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榭镇西南张垦村内,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坟墩,被称为“孝子坟”。坟西边竖块石牌,上刻“芦墓芳踪”,为松江府知事黄某所题:东边也有块石牌,有“天下之民学其样也”的题词,为明神宗皇帝所题。
相传很久以前,坟墩西祝家港东有条东西向的小港,叫西竺港。西竺港有四只浜斗,浜里长满了菏花。每年夏季,荷花吐艳,景色美丽。在荷花池中间,有一座小庵。小庵东有座三开间房子,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俞氏夫妇。俞氏夫妇婚后膝下一直无子女,直到第二十个年头,俞氏怀了孕。谁知一怀就是三年,才生下一个大头大耳的孩子。俞氏夫妇请了邻村的秀才给孩子起了个吉利的名字叫“肇初”。
肇初十岁时,父母已过五十了,他们看到别人家想方设法弄钱叫儿子读书,于是也想请位先生。肇初体谅家境贫穷,硬是不肯,辛勤耕作,孝敬父母,乡间广传美名。
肇初二十五岁那年,母亲终于病倒了。为了给娘治病,他把一间房子也卖了。但雪上加霜,娘病没好转,爷也病倒了。肇初只好变卖家产。
他白天加倍下田耕耘,夜里还要服伺双亲、编制筐箩。从替父母捧茶喂饭、擦澡换衣到煎汤喂药到揩痰倒屎。照料十分精细。
母亲先死,不出头七,肇初的父亲也死了。他在坟旁搭了个草棚,白天外出耕作,夜里向陪伴双亲阴魂。就这样,他不婚不娶,孑身一人守墓守了五十个春秋。双亲坟前,香烟不断,杂草不生。每逢祭奠时节,肇初号陶大哭,象刚死去双亲一样,直到年老仍不肯迁出。乡亲们很受感动,呼吁朝廷旌表。
后来,肇初也死了。村上人就在盛家浜边上把他与双亲葬在一起。下葬那天,已值初秋,浜斗里一夜之际开满了荷花,有七十五朵,没有一张绿叶相托。为啥?这位孝子正好七十五岁,没有后代。从此,浜里菏花只长菏叶,再也不开荷花了。
隔了几年,事情传到了松江府内,又慢慢传到了京城,明神宗皇帝派差人来察访后,题了这八个字。二块石碑到公社化时才被废,而孝子坟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长春有座孝子坟,位置在今人民大街西侧,市体育馆南200米处,面积约80平方米。此孝子坟曾经赫赫有名,东北地区远近皆知。
传说1884年,也就是光绪初年,一个叫王梦惺的人出生在长春,他的父亲是长春府的一个小官吏。他们家祖籍在辽阳,王梦惺的母亲是跟随丈夫来到长春的。若干年后,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就埋在了长春。王梦惺长大后,到辽宁千山无量观出家,道名圆海。后来,他回到长春,打算把母亲的骨灰迁到辽宁与父亲合葬。可是当他打开棺木之后,发现母亲的尸骨已经与坟旁的3棵榆树的根缠在了一起。王梦惺不忍再动母亲的尸骨,于是就发誓在母亲坟前守3年。他每天清晨三叩首,早晚一炷香,冒着严寒,顶着酷暑,日日夜夜在母亲坟前守候。他的孝心不仅感动了很多老百姓,还惊动了官府,当时长春府一个严姓的道尹来到坟前题字,并立了牌楼。
那以后的一年多,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王梦惺身患疾病死去。老百姓不忍看他横尸街头,就将他葬在了他母亲的坟墓旁边,并立了牌楼,命名为老道观。这个老道观就是“孝子坟”。
原“孝子坟”并没有多大名气,而真正使“孝子坟”名声大振是从日伪修筑首都新京而形成的。日伪当时要在所谓新国都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十里长街(当时街名就别有用心叫“大同大街”),按原规划设计,这条街正好路过“孝子坟”,必须拆除掉,于是人们散布了不少言论和传说,故弄玄虚,说“孝子坟”显灵了,路不能从此过,坟不能拆。一些宗教和社会团体也主张保留“孝子坟”。当时日伪当局为了笼络人心,显示他们所谓孝道的嘴脸,也同意保留。所以在不影响主干道的情况下,在南行右侧树旁和人行道上保留了“孝子坟”。从此,“孝子坟”声名远播。听说连京都修道都绕开了,以为“孝子坟”真的是显灵了,更多的人从外地赶来拜谒“孝子坟”。又有一些人为了孝道主动捐资,修成了后来的“孝子坟”。坟台占地约80平方米,用石料水泥砌成,高2米左右,正前方有十余级台阶,上去是个平台,中间修一四角形,高3米左右七层小古塔,四面有方形碑石。碑正中刻有“孝为本”、“诚则明”等字样。还刻有一些小字碑文。墓前方台阶上下均修有石座,上面放着铁铸大香炉,每日香火不断,基台四周有石雕栏杆环绕。
1957年6月,流传孝子显圣和孝子施药的谣言,又引起一次讨药风波。1958年,“孝子坟”因严重阻碍交通,长春市政府根据市民意见,为保障斯大林大街主干道车辆畅通,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下令拆除孝子坟及守墓道观。破土深约一米挖出孝母已朽骸骨及孝子骨灰,并保存于长春市朝阳沟公墓地。拆除的石材用于用于建筑南湖公园的石拱桥。