐学 笃行
院训解读:
一、修身
修身,出自儒家经典之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放在第一位,即希望学生先学会做人。
修身,要学会修炼自身、善待他人,学会沟通合作;要学会面对情感、面对原则;面对义利、面对荣辱;面对功过、面对良知。大学生要深刻领会“大局意识、团队精神、承担责任、感恩情怀、诚实守信、理解宽容”等等各种做人的道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修身有底线,也有标准。底线就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只要不过底线,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修身的标准,正如孟子所言:“学问之义无他,求放心而已”。做人做事要有责任心,要让自己放心,让他人放心,让父母放心,让社会放心!这就是修身的标准。
品德素质如何,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希望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品德修养。
二、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自信包括:一是相信自己,二是相信自己的集体,三是相信自己的社会。这才是自信的全部内容。
对自己要自信,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成才。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和亮点,要振作精神,拿出最好的学习状态,理出最佳的学习动机,要自信自己今后能与人们一起竞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自己有用武之地。要扬长避短,勇于进取,不断地超越自我。
对自己的学院要自信,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崭新的校园让我们自信,规范的机制也让我们自信;学生的荣誉让学院自信,学院的荣誉也让学生自信。我们的学院是一所平凡的学院,但是,我们每年都有一批同学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为学院争得了荣誉;学院每年在各方面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院争得了光彩。只要全院上下锲而不舍,就会滴水穿石;只要全院师生奋起直追,就会更上层楼。学院良好的形象和声誉,离不开每位师生所尽的每一份努力。
对自己的社会要自信,我们的祖国在强盛,我们的社会在进步。要相信,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要相信,我们的社会是讲公平正义的。要相信,我们的时代呼唤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无论你是哪一所学校毕业的,英雄不问出处,社会都能唯才是举。要坚信这一社会价值观,我们一定会步入正道。
三、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求学不如勤学,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学习有很多状态:有厌学,想学,勤学,善学,乐学。“厌学”是不想学,也学不进;“想学”是学习的愿望;“勤学”是学习的习惯,“善学”是学习的方法,“乐学”是学习的情结。只有乐于学习,才学得进、学得好。
学习,是学生大学四年的第一要务、第一需要。希望学生时时告诫自己:学习是自己面临社会竞争的需要,是证明自己成功的需要。要让自己常常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你就有学习的动力。素质提升的需要,是人的高品位需要,它比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层次要高。有了需要、有了动力,就会乐此不疲。
乐学者胜出,厌学者淘汰。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是社会的法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学习与竞争的不变法则。
希望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方法,然后才会领略学习乐趣,最终也自然会取得可喜成绩。
四、笃行
此词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忠实、专一。笃行:就是要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切实付诸行动。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行为改变比思维改变更重要。要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只有通过行为方式才能更有效,更便捷。
这里指的行为改变的学习,实际上是要形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一种好的品行。勤奋,就是一种品质,是付诸行动的品质。我们一旦定好目标,就立刻付诸行动。光有好的想法、好的思维、好的价值观,如果不付诸行动的话,人的价值就永远体现不出来。笃行,除了付诸行动以外,并且要持之以恒,才会形成一种品质,才会体现你的价值、实现你的理想。
总之,希望学生修身、自信、乐学、笃行。要逐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有专长,全面发展。
校歌
校歌《收获梦想》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陆官虎 |
校长 | 吴晓萍 |
党委副书记 | 王永祥、马帅 |
副校长 | 黄玮、左丹、陈志、周凌玉 |
资料来源:2023年5月贵州民大学官网[32]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陆官虎 |
校长 | 吴晓萍 |
党委副书记 | 王永祥、马帅 |
副校长 | 黄玮、左丹、陈志、周凌玉 |
校园一角(2)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毗邻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学校占地面积700余亩,校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