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冬

刘大冬

中文名 刘大冬
逝世日期 2005年8月30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刘大冬 刘大冬

  刘大冬,2005年8月30日去世,享年70岁,中国音乐家、指挥家。

生平事迹

 刘大冬 刘大冬

  8月30日晚,我国著名音乐家、指挥家,前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刘大冬教授走完了70载人生历程,永远离开他挚爱的指挥事业和尊敬他的师生。昨天,我省文艺界人士、广大师生及众多音乐爱好者纷纷前往西安音院,表达缅怀之情。

  他与音乐相伴50年

  刘大冬193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5岁时考入西安音院的前身———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修小提琴,留校任教后,他自修作曲与指挥,并被派往天津跟随前苏联和德国专家学习指挥。在50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多次与国际音乐大师合作演出,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一丝不苟、理智含蓄而充满热情的指挥风格,用赵季平的话说“他是西北地区首屈一指、在国内音乐界颇有影响的一代指挥家”。50年来,刘大冬执棒过近400场大型音乐会,演出了数百部中外音乐作品,并为几十部影视剧执棒主题音乐。在许多重大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他稳健潇洒的身影,“刘大冬”的名字随着一场场火爆的音乐会为乐迷们所熟悉。

  壶口:奏响人生最后的辉煌

  西安音院交响乐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赫赫有名,而这支乐团是刘大冬在1978年一手创办的,他担任了27年的常任指挥,乐团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昨天许多学生含泪与刘大冬老师告别,他们告诉记者,8月10日,在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的大型演出《黄河颂》中,伴着黄河壶口的飞瀑,刘大冬亲自执棒了整场演出。“当时的天气特别炎热,刘老师不顾70岁高龄,指挥百多人的合唱团为民族精神高歌,演出结束后他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我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成了他最后一次为观众执棒!”

  翟志荣提及恩师泣不成声

  “刘大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音乐事业,他的去世是我省音乐界的一大损失。”昨天,省音协主席贺艺沉痛地说。他的老友、著名民乐指挥家鲁日融教授说:“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俩做了50年的搭档,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干事业的人,名气很大但从不张扬。”提及恩师,西安音院院长、作曲家翟志荣泣不成声:“他走得太突然了,从1974年我考上音乐学院起他就是我的老师,我们的关系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他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父亲;他是我做人的楷模,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一生执著地追求艺术,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言退,永远值得我们敬重!

相关评价

  2005年8月31日,当刘大冬同志突然辞世的噩耗传来,我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在日记中写道:一生淡泊从不言倦,离去匆匆令人心寒。我与大冬同学、共事五十余载,大冬的突然辞世,使我刻骨铭心。一个普通人活到七十岁,已是高寿,有道是“人活七十古来稀”,而对于一个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来说,七十岁正如日中天,是艺术上成熟和奋力自由驰骋的最好年华。这么说是因为年高意味着根基深厚、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和积累的作品更多。大冬的一生,是政治上坚定的一生;是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诚的一生;是对学生永做楷模的一生;是对指挥和音乐教育事业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一生。他的楷模形象不仅影响和教育着莘莘学子,而且也教育了他的同辈们。无论大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一如既往,步履稳健,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以下事实和数字中,可以清晰地管窥大冬同志的成就和作为楷模的行动轨迹:2005年8月30日晚,在他逝世前两个小时,大冬去医务所看病,为的是第二天早晨不延误学生的指挥课。在1978年至2005年这27年里,从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组建到大冬同志辞世,演出三百余场,演奏了数百部中外音乐名作。

沉痛悼念

  惊悉刘大冬教授于今年8月30日不幸病逝,余不胜悲哀。我至今仍然不能、也不愿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正当他处于事业巅峰的时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刘大冬祖籍河北迁安,1935年5月30日生于济南,翌年举家迁往西安。1953年,刘大冬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同年留校任教,从事小提琴教学工作。

  刘大冬早在学生时期就痴迷指挥艺术。1955年,刘大冬奔赴上海,入德国指挥家希撤曼的指挥班学习指挥。1956年,又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苏联指挥家巴拉晓夫指挥班旁听,从而奠定了他从事指挥的专业基础。在小提琴教学之余,刘大冬热心于合唱指挥和于1954年成立的西安音专管弦乐队的排练工作。而音专管弦乐队排练的不少曲目,则是由他亲自根据总谱改编的。他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指挥经验,为其未来的指挥事业铺平了道路。

  1978年,刘大冬和学院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发起正式组建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坚持每星期上6节合奏课,每学年排练4—6套交响音乐会曲目。

  刘大冬把他从事指挥艺术的重心放在训练乐队和培养演奏员方面。他说:“训练乐队、训练培养演奏员,也许是我不同于旅行演出型指挥家之处。”他还说:“我力求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比喻,一个(示)范(演)唱去感染学生,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感觉。我自信我给作为一个未来的乐队演奏员的学生所灌输的乐队演奏员概念是正确的、传统的。”因次,对于凡是接受过刘大冬教授指导的西安音乐学院管弦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幸运的。

  1982年,刘大冬指挥该院乐团参加了“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的演出。1984年4月,西安高校音乐爱好者协会成立,刘大冬任该协会名誉会长。同年6月26日至7月20日,在刘大冬的率领下乐团赴宁夏(银川)、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巡演,先后举行了13场交响音乐会,听众达两万人次。杜鸣心的《青年》交响曲、哈恰图良的《假面舞会》组曲、阿鲁秋年的小号协奏曲,以及脍炙人口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命运》交响曲和《新世界》交响曲等中外名曲,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媒体称“刘大冬的指挥点线分明,刚柔并济,潇洒俊逸,更博得听众喝彩。”(1984年7月10日《兰州报》)而刘大冬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谦和地说道:“我们为普及交响乐而来。”

  1986年5月至11月,在刘大冬教授的倡议和筹划下,该院乐队与陕西乐团在西安隆重联合举办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音乐会。分别由郑小瑛(No.9)、刘大冬(No.2,3,4,6)、齐国才(No.1,5)、朱少伯(No.7,8)轮流执棒。并由刘大冬和高世杰教授在音乐会之前举办了电视专题讲座,向广大音乐爱好者介绍贝多芬及其交响乐。音乐会共演出20场,听众约两万人次。此举不仅在大西北,即使在全国乐坛亦属盛事。1987年1月《人民音乐》刊登了《盛大的演出,光辉的篇章》的专题报道。

  刘大冬教授欣慰而自豪地说:“终于使这座放射着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光芒的古城西安,增加了一缕与之相称的现代文明的光束,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1988年11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复调音乐学术会议”期间,刘大冬教授指挥该院交响乐队,奉献了一台精心准备、别开生面的“外国复调音乐作品交响音乐会”,受到与会专家们的一致称赞。会后《中国音乐学》、《音乐艺术》、《音乐探索》及《交响》杂志等刊物均载文予以好评。

  1989年5月,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百场交响音乐会演出,由刘大冬教授指挥该院乐队和合唱队成功地演出了贝多芬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赞赏。著名指挥家韩中杰教授写道:“交响乐事业在我国正处于滑坡中,而你们还能持续前进,实在是鼓舞人心,这不仅对其他院校是一个楷模,对专业团体来说也应是学习榜样了。”

  该乐队一百场音乐会上演过的曲目包括20部交响曲,40部序曲、交响诗和组曲,34部协奏曲,12首弦乐曲以及清唱剧、大合唱等共计一百余部自巴赫至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还演出、试奏了不少中国管弦乐曲和新作品。刘大冬以乐队课为基础,有计划地带动演出和创作,终于取得了全面的成果。

  乐队除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定期专场交响音乐会外,还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冶金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和宁夏师专等大专院校普及交响乐。

  刘大冬教授的远见卓识,早在1985年就得到了李德伦大师的推崇。李德伦曾语重心长地写道:“多年来坚持乐队合奏课,坚持严格的乐队训练,是在音乐院校建设上确有卓见的做法。目前,在我国各地音乐院校普遍存在重独奏不重合奏、以至在培养目标上脱离国家的实际需要的问题。刘大冬同志坚持合奏课确属难能可贵,对他这方面的贡献应该如何加以总结,而推广到全国已是很为迫切的问题了。”

  遗憾的是20年后上述状况依然如故。在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期间,中国音乐院校学生室内乐和乐队合作能力的缺乏,再一次引起人们对音乐院校管弦乐专业教育改革的极大关注,可见刘大冬教授长期从事音乐院校乐队训练的经验更值得推广。

  1990年4月,刘大冬指挥武汉交响乐团与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队联袂演出了《奥伯龙》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大提琴独奏:刘鹏)和德沃夏克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获得成功。当年与刘大冬教授合作的朱耀熹、刘鹏和李立章等武汉音乐家,至今留有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他们交口称赞刘大冬的指挥“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富于激情,一招一式中规中矩。” 刘大冬对艺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他对弦乐演奏的弓法、指法有过细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刘大冬平易近人、韬光养晦。当年与其合作过的武汉音乐家几乎每人都到过他家里做客,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1990年8月,刘大冬率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队赴乌鲁木齐参加“西北音乐周——天山之声音乐会”的演出获得成功。音乐会的曲目包括王海天作曲的《西北风情》第二组曲,这部作品巧妙地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民歌熔于一炉,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评论称刘大冬“不仅指挥的着整个乐队,同时也指挥、感染着全场观众的情绪,将人们领进了音乐的天地之中,整个乐队在他的指挥下发挥了最佳的表现能力,把《天山之声音乐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新疆《音乐天地》1990年第11期,朱志远文)

  众所周知,室内乐在我国无论是创作、表演、欣赏、教学和理论方面均处于薄弱和滞后的状态。刘大冬教授深知室内乐之重要,他在指导学院交响乐队的同时,精心指导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和铜管五重奏,并在本院和各大学举办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1983年11月,刘大冬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翌年,刘大冬院长率该院的“西安弦乐四重奏组”赴美国密执安州大学音乐学院访问,演出了海顿、贝多芬、巴伯和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获得很高的评价——“表现非常出色,听众表示非常欣赏。”这是我国室内乐在国外展示其艺术风采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在访美期间,刘大冬还举办了《中国陕西音乐》的学术讲座。

  由刘大冬教授任艺术指导的学院铜管五重奏还曾赴成都、武汉、重庆和兰州演出,是国内颇有水平和影响力的一个铜管五重奏乐团。

  1989年,刘大冬卸任院长之后,曾戏言“从此给自己放了‘学术假’”。因而,他加强了在指挥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刘大冬教授的《合唱指挥法》一书于1990年11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从事合唱指挥数十年,其演出保留曲目有《黄河大合唱》、《长江组歌》、《祖国大合唱》(李焕之曲)、《幸福河大合唱》和《延安大合唱》等。此书是作者从事合唱指挥的艺术结晶,全书共分五章,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既理论条理化,而又富有实际指导意义,是学习合唱指挥的一本入门手册。

  1995年8月刘大冬教授与王少军先生通力合作,将日本现代指挥艺术的一代宗师斋藤秀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指挥法教程》一书译为中文,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的出版获得了以小泽征尔为首的约30名斋藤秀雄的高足联名祝贺,在我国指挥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表明:中国指挥家在指挥艺术理论方面的探索,步入了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从“中译本引言”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刘大冬教授追求“建立、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指挥学术体系、指挥教学体系”的崇高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刘大冬教授应《中国音乐年鉴》特约撰写的《建国以来指挥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工作纵横观——对新中国指挥艺术发展的追述》一文,回顾总结了新中国40年(1949—1989)来的成果,其中有关80年代部分发表于该年鉴的1991卷上,是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内屈指可数的学术论著之一。

  1989年初,刘大冬教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培训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少年管弦乐团的工作。他手把手地指导平均年龄为12岁的孩子们演奏,在他耐心而富有成效的训练下,该乐团于同年11月举办首场交响音乐会,在他的指挥下成功地演出了《玩具交响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488号)、J?C?巴赫的D大调第四交响曲和中国管弦乐曲。一群“小天鹅”起飞了,人们从一代新人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了中国交响乐艺术事业未来的前景和希望。

  像刘大冬教授这样,在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指挥、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全方位的艺术成就,在同代指挥家中屈指可数,实乃吾等学习之楷模。

  刘大冬教授在祖国大西北黄土高原播撒了交响乐的绿色种子。若干年之后,当交响乐的植被覆盖这片热土之时,人们将会更加怀念并铭记这位大师在开拓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奋斗进程中,做出的重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